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245篇
  免费   1456篇
  国内免费   1824篇
测绘学   786篇
大气科学   498篇
地球物理   1039篇
地质学   5732篇
海洋学   778篇
天文学   113篇
综合类   637篇
自然地理   942篇
  2024年   98篇
  2023年   359篇
  2022年   423篇
  2021年   491篇
  2020年   333篇
  2019年   382篇
  2018年   274篇
  2017年   306篇
  2016年   279篇
  2015年   305篇
  2014年   517篇
  2013年   390篇
  2012年   478篇
  2011年   438篇
  2010年   392篇
  2009年   354篇
  2008年   383篇
  2007年   367篇
  2006年   342篇
  2005年   304篇
  2004年   272篇
  2003年   295篇
  2002年   273篇
  2001年   282篇
  2000年   239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85篇
  1997年   208篇
  1996年   207篇
  1995年   204篇
  1994年   135篇
  1993年   143篇
  1992年   164篇
  1991年   119篇
  1990年   122篇
  1989年   107篇
  1988年   33篇
  1987年   2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4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6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9篇
  1979年   3篇
  1964年   3篇
  1957年   3篇
  1946年   2篇
  192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依据充分截取过境弃水,减少洪流,增大补给,提高侵蚀基准面,抬高地下水位,拦截土壤与有机质,减少土壤有效养分流失的思路和技术路线,提出“控制水文网下蚀,提高侵蚀基准面,遏制冻结层上水水位下降,开展水资源保护,湿地及植被恢复”为主体的黄河源区生态地质环境治理、保护及调控工程技术措施,不仅切实可行,还具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992.
993.
樊杰 《地理研究》2019,38(10):2373-2387
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组织规律是人地系统耦合研究的基本理论问题,也是开展国土空间规划、塑造可持续地理格局的基础理论。从地理学对地理过程的重复、预测、调控、优化的讨论入手,阐释了空间治理体系是现代地理学用于调控和优化可持续地理过程与格局的重要途径。采用生态-生活-生产等三生空间构成的地域功能空间结构呈现的时空演变特征,表达了地域功能-结构的空间有序性法则,阐释了地域功能与自然地理环境相协调、同一地域单元各类功能及不同单元之间冲突最小化、地域功能在不同空间尺度有效传导、以及长时间尺度综合效益最大化等空间组织目标。从可持续性出发,建立自然要素的资源、环境、生态和灾害四大属性的概念,并通过四大属性集成构成自然承载力,分析承载力的原值、余量和潜力在空间规划中的作用,形成自下而上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从新空间均衡出发,基于承载力、融入位置和空间结构参量后构成的地域功能适宜性,形成自上而下解析空间组织的基本方法。进而讨论了集成两种方法形成的主体功能区具备的对空间组织与规划的基础价值和战略价值,提出主体功能区的区划、战略、制度和规划用途分离及相互关联的新思路。以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为主线、以空间降尺度传导主体功能为核心科学问题、以关键约束参数为空间结构控制性指标,讨论了数据库与地域功能谱系、功能和尺度依赖的承载力评价方法与模型库、“三区三线”的建构框架,论证了空间规划实施主体功能区战略的途径,提出地理学应着力加强大、中空间尺度(区域性)国土空间规划基础理论和方法、强化技术等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建议。  相似文献   
994.
995.
将环境植物样品在400─500℃灰化,用硝酸、氢氟酸和高氯酸分解,用盐酸(1+1)提取,控制2%─3%的盐酸介质,用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环境植物样品中的微量铜、铅、锌、铁、锰。该方法简单、快速、可靠。对环境植物标准样品的测定结果理想。  相似文献   
996.
鄂尔多斯盆地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加深对盆地深部和浅部高自然伽马异常特征综合分析研究,揭示高自然伽马异常地质成因,从而促进盆地多种能源矿产协同开发研究,针对收集大量的地球物理测井资料、地质资料及其他相关成果,绘制并分析了相关成果图。研究中遵循从单孔测井曲线特征分析到典型剖面研究,并按层对高自然伽马的平面分布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化验测试结果和自然伽马能谱测井成果研究表明,在本区,自然伽马异常增大主要是由于铀的活化和聚集,导致铀元素增加而引起。相关研究表明,盆地深部和浅部的铀异常具有一定的关系,盆地历经的沉积环境变迁是铀元素富集的主导因素。  相似文献   
997.
研究了示波吸附催化极谱法测定预混合饲料中铅和镉及样品的前期处理和条件试验。结果表明方法的精密度RSD≤7.9%,方法检出限Pb 0.04ug.ml^-1,Cd 0.005ug.ml^-1,标准回收率为93%-106%,其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998.
数字锁相频率源研究与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数字锁相环的基本原理、主要技术指标及集成频率合成器Q3236的功能特点。对Q3236外围电路参数进行了分析设计。同时也对系统性能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999.
1000.
Based on a new idea for research on cycling of marine biogenic elements, this study showed that only the leachable form phosphorus in natural grain sizes manne sediments constitutes the transferable phosphorous in the sediments. The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 natural grain sizes surface sediments in the Huanghe River estuary adjacent waters ranges from 58.5-69.8 μg/g, accounting for only 9.1%-11.0%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content, whereas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content in the sediment after it was totally ground into powder was found to be 454.8-529.2μg/g, accounting for 73.4%-89.1% of the total phosphorus. Analysis of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bill,ass of benthos and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 phosphorus showed that most of the leachable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the totally ground sediment did not participate in the marine biogeo chemical cycling. Furthermore, a synchronous survey on benthos showed that the biornass of meio-and maero-benthos exhibited good positive correlation with the leachable form of phosphorus in the naturalgrain sizes sediment, but peorer correlation with the leachable form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the totally ground sediment, indicating that transferable phosphorus in marine sediment is the leachable form of phosphorus in the natural grain sizes sediments, and is not the previously known leachable form(“transferable”) phosphorus obtained from the totally ground sedimen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