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94篇
  免费   1876篇
  国内免费   1538篇
测绘学   6069篇
大气科学   828篇
地球物理   1567篇
地质学   4786篇
海洋学   956篇
天文学   353篇
综合类   1964篇
自然地理   5685篇
  2024年   228篇
  2023年   737篇
  2022年   940篇
  2021年   1089篇
  2020年   715篇
  2019年   1003篇
  2018年   661篇
  2017年   781篇
  2016年   787篇
  2015年   896篇
  2014年   1365篇
  2013年   960篇
  2012年   1059篇
  2011年   1052篇
  2010年   925篇
  2009年   990篇
  2008年   1005篇
  2007年   869篇
  2006年   766篇
  2005年   693篇
  2004年   635篇
  2003年   627篇
  2002年   604篇
  2001年   442篇
  2000年   346篇
  1999年   259篇
  1998年   267篇
  1997年   242篇
  1996年   206篇
  1995年   194篇
  1994年   181篇
  1993年   133篇
  1992年   129篇
  1991年   115篇
  1990年   94篇
  1989年   88篇
  1988年   23篇
  1987年   19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4年   2篇
  1965年   4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食物生产是影响温室效应气体排放的重要方面,由于食物类型不同其碳排强度存在较大的差异,因此当前中国居民食物消费快速演替必然会对生态碳环境产生重要影响。论文利用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研究1997—2016年中国城乡居民食物消费在生产过程中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主要驱动因子。主要结论如下:① 在数量上,中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量整体都呈现逐渐的增长刚性,但仍属于低碳消费模式;② 在结构上,各类型食物碳排放演变呈现显著的分异态势,整体上动物性食物碳排放增长速度快于植物性食物碳排放减少速度;③ 在城乡差异上,城镇和乡村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在数量、结构和趋势上表现出显著的城乡二元属性,但近年城乡差异表现出减缓趋势;④ 在空间上,各地食物消费碳排放呈现较显著的民族性、地域性、集聚性和中心“塌陷”的特征,碳排放密度高值主要分布在直辖市和沿海经济相对发达地区;⑤ 在驱动力上,结构演替是全国居民食物消费碳排放总量整体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而人口数量是各地地域空间差异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992.
气候变化背景下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玉米作为中国第一大粮食作物,探究其生产潜力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时空变化特征对中国有效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意义。论文结合全球农业生态区模型、极点对称模态分解方法和集对分析方法,探讨了中国玉米生产潜力的周期性波动特征及长期变化趋势,进而分析了其空间格局演变过程。结果表明:1960—2010年间,中国玉米生产潜力呈增加趋势,由1960年代的9.10亿t增至2000年代的9.45亿t左右。在年际尺度上,中国玉米生产潜力主要以准3 a和准5 a的周期进行波动;在年代际尺度上,存在准10 a和准20 a的波动周期。其中,准3 a的周期波动是中国玉米生产潜力长时间变化的最主要特征,这主要是受年降水量变化的影响。从空间格局来看,中国玉米生长适宜区主要集中在加格达奇—锡林浩特—临河—西宁—天水—中甸沿线以东;1960—2000年间,玉米生产潜力界线在中国东北部和临河—西宁沿线发生了较为明显的移动。华北平原、辽河平原、四川盆地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趋势具有较强的一致性,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关中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地区的玉米单产潜力变化过程与上述地区恰好相反。在这2类地区,玉米单产潜力的变化均较显著,但变化方向在年代际尺度上具有交替性。  相似文献   
993.
探究旅游发展新模式对破解区域发展不平衡以及景区间同质化竞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广西壮族自治区北部湾地区为例,通过"山海协同"的发展模式变同质竞争为异质协作,用以提升区域旅游整体竞争力。本研究以旅游统计数据、基础地理空间数据和网络游记文本为数据源,运用空间分析和文本挖掘的方法,描述高等级景区的空间核密度、交通可达性及旅游空间网络,并从山、海两组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资源、交通衔接、路线产品及市场需求层面进行剖析。结果表明:(1)北部湾地区山、海特征的高等级旅游资源丰富,核密度最高的地区为0.03~0.04个/km~2;(2)各景区之间的平均通达时长为3.79 h,总体可达性呈现由中东部向西南部递减的趋势;(3)2018年山、海之间旅游流量较大,整体网络密度为0.67。研究反映了山海线路组合交通基础条件良好、市场需求强烈,从目的地宣传、景区联动、规划布局等角度进一步提升山海协作机制,该机制可为我国西南山区旅游发展提供新模式和新思路。  相似文献   
994.
