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4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9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质学   60篇
海洋学   18篇
综合类   10篇
自然地理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5 毫秒
21.
生油煤形成的环境制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通过对不同沉积环境下形成煤系源岩生烃潜力的对比研究,揭示出成煤古环境对煤成烃生成具有控制作用,并根据煤系源岩中赋存大分子有机质裂解产物分子的组成特征,提出了识别有利成烃煤相的分子有机地球化学方法——氢指数-苯酚/辛烷图解判识法。结果表明,沼泽环境覆水越深,煤中有机质富氢程度越高,生油气性能越好,裂解产物表现为正构烷烃和正构烯烃相对含量增加,以低本酚/辛烷值和高氢指数为特征;反之,沼泽环境覆水越浅,煤中有机质氢含量越低,裂解产物以高含量酚类化合物和芳香烃为特征,生油气性能关。由此表明,覆水型沼泽应是煤在烃,特别是煤成油生成的有利相带。  相似文献   
22.
铁氧化物矿物对苯酚和溶解性有机质表面吸附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中以铁氧化物矿物对苯酚和溶解性有机质(DOM)的吸附研究为例开展生态矿物学研究。铁氧化物矿物的吸附作用存在多种机制,这些吸附机制发生作用的条件主要取决于溶液化学性质和吸附质的理化性质。批处理实验研究表明,苯酚吸附在酸性微酸性条件下不强,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属于表面分子吸附模型;DOM的吸附强并发生吸附分异,配体交换、憎水键和范氏力等多种模式并存,在酸性中性条件下对DOM在针铁矿上的吸附起着重要贡献。本文实验条件下DOM吸附等温线近于线性,不能采用Langmuir方程拟合,可能原因是DOM浓度较低。矿物表面荷电性对吸附影响显著,例如,当矿物表面净电荷为零(pH=pHpzc)时,矿物表面水化膜减薄甚至消失,苯酚分子、憎水DOM分子或片断都会倾向于在矿物表面上吸附。由于苯酚吸附机制单一,其受到的影响很明显,所以苯酚在pH值7~8范围内出现吸附最大值;由于配体交换作用主要发生在酸性微酸性条件下,所以在本文pH值约7.5的实验条件下,尽管配体交换仍在发生作用,但它不是主要吸附机制,针铁矿对DOM吸附的主要贡献应是憎水键和范氏力作用,此外,DOM吸附等温方程近于线性还可能与此有关。显然,铁矿物表面作用在对有机质含量低而铁矿物含量高的红壤中污染物和DOM的固定与归宿控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相似文献   
23.
采用水体中常见污染物——苯酚对奥尼罗非鱼进行刺激,研究不同浓度苯酚对奥尼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功能的影响。奥尼罗非鱼分别暴露于0.005、0.025、0.125、0.625、3.125 mg/L等5个浓度的苯酚中8周,每两周采集抗凝血液和血清,用于检测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结果表明:暴露于低浓度苯酚组(0.005 mg/L和0.025 mg/L)的奥尼罗非鱼NBT(氯化硝基四氮唑蓝)阳性细胞数等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相对于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中浓度苯酚组(0.125 mg/L和0.625 mg/L)和高浓度苯酚组(3.125mg/L)对罗非鱼非特异性免疫指标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间效应和剂量效应(P<0.05),可减少NBT阳性细胞数、抑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力和抗菌活力;促使溶菌酶活力和溶菌酶含量先升后降。表明中高浓度苯酚组对奥尼罗非鱼具有明显的免疫毒性。  相似文献   
24.
为研究双金属催化剂去除有机污染物的效果,采用自制Fe/Ag催化剂对模拟苯酚废水进行了臭氧催化氧化处理。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比表面积分析仪(BET)和X射线衍射(XRD)对催化剂进行表征,并考察了催化剂类型、催化剂投加量和溶液初始pH值对降解效果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与Fe相比,Fe/Ag比表面积减少了22.8%,在Fe/Ag/O3与含苯酚废水的反应体系中,反应遵循臭氧直接作用和活性自由基(·OH、·O2、H2O2)共同作用的机理;Fe/Ag在反应过程中体现出良好的协同作用;300 mg/L的苯酚模拟废水在pH=6.3、Fe/Ag投加量为1.00 g的最优反应条件下经60 min反应,苯酚与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比单独臭氧氧化分别提高了18.4%和29.4%。  相似文献   
25.
气相色谱法分析固体废物中苯酚类物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起越  岳志孝 《岩矿测试》2001,20(4):279-283
通过一系列筛选实验,确定了一种使用国产毛细管色谱柱分离固体废弃物中苯酚类物质的气相色谱分析方法,固体废弃物中苯酚类物质的回收率均可达70%以上,5次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RSD<6%,检出限(mg/kg)苯酚为0.033,邻甲酚为0.039,对甲酚为0.046,间甲酚为0.054,可以满足固体废弃物中苯酚类物质测定的要求.  相似文献   
26.
