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9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248篇
海洋学   2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20篇
自然地理   11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7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干旱戈壁荒漠区地处我国西北部地区,天山、北山、祁连山三大多金属成矿带横贯其中,成矿条件优越,找矿尤其是找隐伏矿的潜力巨大,但受风成砂土的影响,很难获知覆盖层下方的矿化信息.穿透性地球化学已被证实是有效寻找隐伏矿的方法,其被定义为能探测深部隐伏矿体发出的直接信息的勘查地球化学理论与方法技术.笔者在花牛山铅锌矿开展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金属活动态测量(水溶态测量、黏土吸附态测量、铁锰氧化物态测量)和地电化学测量多种穿透性地球化学勘查方法实测工作,结果表明,5种测量方法分析数据主成矿元素(铅、锌)异常衬度高,变异系数大,富集成矿可能性大,地球化学异常与深部隐伏矿体位置吻合,相比较而言,土壤微细粒全量测量效果最好,黏土吸附态测量、铁锰氧化物态测量和地电化学测量效果较好,水溶态测量效果稍差;所选方法技术针对干旱戈壁荒漠区寻找隐伏铅锌矿是有效的.气固介质中内生条件下的纳米金属微粒的发现为利用土壤作为采样介质的穿透性地球化学方法技术(土壤微细粒测量、金属活动态测量)提供了理论基础.电提取泡塑载体中大量的微米级的黏土矿物颗粒发现,以及微量元素异常与铁、铝等常量元素异常高度一致,初步推断地电化学测量提取过程是对黏土矿物颗粒选择性吸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滇黔桂微细粒金矿床开发利用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立贤 《黄金地质》2001,7(4):66-71
根据矿石加工技术性能,可把微细粒金矿分为原生矿和氧化矿。原生矿难选,成本高,尚未有效开发利用,氧化矿易选冶,成本低,是目前主要开采对象,也是今后勘查重点,根据产出特征可把氧化矿分为原地,残积,塌积氧化矿,其中塌积氧化矿毫无例外地产出碳酸盐岩喀斯特洼地第四系风化土中,习称“红土型”金矿,经深入研究后认为是以碳酸盐岩为底板的整合原生矿,因岩溶塌陷而形成的塌积氧化矿,其成因与国外典型红土型金矿不同,不宜称为红土型金矿,因其首先发现于大厂地区,可称之为“大厂型”金矿,矿床规模一般为小型,个别可达中型,产出形态受控于下伏微喀斯特起伏面,复杂多变,只宜边探边采。  相似文献   
13.
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沉积模式研究   总被引:32,自引:5,他引:32  
根据结构单元、岩石粒度分析、河流形态参数等特征,对比Miall的 16种河流分类方案,胜利油区孤岛油田馆上段属于细粒曲流河沉积。其中洪泛平原细粒 (FF)、决口扇 (CS)和侧向加积砂坝 (LA)结构单元发育,其次是天然堤(LV)和决口水道 (CR)结构单元。河流曲率P大于 2.2,河道宽度 10 0~ 30 0m,河流曲率波长 10 0 0~ 1770m。河流可能临近河口湾,海平面的波动影响着砂体的发育。  相似文献   
14.
川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成矿过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川西北地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的地质特征为基础,分析了这些金矿形成的物理化学条件,讨论了它们的物质来源,矿质活化、迁移和沉淀、聚集的全过程,提出了多源复合流体成矿的混合模式。  相似文献   
15.
广西高龙鸡公岩金矿床是广西地矿局在"八五"期间勘查并开发的第一个中型微细粒型金矿.矿体产于中三叠统百逢组地层第三段(T2b3)硅化砂泥岩中,直接受二叠系碳酸盐隆起边缘古侵蚀间沉积断面控制,应属于层控微细粒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6.
