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73篇
  免费   25篇
  国内免费   18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78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70篇
海洋学   19篇
综合类   136篇
自然地理   252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12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4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8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20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15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14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8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正粮食即是关系国计民生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重要战略物资,也是人民群众最基本的生活资料,因此,确保我国粮食安全是国家稳定发展的前提,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不仅仅包含一个国家的安全,一个社会发展安全,也关系着每个人的生存安全。粮食既是一般性消费品也是一种特殊的商品,粮食的基础性决定了维护粮食安全对确保国家安全的重要性,而且粮食安全被称为当今世界三大经济安全之一。粮食安全得不到解决,国家就可能灭亡,社会就有可能停滞,个人就有可能无法生存。正因为如此,  相似文献   
72.
姚鹏飞 《地球》2014,(6):1-1
民以食为天,食以地为本!在中国,国家又称社稷。社,代表土地;稷,代表粮食。这种对土地至高无上的崇拜,反映了几千年来以农业为主的中华民族对土地的依赖。我国人口达到13亿,这么多人要吃饭、要穿衣、要住房,这一切都离不开对土地资源的利用,这是不容否认的客观现实。因此,在中国,吃饭问题历来是最大问题,直接关系到国家与社会的安定。多年前,美国世界观察所所长莱斯特·布朗曾发问:"未来,谁来养活中国?"为了让自己的论点更有说服力,莱斯特·布朗甚至从"农田在消失"等方面预测21世纪中国在耕地和粮食保障方面将不可避免地出现危机。  相似文献   
73.
郑仙蓉 《地球》2014,(2):16-19
1月16日至17日,全国粮食流通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强调,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全面深化改革的决定,为深化粮食流通领域改革指明了方向。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把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首要任务,确立了“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的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做好粮食流通工作提供了行动指南和基本遵循。国家粮食局党组书记、局长任正晓作工作报告。  相似文献   
74.
粮食丰歉是理解中国过去气候变化对社会经济影响过程及其机理的关键环节之一.由于缺乏足够的长时段连续和高分辨率的粮食生产定量记录,尚无过去2000年粮食丰歉序列重建,使得气候变化影响机理的认识出现"断链".本研究提出了基于历史文献资料和量化粮食生产丰歉等级的方法,首先建立词汇的语义分级标准并进行逐年农业丰歉定级,再根据各丰歉等级的结构关系计算丰歉指数,进而进行每10年的农业丰歉等级评定.搜集了《二十四史》中逐年的作物收成、温饱状况、农业灾害、粮价及仓储和民生等记录共1636条,据此重建了西汉至五代(206BC~960AD)时期10年分辨率的农业丰歉序列,并分析了温度和干湿变化与粮食丰歉的关系.结果表明:西汉至五代时期丰收、平收和歉收的年代分别占33.3%,39.3%和27.4%;丰歉变化可分为三个阶段:206BC~51BC偏丰、50BC~590AD偏歉和591AD~960AD偏丰.丰收通常对应着暖宜(温暖、降水适宜)的气候组合条件,而歉收则多为冷干的气候条件.气温与农业丰歉呈正相关关系,而降水过多造成洪涝灾害或过少造成旱灾均会导致农业歉收,体现了中国东部季风气候区农业生产受有限热量条件和极端降水制约的特点.  相似文献   
75.
灌溉农田节水增产对地下水开采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据实际资料研究结果表明,近50年来滹沱河流域平原区粮食产量持续增加导致农业区地下水开采量不断增大,同时灌溉节水水平的不断提高有效地缓解了地下水开采量增加的速率。若按1953-1970年期间平均每公斤粮食生产耗用地下水开采量(3.11 m3/kg)推算,现状粮食生产规模下地下水开采量应为142.3亿m3/a,较实际开采量(24.4亿m3/a)多117.9亿m3/a,平均每5年递增11.74亿m3。以2001-2005年平均耗用地下水开采量(0.53 m3/kg)计算,粮食增产促使地下水开采量平均每5年递增2.45亿m3,平均每5年少递增9.45亿m3。因此,大力发展抗旱节水作物及高产节水技术,合理调控农业种植结构,对于缓解研究区地下水不断恶化态势具有实质性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6.
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制度以来,杭州市农业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和《基本农田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坚持科学发展观,围绕“立足保护、突出建设、保持领先、创新利用”的思路,在保护耕地资源、维护粮食生产安全、稳定农业基础地位、惠民利民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走出了一条具有示范性、领先性、创新性和前瞻性的适合杭州实际的基本农田保护之路。  相似文献   
77.
众所周知,矿产资源是国民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粮食”、“血液”,故广大地质工作者被称为国民经济建设的“先行者”。而对于从事地质工作基础中的基础——区域地质调查的工作者来说,则是先行中的先行。因为,区域地质调查成果不仅是地质找矿的基础资料,同时也是国民经济建设各部门必不可少的基础地质资料,具有无可估量的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科研价值。  相似文献   
78.
"如果你是一缕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片黑暗?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粒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地坚守岗位?" 雷锋,就是这一缕阳光、这一滴水、这一粒粮食、这颗最小的螺丝钉,虽然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精神长存,虽然他的一生平凡,但他的形象伟岸.  相似文献   
79.
1.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2.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 3.落实节约优先战略,促进发展方式转变 4.建良田保增产,促发展惠民生  相似文献   
80.
2012年土地日的主题是"建设高标准基本农田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农田是粮食的命根子,丧失农田就是意味着断了根、灭了种,后果不可想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