以新型碳材料氧化石墨烯作为载体,利用共价结合方法制备酪氨酸酶固定化氧化石墨烯复合物,并利用该复合物对苯酚进行催化降解,探讨酶的加载特性和酶的催化活性,以及固定化酪氨酸酶催化降解苯酚的最优条件及储存稳定性。通过对固定化酪氨酸酶进行活性和固定量分析后认为:单位质量载体的酶固定量为1.78 mg/mg,单位质量载体的酶活性为1 880.6 U/mg;固定化酪氨酸酶在30h内对47.06mg/L苯酚的降解率可达86.3%,降解反应的最优条件为pH=7.0、温度=25℃;固定化酪氨酸酶在4℃条件下30d后仍保持初始活性的77.7%,其稳定性优于游离酪氨酸酶。另外,在氧化石墨烯上引入磁颗粒,既简化了酶固定流程,又能做到回收利用。  相似文献   
27.
为了探明五氯苯酚暴露后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肝脏的损伤变化,本文利用Illumina Hi SeqTM2000测序技术对不同浓度五氯苯酚(0,0.1,1.0,10.0,100μg/L)暴露后花鲈肝脏组织进行了转录组测序。经Trinity软件拼接,得到clean reads共247914284条,获得53716条基因。对照不同浓度暴露组和对照组的转录组测序结果,获得共有的差异性表达基因135个,特异性的差异基因数分别有127—819个不等,差异蛋白表达数量随着受试浓度的升高而上升。经BLAST搜索,其中有21459、26464、18896、12403、17262和19159条分别注释到Swiss-prot、Nr、Pfam、KEGG、KOG和GO数据库。KEGG代谢通路分析结果显示获得的差异基因分别映射到6大类141条通路,这些差异表达基因在与环境信息进程相关的信号传导和与组织系统相关的免疫系统的通路中富集最多。KOG数据库预测和分类表明16571条基因归属于25大类,参与一般功能预测和信号传导机制的数量最多,参与翻译后修饰、蛋白质转换与分子伴侣路径的也占较大比例。总体来看,在受到五氯苯酚类物质胁迫后,花鲈体内的信号传导系统首先发生响应,导致机体出现紊乱。污染物暴露后,花鲈机体的应对机制尚待深入分析。  相似文献   
28.
本文以NaH2PO2·H2O和L-抗坏血酸为还原剂,以不同脱乙酰度壳聚糖(CHS)为稳定剂,制备氧化石墨烯(GO)负载纳米铜(CuNPs)复合物(GO-CuNPs-CHS)。利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研究了壳聚糖脱乙酰度对GO-CuNPs-CHS中CuNPs尺寸形貌的影响。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衍射(XRD)对GO-CuNPs-CHS进行了表征,探究了其对4-硝基苯酚(4-NP)的氢转移催化性能。结果表明,使用低脱乙酰度壳聚糖为稳定剂有利于制备小粒径、近球形的CuNPs。以脱乙酰度为52.3%的壳聚糖为稳定剂制备的GO-CuNPs-N3中CuNPs的平均粒径为(9.0±1.3)nm。GO-CuNPs-CHS的氢转移催化性能随着壳聚糖脱乙酰度的降低而逐渐增强,以GO-CuNPs-N3为催化剂时仅需8 min 4-NP转化率可达到98.4%,反应速率常数可达0.686 8 min-1,反应活化能Ea为40.5 kJ·mol  相似文献   
29.
苯酚和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进行急性毒性实验,以评价其在水环境中对奥尼罗非鱼的影响。研究表明:苯酚对奥尼罗非鱼的24、48、96 h的LC50分别为40.33、34.23、28.07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分别为10.06、9.14、8.48 mg/L;苯酚对奥尼罗非鱼SC及最大容许浓度MPC分别为2.807、0.281 mg/L,十二烷基苯磺酸钠对奥尼罗非鱼SC为0.848 mg/L,最大容许浓度MPC为0.085 mg/L。  相似文献   
30.
探讨了人工合成的高价锰氧化物与紫外光(UV)联用时降解苯酚废水的特性。结果表明,氧化锰矿物在无UV时对苯酚的降解能力差异大,1 g/L的氧化锰4 h对200 mg/L苯酚废水的降解率和COD去除率分别为:锰钾矿97.51%、酸性水钠锰矿89.07%、碱性水钠锰矿11.36%、钙锰矿9.67%;锰钾矿87.79%、酸性水钠锰矿53.11%、碱性水钠锰矿6.42%、钙锰矿1.43%。UV光照下,氧化锰矿物对苯酚的降解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表现出显著的表面光催化性质,增加了苯酚的深度降解,COD去除率显著提高。UV下氧化锰4 h对苯酚的降解率分别为:锰钾矿99.48%、酸性水钠锰矿91.86%、碱性水钠锰矿40.15%、钙锰矿35.95%);COD的去除率分别为:锰钾矿98.11%、酸性水钠锰矿68.45%、钙锰矿27.57%、碱性水钠锰矿24.27%。MnO2-UV联用时降解苯酚可能包括两种主要作用机制:氧化锰矿物的直接化学氧化降解和UV下MnO2的表面光催化降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