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9篇
  免费   59篇
  国内免费   118篇
测绘学   13篇
大气科学   39篇
地球物理   31篇
地质学   163篇
海洋学   70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69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15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24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16篇
  2008年   18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赵康  张磊  李凯凯  王斐  张丙昌 《中国沙漠》2022,42(5):177-186
微生物自养固碳是维持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异养活动的重要过程,并影响地表生物结皮的演替及生态功能。近年来,土壤微生物组学的广泛应用,拓展了蓝细菌及真核藻类土壤自养微生物功能群研究,揭示了非蓝细菌类原核微生物向土壤输入有机质的可能。基于此,本文综述了干旱区土壤蓝细菌及藻类的分布及功能特征,并总结了环境因子的调控作用,重点总结了近几年对非蓝细菌自养微生物功能群及其生态功能的探索,最后对干旱区土壤自养微生物功能群研究的发展进行了总结与展望,以期为深入理解干旱区土壤微生物群落的形成及发展机理提供理论基础,并为良好生物结皮的构建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2.
全球碳循环与中国百年气候变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文章总结近百年来中国气候变化的特点、人类活动对碳循环的影响以及温室气体气候效应的模式研究结果.近百年来,中国年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但温度变化具地区性和季节性特征.近50年观测到的冬季增温最为明显,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地区还出现了降温.人类活动被认为是导致全球变暖的重要原因.大气CO2浓度从工业化前的约280ppm增加到了2008年的385.2ppm[1].20世纪90年代期间,全球碳源为8.0GtC/a(1Gt=10亿吨),包括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碳(6.4±0.4GtC/a)和土地利用变化产生的碳1.6[0.5~2.7]GtC/a.同时大气中增加的碳为 3.2±0.1GtC/a和海洋吸收的碳为 2.2±0.4GtC/a[2].碳源比碳汇高出2.6[0.9~4.3]GtC/a,这部分目前学术界还不能解释的碳汇被称为"碳失汇"[2].北半球陆地生态系统是寻找"碳失汇"的重要方向.目前多数气候模式能够成功再现全球平均气温在过去百年的实际演变.就全球年平均温度在 1880~1999年的变化而言,在自然因子和人为因子的共同强迫作用下,参加IPCC AR4的19个耦合模式集合模拟的变暖趋势为0.67℃/100a,非常接近观测的0.53℃/100a[3]. 多模式集合的结果与观测序列的相关系数可以达到0.87[3],这种高相关系数主要来自20世纪的变暖趋势.19个耦合模式模拟中国平均气温演变的能力较之模拟全球平均情况要差,与实际观测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5[4].这表明对区域尺度的气候变化而言,其情况要比全球平均情况复杂的多,特别是中国地区存在的高浓度气溶胶,能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国区域的气候变化.由于气候变化同时受地球系统的自然变率和人为因子的影响,更进一步了解全球碳循环对中国近百年气候变化的影响还依赖于地球气候系统模式对各种自然和人为气候强迫的模拟准确性,特别需要结合观测和模拟减小陆地生态系统碳源汇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3.
青海湖的无机碳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全球碳循环中,包括湖泊在内的内陆水体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面对我国湖泊碳收支状况所知甚少的现状,通过青海湖这一典型湖泊现代溶解无机碳(DIC)输入和沉积物组成的调查和分析,初步评价了青海湖无机碳收支的平衡及其可能控制因素.结果表明,受碳酸盐风化制约,青海湖流域的河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的离子组成均以Ca2+和HCO-3占主导.在占主要贡献的河水中,布哈河(流域最大河流)贡献了其中一半的DIC.与只有约4%左右贡献的地下水相比,大气降水输入了近30%的DIC.近50年来,湖泊沉积物的碳累积速率主要取决于布哈河雨季输入的DIC通量变化.目前处于碳酸盐过饱和的青海湖湖水,将由碳酸盐风化带入湖泊的DIC通过自生碳酸盐沉淀迅速转入沉积物,对大气CO2没有直接的消耗.然而,青海湖湖水的碳并不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碳酸盐过饱和的湖水则很可能作为大气CO2的源,HCO-3中的碳将随着湖泊水位的下降和温度的升高返回到大气中.  相似文献   
134.