刘国平  艾永富 《矿床地质》1998,17(Z2):299-302
小佟家堡子金矿产于辽东早元古代裂谷增生地体。容矿岩石为早元古代辽河群大石桥组碳酸盐建造,其变质程度为低角闪岩相-高绿片岩相。金赋存状态以显微不可见金为主,主要载金矿物黄铁矿和毒砂颗粒细小,为0.0 n~1 mm。围岩蚀变以硅化、水云母-绢云母化、含铁白云石化等低温蚀变组合为特征。与金矿成矿密切相关的石英的均一温度为140~240℃ 。成矿年龄为167×106a。对比研究表明该金矿床为变质岩容矿的微细粒浸染型(卡林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17.
滇东南老寨湾金矿化探异常查证与找矿方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化探测量、X萤光分析仪现场检测、地质检查等多种找矿方法,获得含金工业品位的找矿信息;发现具工业价值的金矿体并建立该类矿床找矿模型。  相似文献   
18.
以细粒高钠光卤石为原料,研究光卤石中的细粒氯化钠对氯化钾品位的影响,并探讨其原因。实验结果表明光卤石中含有的细粒 NaCl会严重降低 KCl品位,细粒 NaCl浮选夹带不是导致 KCl品位降低的主要原因。溶解速率实验结果表明,光卤石中的细粒 NaCl溶解速度较快,溶液中 NaCl浓度很快达到较高值,随溶液 MgCl2浓度不断升高,新生 NaCl晶体析出量增加, NaCl和 KCl之间的共生晶体数量增加,新生 KCl和 NaCl晶体之间的共生现象是导致 KCl品位降低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广西中三叠世沉积盆地是一个受晚古生代以来继承性断裂控制的断陷盆地。下段百逢组及上段河口组,沉积了一套以陆源碎屑为主的半深水—深水盆地相重力流沉积,以浊流沉积为主体,其中局部地区夹少量水下泥石流及等深流沉积。浊流呈海底扇式分布,面积广、厚度大,一般200—3000余m,大者近万m。浊积岩鲍马层序发育、岩石颗粒较细、底面构造发育,水平和垂直方向具有岩层并层和层厚、粒度有规律变化。桂西广大地区多处于浊积扇的中扇及外扇部份。岩石中蕴藏着丰富的微细粒型金矿。 该区地表岩石含金不高,接近于地壳的平均含金丰度,但金常沿一些同沉积断裂带附近分布,与黄铁矿等硫化物关系密切,附着这些矿物表面,金的形成与富集,是由于地下热水携带着地下基性岩石、火山碎屑岩及其他含金岩石的金元素,沿着断裂由深处向浅处运移,并受到浊积岩中泥质岩、含泥质较高的岩石阻挡,使其逐步停止流动,金元素随硫化物一起充填于细粒岩石孔隙中被吸附交代。有的地段富集成矿床。因此,深入研究广西中三叠世沉积海盆的形成、演化及沉积作用,对找寻微细粒型金矿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形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引领油气工业从常规到非常规,进源找油,是世界油气勘探开发形势发展和科学研究持续推进的必然趋势.研究团队紧密结合中国特殊地质背景和油气工业条件,经过10余年不懈攻关,构建了非常规细粒沉积学、非常规油气储层地质学、非常规油气成藏地质学、非常规油气开发地质学和常规-非常规油气有序“共生富集”发展战略等学科内容,集成了非常规油气关键实验技术、勘探评价技术、开发工程技术和常规-非常规油气勘探开发关键技术,基本形成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体系框架.从常规油气的“源控论”到非常规油气的“源储共生系统”,深刻认识到源岩层系及与其大面积紧密接触的致密储集层系中可以聚集巨量工业油气资源.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理论技术,引领推动了非常规油气地质学科发展、关键技术研发、国家标准制定、国家实验室建设和专业人才培养,有效推进了我国致密油和气、页岩油和气等非常规油气资源的工业勘探开发,截至2022年底,中国非常规油气产量超过1×108 t油当量,约占油气总产量28%,其中非常规气约占天然气总量的41%,非常规油约占石油总量的17%.油气不可再生,但非常规油气革命可延长油气工业的生命,持续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