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027篇
  免费   830篇
  国内免费   824篇
测绘学   1957篇
大气科学   1016篇
地球物理   1040篇
地质学   1382篇
海洋学   519篇
天文学   123篇
综合类   347篇
自然地理   297篇
  2024年   35篇
  2023年   133篇
  2022年   165篇
  2021年   180篇
  2020年   148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45篇
  2017年   181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349篇
  2013年   292篇
  2012年   337篇
  2011年   326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301篇
  2008年   338篇
  2007年   278篇
  2006年   303篇
  2005年   245篇
  2004年   234篇
  2003年   205篇
  2002年   213篇
  2001年   185篇
  2000年   121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07篇
  1997年   103篇
  1996年   120篇
  1995年   90篇
  1994年   80篇
  1993年   85篇
  1992年   52篇
  1991年   67篇
  1990年   48篇
  1989年   3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7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5篇
  1978年   2篇
  1975年   2篇
  1965年   2篇
  1964年   2篇
  1959年   3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27 毫秒
991.
夏季平流层盛行强东风,Rossby波能量难以从对流层向上传播至平流层,而冬季平流层盛行西风,Rossby波能量容易上传,因此以往对Rossby波能量向平流层传播的研究多考虑冬季的情况.而事实上,因为夏季高原上空南亚高压反气旋环流,并非只有强东风存在,所以Rossby波能量也可能在南亚高压区向上传播,从而影响平流层的温度、风场及大气成分等.因此,本文利用ERA-interim逐日再分析资料,分析了1979—2015年夏季南亚高压区Rossby波能量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特征与机制.结果表明:Rossby波能量可以从南亚高压西北部的窗口区上传至平流层,最高可到达平流层顶,而在南亚高压的其他部分,Rossby波能量均不能穿越对流层顶上传或穿越对流层顶后无法继续上传.南亚高压西北区Rossby波能量可以穿越对流层顶传播的原因是盛行西风,且西风急流出现的频率很小,同时涡动热量通量异常引起的垂直分量的第一项对其上传有很大贡献.南亚高压东北区也盛行西风,然而Rossby波能量不能向上穿越对流层顶的原因是强西风出现频率较高,且温度脊与高度脊位相相近,不利于上传.南亚高压南部均盛行东风,在平流层中下层均为稳定层结,因此Rossby波能量很难上传.南亚高压西南区在对流层位于青藏高原环流的伊朗高原下沉区附近,层结稳定,并且温度脊超前于高度脊,所以Rossby波能量很难上传.而南亚高压东南区在对流层位于南海-西太平洋热带幅合带,层结不稳定,存在Rossby波能量较弱的上传,达到对流层顶后无法继续上传,该区域温度脊落后于高度脊的温压场配置也为Rossby波能量在对流层内的传播提供了条件.  相似文献   
992.
波粒相互作用是环电流损失的重要机制之一,但波粒相互作用导致的环电流离子沉降而损失迄今为止缺乏直接的观测证据.基于磁层及电离层卫星的协同观测,本文报道了发生在2015年9月7日,由电磁离子回旋波(EMIC波)导致环电流质子沉降的共轭观测事件.在等离子体层的内边界,Van Allen Probe B卫星观测到,存在EMIC波的区域和不存在EMIC波的区域相比,离子通量的投掷角分布的各向异性变弱.我们将Van Allen Probe B卫星沿着磁力线投影到电离层高度,同时在该投影区域内DMSP 16卫星在亚极光区域观测到环电流质子沉降.而且,通过从理论上计算质子弹跳平均扩散系数,我们进一步证实观测的EMIC波确实能将环电流质子散射到损失锥中.本文的研究工作为EMIC波导致环电流质子沉降提供了直接的观测证据,揭示了环电流衰减的重要物理机制:EMIC波将环电流质子散射到损失锥中,从而沉降到低高度大气层中而损失.  相似文献   
993.
利用2008年以来豫北地区49次M_L 2.5以上地震资料,通过Brune模型,结合遗传算法,反演计算得到豫北地区地震视应力范围为0.029 9 MPa—0.642 MPa,平均视应力为0.174 8 MPa,分析该区视应力时空变化特征,讨论震级和能量的关系,结果表明,豫北地区目前处于应力积累阶段,应力高值集中在聊兰断裂濮阳—鄄城段范县地区。  相似文献   
994.
用T106资料分析了2000—)7—12和2000—10—10暴雨过程的能量和湿位涡,结果表明:副高西北侧西南风急流配合有低涡时,对流层低层对流不稳定,强降水发生在该不稳定区内,配合有较强冷空气入侵时,降水落区在θse锋区和靠近暖湿区一侧。低层MPV1的负值区代表了强辐合上升区及对流性不稳定区,强降水落区在其负值轴附近,当北方有较强冷空气东移南下时,降水落区位于MPV1正负交界处靠近暖区一侧。MPV2高正值区代表了低层斜压不稳定和强的水平风垂直切变,降水落区在高正值区附近,当有冷空气南侵时,落区位于正中心北部和负中心南部。  相似文献   
995.
