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9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4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季风期前后西藏纳木错湖水及入湖河流水化学特征变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2011年季风期前和季风期后,分别对纳木错湖中两个站点的湖水和周边16条入湖河流进行水样采集,水化学分析结果表明:湖水中各离子含量在季风期后都比季风期前有明显的增加,其中Mg2+在两个站点分别增加46.84%和46.95%,Ca2+分别增加67.02%和75.11%,HCO3-分别增加27.61%和25.02%。河水中大部分离子含量也都表现为季风期后的增加,而F-、Cl-和NO3-则表现为降低趋势。离子含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受流域内风化作用影响,即风化产物是造成大部分离子含量升高的主要来源,而蒸发作用对湖水离子含量的升高也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2.
根据西藏纳木错及邻区发现的多处湖岸阶地和高位湖相沉积,确定了藏北高原古大湖的存在.水准测量表明,在纳木错沿岸发育了6级湖岸阶地,以及拔湖48~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在拔湖26m以下,发育有8~30条湖岸堤;一条明显的湖蚀凹槽则集中出现在拔湖17.5~19.8m的高度上,与纳木错和仁错的分水垭口的高度相当.纳木错沿岸和邻区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物的铀系年龄测定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115.9~71.8 kaB.P.的晚更新世早期;第6至第2级阶地形成于53.7~28.2 kaB.P的晚更新世中晚期;与湖蚀凹槽相当的湖滨相沉积则稍早于29.3 kaB.P.;第2至第1级阶地,14C测定结果为2350~10390 aB.P..  相似文献   
73.
74.
藏北高原环纳木错首次发现晚更新世湖滩岩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200-2001年夏,在开展藏北高原"纳木错第四纪环境演变调查研究"与"1:25万当雄幅"区域地质填图工作中,笔者首次在环纳木错湖岸阶地上发现了一种与湖泊演化有关的湖相沉积岩石--湖滩岩.目前,国际上只有海滩岩一说,湖滩岩尚罕见正式报道.  相似文献   
75.
西藏纳木错第四纪湖相地层划分及纳木错群的建立   总被引:13,自引:6,他引:13  
朱大岗  赵希涛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08-716
第四纪湖相地层剖面实测和水准仪测量表明,在西藏纳木错沿岸,发育有拔湖48m以下的6级湖岸阶地和拔湖48m以上最高至139.2m的高位湖相沉积。纳木错湖相或湖滨相沉积的铀系等时线年龄测定结果表明,高位湖相沉积形成于晚更新世早期,第六至第三级阶地则分别形成于晚更新世中期至晚期。14C法测年表明,第二和第一级阶地的形成时间介于13820~2350年间,属全新世。根据沉积相、岩相组合等特征,并结合同位素测年、微体古生物鉴定等资料,将该套地层命名为纳木错群,由上更新统干玛弄组和全新统扎弄淌组组成。  相似文献   
76.
地质构造背景是成矿系统及成矿作用赖以发生的空间和地质基础。通过讨论华北古大陆西南边缘的构造演化及与之有关的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构造背景,特别指出了金川镍铜矿床、白银多金属矿田及寒山金矿“三位一体”出现的地球动力学条件。金川镍铜矿床形  相似文献   
77.
通过对西藏纳木错全新统扎弄淌组(Q4lz)地层剖面的沉积特征观察,易溶盐、磁化率、粒度、碳酸盐、孢粉分析和14C年代测定等综合研究表明,扎弄淌组湖相地层沉积物记录了约自10000aBP以来的沉积间断和环境变化信息。资料显示该区自9010~8560aBP以来,气候从偏冷干到偏湿再转变为轻湿;在4870~2350aBP期间,气候从暖湿到温暖湿润,又从全新世气候适宜期转变为较湿润期。表明自全新世以来该区气候在逐渐变干的总趋势的基础上,经历了两次大的气候变化旋回,有过多次明显的冷暖与干湿波动。   相似文献   
78.
纳木错流域冰川和湖泊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纳木错流域及其周边地区气象资料、地形图、遥感资料以及野外实地观测资料,对该流域过去37年来气候变化特征以及冰川、湖泊变化过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自1970年以来,纳木错区域气温上升趋势明显,其中冬季升温幅度高于夏季;降水量变化冬、夏两季均呈增加趋势,但冬季增加量不显著.在整体升温的背景下,纳木错流域冰川整体呈退缩趋势.1970~2007年间,流域内冰川面积减少37.1 km~2,占流域冰川面积的18.2%,年变化率为-1.0 km~2/a.流域内扎当冰川和拉弄冰川末端GPS观测表明,1970~2008年间冰川末端分别退缩381.8 m和489.5 m,年均退缩量为10.3 m和13.4 m.1970-2007年间,纳木错湖面积增加了72.6 km~2,增加速率为2.0 km~2/a.1970-1991年、1991-2000年和2000-2007年三个阶段的年增加速率不断增大,分别为1.1、2.8、3.4 km~2/a;湖泊水在在夏季升高非常显著,与湖泊面积的扩张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79.
青藏高原纳木错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依据中国科学院纳木错综合观测研究站设立的自动气象站和气象塔观测(30°46.44′N,90°59.31′E,4730ma.s.l.)资料,初步分析了2005年7月14日至2006年7月13日一年的气温、气压、相对湿度、降水和风等气象要素的季节和日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纳木错站年平均气温为0℃,最冷月为12月,最热月为7月;全年降水量为281.8mm,多集中在5—10月;年平均相对湿度为52.6%,雨季和干季分明,全年夜雨率为78.6%;年平均气压值为571、2hPa,9月最大,1月最小;年平均风速为4m·S^-1,1月风速最大为6.1m·S^-1,上午风弱、午后风强;全年大风日数为53天,1月大风日数占全年的36%;全年盛行风处在东南至西风(135°--270°)之间,夏季有明显的湖陆风。  相似文献   
80.
青藏高原湖泊蒸发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以纳木错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美美  周石硚  何霞 《冰川冻土》2017,39(2):281-291
基于青藏高原纳木错湖面2012-2014年日尺度气象观测数据,运用五类水面蒸发模型中的9种经验式估算湖面蒸发量,分别与涡动相关实测值对比分析,优化各公式的参数,进而评价、比较优化后各式的精度和适用性。优化后的Dalton系列估算式精度最高,但要求日尺度数据,且所需参数较多,因而其应用受限;组合模型精度近似Dalton系列公式,适合在气象资料较全时使用;温度-辐射模型和温度-日长模型的精度能达到较高要求,且所需参数少,因而经济简便,是利用常规气象资料估算湖泊蒸发的优良选择;温度模型估算式的精度较差。纳木错季风气候明显,需分季风期和非季风期分别对水面蒸发进行估算,两个时段经验估算式的参数有差异。还分析了纳木错湖面观测点与周边地区四个气象站(当雄、申扎、班戈和那曲)之间常规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其中,太阳总辐射、气温和比湿等存在着较好的线性关系,因而可以在通过线性订正后用于湖泊蒸发估算,不会产生大的误差;但风速的相关性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