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11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1496篇
测绘学   123篇
大气科学   188篇
地球物理   299篇
地质学   5146篇
海洋学   700篇
天文学   26篇
综合类   246篇
自然地理   608篇
  2024年   74篇
  2023年   204篇
  2022年   255篇
  2021年   227篇
  2020年   152篇
  2019年   196篇
  2018年   123篇
  2017年   136篇
  2016年   158篇
  2015年   187篇
  2014年   322篇
  2013年   234篇
  2012年   279篇
  2011年   312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35篇
  2008年   259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22篇
  2005年   197篇
  2004年   206篇
  2003年   178篇
  2002年   203篇
  2001年   210篇
  2000年   170篇
  1999年   168篇
  1998年   167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208篇
  1995年   184篇
  1994年   250篇
  1993年   224篇
  1992年   192篇
  1991年   184篇
  1990年   167篇
  1989年   123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24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72年   1篇
  194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3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有机碳沉积作用在一定时间尺度上形成海洋碳汇作用的最终净效应,北冰洋陆架的有机碳沉积作用在全球碳循环中有着尤为重要的地位。为了测定楚科奇海陆架的有机碳沉积通量,本文应用210Pb测年法对中国第3次北极考察R17站位的沉积物样品的年龄及沉积速率进行了分析测定,并结合表层沉积物中有机碳的含量计算得到了楚科奇海陆架北缘的有机碳沉积通量。结果显示,该站位的沉积速率为0.6 mm/a,表观沉积质量通量为0.72 kg/m2/a,有机碳沉积通量为517 mmol C/m2/a。经估算,真光层输出的有机碳中约有29 %被长期封存在沉积物中,远高于中低纬度的正常值(~10 %),说明楚科奇海陆架区具有高效的碳汇作用。  相似文献   
972.
利用中国第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得的颗粒物样品,对南大洋普里兹湾海域水体中颗粒态生物硅的含量及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研究,分析了该海域颗粒态生物硅与营养盐、浮游植物以及颗粒有机碳之间的关系,同时结合历史数据对比了颗粒态生物硅的年际变化情况。研究结果显示:在2011年夏季普里兹湾表层水体中颗粒态生物硅含量在0.76-19.72μmol/ dm3之间变化,平均为6.06±4.55μmol/ dm3。在表层水体中的分布趋势是67°S以南的湾内区域颗粒态生物硅含量明显高于67°S以北的湾外区域,最大值出现在普里兹湾陆架区。在垂向分布上,P3断面水体中颗粒态生物硅含量随深度增加而减少。根据不同年份即24,25,26,27次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数据对比分析显示,颗粒态生物硅含量虽存在一定的年际差异,但是在普里兹湾的分布趋势基本一致。颗粒态生物硅含量的变化特征与硅酸盐相反与叶绿素a、颗粒有机碳相似。  相似文献   
973.
鄂陵湖湖滨地区夏季近地层微气象特征与碳通量变化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10年夏季鄂陵湖湖滨地区试验观测资料,从中选取资料较好的5个连续晴天,分析了该地区高寒草甸夏季局地气候、辐射与能量平衡特征以及碳通量的日变化。结果表明:①夏季晴天湖滨地区近地层气象要素受到湖陆风的较大影响,风向昼夜交替变化,垂直风速和摩擦速度明显大于玛曲草原,全天盛行上升气流,昼夜温差较小;②湖滨地区日均太阳总辐射与净辐射高于玛曲草原和金塔绿洲,地表能量不平衡现象较显著,湍流输送以潜热为主,夜间近地层存在明显的逆温和逆湿现象;③夏季湖滨草甸碳吸收的日最大值出现在上午11时前后,碳吸收显著大于碳排放,其水分利用效率与海北草甸生态系统接近,总体偏低。  相似文献   
974.
温度对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碱吸收法测定武夷山不同海拔土壤分别在15℃、25℃、35℃下培养35d时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及矿化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尤以培养3d~7d时下降最为明显.各海拔土壤累积矿化量均随培养温度升高而逐渐增加.培养35d时15℃和35℃下土壤累积矿化量随海拔升高而增加,但25℃下黄红壤的累积矿化量高于红壤和黄壤而低于山地草甸土.各培养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均以山地草甸土最高,红壤最低.而对于各海拔土壤,不同温度下土壤有机碳平均矿化速率大小顺序为:15℃〈25℃〈35℃.培养3d时温度为15℃/25℃黄壤的Q10值显著高于其他海拔土壤(P〈0.05),但培养35d时15℃/25℃下的土壤Q10值以黄红壤的最高.培养3d和35d时,25℃/35℃下不同海拔土壤Q10值差异均不显著(P〉0.05).根据土壤平均矿化速率计算的Q10值在温度范围为15℃/25℃时以黄壤的最高,但25℃/35℃时红壤的Q10值最大.  相似文献   
975.
翟培  王俊 《西部资源》2012,(2):37-40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在勘查区矿产普查阶段是较为重要的一项工作内容,同时也是为下一步详查阶段工作提供真实可靠的依据,对减少矿产勘查开发投资风险、提高矿产勘查开发的经济、社会效益,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依据普查区地质、物化探工作成果,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普查区锡矿(化)点地质及矿化体特征,对矿区内化探次生晕元素异常组合特征及物探激电剖面异常特征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论述,推测矿区隐伏构造及矿化体规模,并结合本区域地质、矿产分布、物化探特征,进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对其规模进行预测,预测资源量(3342)。  相似文献   
976.