利用中国气象局中尺度模式(CMA-MESO)云降水物理直接输出的水凝物混合比,确定基于冰相水凝物占比的雨雪相态判据,并应用于2023年1月14—15日我国大范围降水过程的雨雪相态判别。结果表明:该判据明显改善了基于温度和高度场的厚度判据对我国东部地区雨夹雪范围判别偏大、对分散性雨夹雪漏报的问题,6~18 h时效雨夹雪预报TS评分较厚度判据提升75%~100%,24 h时效降雪预报TS评分较厚度判据提升67%;对全国雨雪范围判别合理,对小范围雨夹雪具有指示作用;对全国3~36 h时效降雨、降雪和雨夹雪预报TS评分为0.76~0.62,0.69~0.63和0.11~0.08;对降雨和降雪存在一定空报和漏报,对24 h时效雨夹雪空报明显;对相态转换过程有较好指示效果,判别代表站相态转换开始时间误差为1~2 h,对我国东部地区代表站的相态转换和雨夹雪持续时间判别优于厚度判据,基于厚度判据雨夹雪预报持续时间偏长。研究结果可为雨雪相态业务预报提供客观预报产品参考。  相似文献   
996.
柯敏  刘杰  杨鲲  王旭杰  杜宁 《海洋测绘》2021,41(3):37-41
在目前海洋测绘中,平面控制测量主要采用静态同步观测方式,通过联测不少于2个已知控制点实施。为探究少于3个已知控制点时能否有效开展平面控制测量,结合工程试验,采用RTX后处理(RTX-PP)技术获得控制点ITRF2014框架当前历元坐标,然后根据已知控制点数量情况,分别采用四参数平面坐标转换、坐标平移转换、框架及历元转换将上述坐标转换至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 2000)坐标,并与控制点已知坐标对比。结果表明:点位精度介于0.01~0.03 m之间,满足海洋测绘中控制点点位精度要求。该测量方法可作为静态同步观测的有益补充,也可作为现行规范后续修订完善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997.
Starting from a dipole field and a given distribution of footpoint displace- ment of field lines on the photosphere,we find axisymmetric,force-free field solutions in spherical coordinates that have the same distribution of normal field on the photo- sphere and magnetic topology as the dipole field.A photospheric shear is introduced in the azimuthal direction in a region that strides across the equator and ends at latitude γ_s.The footpoint displacement has a sine distribution in latitude and a peak amplitude of (?)_m.The magnetic energy E,azimuthal flux F_(?),and magnetic helicity H_T in the solar corona are then calculated for each force-free field solution.It is found that for a given shear region range γ_s,all of the three quantities increase monotoni- cally with increasing (?)_m.In particular,both F_(?) and H_T have a linear dependence on (?)m.When (?)_m reaches a certain critical value (?)_(mc),the force-free field loses equilib- rium,leading to a partial opening of the field and the appearance of a current sheet in the equatorial plane.At this point,E,F_(?)and H_T reach their maximum values, E_c,F_((?)c) and H_(Tc).E_c increases,and F_((?)c) and H_(Tc)decrease with decreasing λ_s.It is found that E_c is always smaller than the open field energy,in agreement with the Aly conjecture.Of the three critical parameters,E_c has the weakest dependence on λ_s.Therefore,if one is interested in the transition of a magnetic configuration from a stable state to a dynamic one,the magnetic energy is probably the most appropriate marker of the transition.  相似文献   
998.
《海洋信息》2021,36(2)
为实现陆海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测绘成果一体化显示,本文对陆海融合制图技术展开研究,首先对比分析了传统地形图与海图在数学要素、地理要素、辅助要素、信息获取技术与数据精度方面存在的差异;在此基础上,论述了数学基础一致性处理、陆海融合地理信息要素编码体系与符号体系设计等关键技术,并提出了实现思路及一种要素编码体系设计方案,最后对某近海区域进行了陆海融合制图示范性研究,为陆海融合制图提供了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999.
水网藻附着对亚洲苦草光合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运用水下饱和脉冲荧光仪(Diving-PAM)测定附着了水网藻的亚洲苦草(Vallisneria asiatica)叶片的荧光参数和快速光响应曲线.在水网藻主要附着的苦草叶片上部,15 d后Fv/Fm显著下降,光系统(PS)的光化学效率显著降低;附着水网藻的叶片通过热的形式耗散掉的能量极显著增加(P<0.01),有效荧光产量、光化学淬灭系数和相对光合电子传递速率(rETR)、Chl.a、类胡萝卜素(Car)、Chl.a/Chl.b和Car/Chl.a均显著降低;在快速光响应曲线中,当光照强度高于104 μmol/(m2·s)后,随光照强度的增加,附着水网藻的苦草叶片的rETR显著低于对照,光合作用能力下降;且其饱和光强为248μmol/(m2·s),显著低于对照叶片的685 μmol/(m2·s),表明水网藻附着苦草叶片后导致叶片光响应能力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1000.
太平洋板块向北美板块俯冲,在北美洲阿拉斯加大陆边缘形成了碰撞造山带和俯冲构造带,前人对该区域阿拉斯加俯冲带地幔转换带的研究存在分歧,一种观点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至阿拉斯加中南部下方的地幔转换带内部,引起地幔转换带增厚,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地幔转换带增厚是由于库拉板块残留造成的。因此,研究阿拉斯加俯冲带区域地幔转换带的精确成像对于厘清太平洋板块俯冲机制和俯冲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美国地震联合学会(IRIS)在阿拉斯加区域布设的USArray部分固定台站接收到远震事件的波形资料,采用天然地震P波接收函数与共转换点道集叠加的方法,反演得到了阿拉斯加山脉和育空高原410 km、660 km间断面和地幔转换带的厚度结构。结果表明:由于太平洋板块俯冲至地幔转换带内部,使得41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和育空高原与阿拉斯加山脉交界处的弧形区域出现了抬升现象,抬升幅度为0~20 km,进而导致在该区域出现不同程度的地幔转换带增厚的现象,验证了第一种观点。另外,该地区地幔转换带结构显示,660 km间断面在阿拉斯加山脉东部以及阿拉斯加山脉与育空高原交界的东部出现下沉现象,故此推测阿拉斯加中南部部分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