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5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30篇
测绘学   63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58篇
地质学   132篇
海洋学   130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70篇
自然地理   12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15篇
  2012年   33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38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4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1篇
  1945年   1篇
  194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3 毫秒
61.
黄寰 《国土资源》2004,(9):56-57
今年7月29日-8月9日,以成都理工大学万新南教授为中方领队的中法探险队第五次对位于重庆奉节兴隆镇和湖北恩施板桥镇交界处的龙桥地下暗河进行了为期12天的探险考察,成功地找到了暗河出口,更获得一系列震惊世界的重大发现;暗河全长50公里,拥有竖井、支河多达108个,为世界最长地下暗河;最深处约3500米,长达20公里的世界第一大地缝;世界第二颗“岩溶珍珠”;罕见巨型岩溶石柱群……  相似文献   
62.
<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进的船只。在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任务中,"雪龙"号是科考队伍的核心。南极,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校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留着自己原本的风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29次南极考察。2013年11月7日,"雪龙"号再度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起程。谁也不会想到,"雪龙"号这次的远航,会在不久之后,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相似文献   
63.
赤道东印度洋海域是西半球暖池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季风系统乃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意义重大.印度洋作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开展东印度洋海洋调查也是保障海上丝绸之路安全的重要一环.自2010年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为贯彻落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十一五"发展规划》的战略部署而设立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印度洋综合航次",极大地促进了海洋学科多学科交叉和融合,丰富了该海域的海洋观测数据,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本文介绍了2010年起至今的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航次考察的内容、进展和成果,并展望了东印度洋海洋学综合科学考察航次今后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64.
1引言为了加速我国煤层气开发的步伐,适应我国煤矿高产高效机械化安全采煤的需要,煤矿井下水平长钻孔抽放煤层气(瓦斯)显得日益重要。近年来,为了进行长钻孔抽放瓦斯,煤炭部引进了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多种千米水平钻机。由于中国煤矿地质条件的特殊性,这些钻机都不...  相似文献   
65.
66.
加拿大气象部门隶属于环境部,随着业务领域的不断拓展,现名为大气环境局。由于公众期望与政府要求发生重大变化,如对大气环境质量监测、气候预测的期望,对天气预报、水资源预测的精度和服务产品的要求提高;气象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和技术手段明显进步,尤其是自动化技术、遥感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及来自政府机构改革、结构调整政策、紧缩开支、公益性事业经费大幅度削减(联邦政府减少气象经费预算35%)的压力,加拿大气象部门进行了机构改革和业务体制调整,包括技术结构、专业结构、产业产品结构等方面及其相应的某些管理机制的…  相似文献   
67.
从“9805”钱粮湖农场龙卷风现场地物破坏形态出发,系统绘出了龙卷风的时空分布、强度特征;探讨了该地龙卷强风暴形成的动力和热力因素的独特性;联系历史教训对提高民用建筑抗风力提出了具有实际意义的决策防御建议。  相似文献   
68.
十五年前,中国极地研究所诞生在我国极地考察迎来第一次创业高潮的时代,我国第一个专门从事极地考察与研究的科研机构的诞生,翻开了中国极地考察事业重要的一页,标志着我国极地考察工作从考察与探索阶段走向系统开展科学研究时代的开始。十五年来,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光辉题词指引下,在国家海洋局党组的正确领导下,全体干部职工发扬“南极精神”,坚忍不拔,奋发努力,团结奉献,开拓进取,为我国极地考察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2003年,经中央编委批准,中国极地研究所更名为中极地研究中心,这标志着极地中心将作为我国极地考察的科研与业务的核心单位,肩负起更加重要和光荣的使命,将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69.
中国极地考察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极地考察20年来先后在极地建成“长城站”、“中山站”、“黄河站”,成为我国开展极地多学科考察研究的现场基地,科学考察成果丰硕,成绩斐然。在成绩背后有一个强大的后勤保障体系在支撑,常言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世界各国极地考察实践证明,后勤保障在现代极地考察中的地位日益重要,从某种意义上说,现代极地考察就是展示后勤保障能力。中国经过20年不懈的努力,极地考察已经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后勤保障体系,极大地提高了极地的储运能力、生存能力、环保能力、应急能力、信息能力和维护能力。已在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这个大系统中,把不同的业务领域分解为多个单元,从不同侧面展现出极地考察后勤保障能力。  相似文献   
70.
我国极地事业在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做出贡献”的题词指引下,走出了一条“起步晚、起点高;有所为、有所不为,成绩斐然”的发展之路。作为全国惟一的专业极地研究单位,中国极地研究中心全体职工在建站、科研考察、后勤保障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为我国极地事业的建设与发展作出了努力,而极地中心的党建工作在我国极地事业20年的光辉历程中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