贫困是困扰人类的世界性问题,区域性贫困是中国当前贫困问题的突出表现,而自然环境因素往往对区域性贫困产生重大影响。探讨贫困的空间特征及其演化,分析其地理成因,可为区域瞄准政策的制定提供重要依据。本研究以大别山连片特困区的皖西地区为例,聚焦自然环境,利用地理探测器和耦合协调模型,从乡镇尺度,通过分析主要自然环境因素对贫困空间分异的主导影响、交互影响及影响的地域类型,剖析自然环境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显示:(1)平均坡度和平均高程对皖西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最大,且各自然因素的影响具有交互性,说明皖西地区贫困的空间分异是多个自然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2)自然因素与贫困发生率的耦合协调关系存在明显空间规律,耦合协调度整体上由西南向东北递减,但不同自然因素影响的空间规律不同;(3)根据耦合协调度,可将自然环境对皖西地区贫困空间分异的影响归纳为自然环境低度影响型、自然资源中度影响型、自然环境高度影响型、自然环境极高影响型四种,不同类型的乡镇,其主导影响因素和影响过程具有明显差异;(4)文章提出提升城市化水平、调整农业结构、发展特色农业产业、生态补偿扶贫、异地搬迁扶贫等针对性的减贫措施。  相似文献   
995.
996.
日本海洋空间利用计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郑金林 《海洋信息》1998,(12):29-30
日本的海洋空间利用已从沿岸的填海造地、公共设施用地、住宅用地、工业用地发展到建设石油储备基地,开发渔场、渔港,修建港湾、桥梁、废弃物处理场等。特别是最近几年,随着人们余暇需求的扩大,不断增设了海洋娱乐设施和海滨空间建筑等。计划今后将建造更多的海上人工岛、大型浮式构筑物,以及新型复合式  相似文献   
997.
渤海中、南部表层沉积硅藻的定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取自渤海中、南部海底表层的44个沉积物样品进行了硅藻分析。样品中共含硅藻20属41种,主要是潮间带、沿岸性底栖或浮游种类,其中尤以具槽直链藻Melosira sulc-ata和小环藻Cyclotella最多见。对本区的表层沉积硅藻用多元统计方法进行分区,共划分出三区、两亚区,井与其他海区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998.
红海榄人工幼苗藤壶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查了广西珍珠港人工红海榄幼苗叶片上藤壶分布的特征。结果显示,在一年生幼苗叶片上藤壶的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分布型因海水盐度的变化而变化,在高潮盐度Sh<20.21的海水区域内,藤壶趋向于随机分布,反之则表现为聚集分布。大约在分点潮高潮位以下,平均每日潮水浸淹时间超过5.6h的潮滩上藤壶的危害明显加再,影响了红海榄幼苗的正常生长。  相似文献   
999.
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重矿物组合分区及来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利用大洋-50型海底取样器,在南黄海和东海北部陆架(125°E以西)海上调查获取了海底表层沉积物样品,其中包括1998年以来"黄东海地质地球物理补充调查"和"中韩黄海沉积动力学与古环境演变"2项研究所获得的样品共380个,选取0.063~0.125mm粒级的沉积物,进行碎屑矿物分析,最后选出9个代表性的优势重矿物种的数据为变量,利用Q型聚类(分层聚类)的数学方法,进行聚类组合,在数学统计的基础上,将研究区划分出4个重矿物组合区。客观地反映出黄河物质、长江物质和原地物质的影响范围,同时也体现出物质来源和水动力以及海底风化作用对重矿物分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因而可以得出,在一定的范围内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重矿物具有趋同的演化效应。  相似文献   
1000.
近海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研究历史与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海环境地球化学的研究是一支新兴的发展中的边缘性分支学科,由于环境问题的日益突出,该学科发展较为迅速。通过回顾我国近海环境地球化学调查的历史和综述当今国外该学科的研究现状,概括了该学科的主要进展,并指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