《中国岩溶》2011,(4):478-478
近日,由中国地质学会岩溶地质专业委员会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部共同主办、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岛海洋地质研究所承办的"碳循环与全球变化研讨会"于,  相似文献   
135.
流域化学风化过程的碳汇能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陶贞  高全洲  刘昆 《第四纪研究》2011,31(3):408-416
通过对已有工作较为全面的分析,综述了流域化学风化过程对大气CO<,2>的吸收能力.陆地岩石的化学风化过程是联接地球各大碳库的关键环节.在地质时间尺度上陆地岩石的化学风化,尤其是硅酸盐岩的化学风化构成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重要碳汇,是调节地球气候性质使之相对稳定的关键表生地质过程.河流在陆地向海洋的物质输送中担任着重要角...  相似文献   
136.
燃烧形成的黑碳粒子进入大气中可影响辐射平衡,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其沉降在河流、湖泊、海洋、土壤等环境中对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起到重要的作用,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问题。综述了黑碳的定义及排放、沉降、降解过程,并总结了其在现在及过去环境和气候系统中的重要作用与研究意义。黑碳是全球惰性有机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慢速碳循环中发挥潜在作用。因其具有很强的吸光特性,它在区域气候变暖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沉降在不同地质载体中的黑碳难以降解,可以保存几百万年,为地质历史时期古气候和古环境重建研究提供重要信息。海洋沉积物过去数百万年的黑碳记录指示了天然火的演化信息,晚第四纪黄土剖面黑碳也指示了天然火的变化信息,最近千年的湖泊和冰芯黑碳记录既反映了天然火的信息,也指示人类活动的信号。未来黑碳研究应进一步关注标准测量方法,以真正理解黑碳在全球气候与环境系统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7.
全球动态植被模型(CLM3.5-DGVM)是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NCAR)开发的陆面模式CLM3.5 (Community Land Model Version3.5)的陆地碳循环子模块,模型本身根据当地的温度和降水等环境条件计算得出植被分布.本研究参照陆地-碳模式比较计划(C-LAMP)的模拟方案和评价标准,对CL...  相似文献   
138.
《海洋世界》2007,(5):7-7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够吸收大约一半由人类活动产生的温室气体,而其中大部分反应都发生在海洋表面以下100米的区域之内。海洋中多种浮游植物能够通过光合作用捕获碳,而当它们死后,会穿过海洋的“昏暗带”沉至永远漆黑的海底。然而,美国科学家进行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海洋“昏暗带”的生物活动实际上是碳沉积的“把关人”,决定着浮游植物捕获的碳被永远存储于海底,还是很快又再回到海洋表层。  相似文献   
139.
The distributions and changes of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in the Prydz Bay and out open sea were investigated during CHINARE-15 ( the 15th 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content of DOC was higher in the Prydz Bay and outer open sea compared to those typical of surface oceanic levels (70-80μM), average content of DOC in the surface water was 102.32 μM,the range was 68.23-125.92 μM. The vertical distribution of DOC in the water column was similar to many ocean sites, that is to say, the content of upper water is higher than deep water, a subsurface maximum persisted between 25-50 m. The DOC pool in the Prydz Bay were consisted with labile, semi-labile and refractory pools, in which refractory pools was mainly part. The concentration of refractory DOC was 92.34 and 76.89 μM in Prydz Bay and outer open sea, and account 77% and 82% for total DOC,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0.
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碳循环研究进展与趋向   总被引:34,自引:4,他引:34  
全球碳循环研究是全球变化科学中的研究重点之一,在过去的研究中已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对碳源和汇的定量研究还是今后需要进一步加强的工作。综述了近年来全球碳库储量研究的主要进展,分析了岩石圈、陆地生态系统、海洋、大气以及人类社会等碳库的储量、在全球碳循环中的地位及其作用机制,针对与全球升温事件密切相关的人为碳排放问题专门作了论述,并结合最新的研究成果,对"未知汇"问题的新的研究方向作了阐述。碳循环研究已经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国际科学组织与各国政府对碳循环研究的关注与投入正逐步增加,但其关注的内容并不一致。分别以地球系统科学联盟的全球碳计划和美国的北美碳计划为例,介绍了国际碳循环研究的重点与趋势。最后提出了今后全球碳循环研究需要关注的一些领域:陆地碳循环机理与源汇定量研究;海洋大尺度碳循环及其机理研究;人类社会在碳循环中的作用研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