潮汐湿地是一种重要的湿地类型,受周期性变化的潮汐水位和盐分等特殊因子的影响,其土壤碳矿化过程亦具独特性,综述了潮汐湿地土壤碳矿化及其对电子受体响应的最新研究进展。结果表明,潮汐湿地土壤碳矿化除有氧碳矿化外,三价铁和硫酸盐还原过程主导的厌氧碳矿化也是土壤碳矿化的重要途径;潮汐湿地类型中的红树林土壤碳矿化速率高于盐沼土壤碳矿化速率,并均以二氧化碳为土壤碳矿化的主要产物;生境的差异使不同电子受体在土壤碳矿化中的作用有所不同,并受到电子受体和电子供体数量的调节;潮汐、盐分、生物干扰等是影响潮汐湿地土壤碳矿化过程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977.
<正>2012年5月8日,盘锦市湿地科学研究所、美国地调局湿地研究中心、丹麦奥胡斯大学、国家地质研究所在盘锦共同举办了"不同气候带滨海湿地固碳功能研讨会"。  相似文献   
978.
 以木兰围场国有林场管理局实施间伐后6种保留密度下(540、650、1 084、1 104、1 408和1 860 株 / 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各土层的土壤有机碳和N、P、K等养分元素含量及其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1) 土壤有机碳含量和碳密度垂直递减特征明显,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减小,当林分密度由540 株 / hm2增加到1 860 株 / hm2时,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变化规律不尽一致,其分布区间分别为10.56~21.21 g / kg,与5.48~11.70 kg / m2;(2) 林分密度对土壤有机碳及碳密度有显著的影响,1 408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分别与650 株 / hm2和1 860 株 / hm2油松林下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呈显著性差异,而其它林分密度间无显著差异。当林分密度为1 104 株 / hm2时,各土层土壤全N和P、K的有效量及全量均保持在一个相对较高的水平,在0~60 cm深度土壤全N、全P、全K、有效P和速效K含量均值均达到最高,分别为1.38 g/kg、0.34 g/kg、32.75 g/kg、33.10 mg/kg和118.85 mg/kg;(3) 不同林分密度、不同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密度与土壤全N及P、K的全量和有效量的相关显著性有差异,对整个土壤剖面而言,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碳密度与土壤全N、全P、速效K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4) 在本研究林分密度范围内,从林地土壤固碳的角度,建议将油松人工林的林分密度控制在1 104 株 / hm2。  相似文献   
979.
2010年长江三角洲临安本底站PM2.5理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0年在代表长三角区域背景地区的浙江省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开展了对大气细粒子PM2.5为期1年的地面观测,并对细粒子中水溶性离子和碳组分的季节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临安2010年大气中PM2.5质量浓度平均为 (58.2±50.8) μg·m-3,PM2.5质量浓度季节变化明显。利用HYSPLIT4模式计算了2010年临安72 h后向轨迹,根据轨迹计算与聚类结果,结合地面观测的PM2.5数据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临安地区因受到长江三角洲区域及偏北气流引起的污染传输影响,呈现出高细粒子水平特征。PM2.5中总水溶性离子年平均质量浓度为 (28.5±17.7) μg·m-3,占PM2.5质量浓度的47%。其中,气溶胶组分SO42-,NO3-和NH4+所占比例最大,共占总水溶性离子的69%。PM2.5中有机碳和元素碳的年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 (10.1±6.7) μg·m-3和 (2.4±1.8) μg·m-3。有机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显著相关,表明有机碳和元素碳主要来自相同的排放源。  相似文献   
980.
Characterization of carbonaceous aerosols including CC (carbonate carbon), OC (organic carbon), and EC (elemental carbon) were investigated at Xi'an, China, near Asian dust source regions in spring 2002. OC varied between 8.2 and 63.7 μg m-3, while EC ranged between 2.4 and 17.2 μ m-3 during the observation period. OC variations followed a similar pattern to EC and the correlation coeflcient between OC and EC is 0.89 (n=31). The average percentage of total carbon (TC, sum of CC, OC, and EC) in PM2.5 during dust storm (DS) events was 13.6%, which is lower than that during non-dust storm (NDS) periods (22.7%). CC, OC, and EC accounted for 12.9%, 70.7%, and 16.4% of TC during DS events, respectively. The average ratio of OC/EC was 5.0 in DS events and 3.3 in NDS periods. The OC-EC correlation (R2=0.76, n=6) was good in DS events, while it was stronger (R2=0.90, n=25) in NDS periods. The percentage of water-soluble OC (WSOC) in TC accounted for 15.7%, and varied between 13.3% and 22.3% during DS events. The distribution of eight carbon fractions indicated that local emissions such as motor vehicle exhaust were the dominant contributors to carbonaceous particles. During DS events, soil dust dominated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contributing 69% to the PM2.5 mass, followed by organic matter (12.8%), sulfate (4%), EC (2.2%), and chloride (1.6%). Consequently, CC was mainly entrained by Asian dust. However, even in the atmosphere near Asian dust source regions, OC and EC in atmospheric dust were controlled by local emission rather than the transport of Asian du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