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5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25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6篇
  2019年   3篇
  2011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1∶250 000 地质图数据库是在充分利用近年来西南极南设得兰群岛地区的地质调查和其他综合性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编制而成,同时对地层格架、年代学和古地磁极等关键地质问题进行了综合研究。编图过程中以板块构造及地球动力学理论为指导,用ArcGIS 10.4平台计算机辅助成图,成图精度高、质量好,数据量约为4.7 GB。综合编图和研究过程中,根据最新获取的锆石U–Pb和其他矿物Ar–Ar年龄、电子探针和岩石地球化学数据、古地磁数据和古生物化石样品,重新建立了中—新生代火山—沉积岩的年代学格架以及古生代地层的变质过程,划分了24个地层单元,恢复出该群岛的地层格架与沉积演化过程,并重建了南设得兰群岛的古位置,为南极大陆演化研究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32.
西南极冰盖是世界上唯一的边缘位于海平面以下的大冰盖,这使得它容易崩落。西南极冰盖的崩落将导致海平面上升5~6m。作为过去西南极冰盖崩落的证据,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海洋氧同位素阶段5e(MIS5e)],距今123ka以前的海平面较现在高。然而,要将冰期海...  相似文献   
33.
黄耀荣  许淙  张海影  尹涛 《极地研究》2000,12(3):203-210
利用 1 994年 1 2月~ 1 995年 1 1月在南极长城站考察期间的观测资料和所收取的气象传真图对长城站的晴好天气作了天气学研究 ,主要从气压场、温湿场和高空层结等方面进行了天气学分析 ,找出了高温、高湿和低温、低湿两类物理性质不同的晴好天气过程 ,并用实例对比分析说明了他们的形成是副热带高压南伸与极地高压北扩控制该区的结果 ,为预报晴好天气提供了天气学依据  相似文献   
34.
利用第33次中国南极科学考察期间获取的中国长城站和智利Feri站以及夏季南极大陆沿岸8个世界气象组织(WMO)基准站探空资料对南极地区的大气垂直结构进行了分析,并结合NCEP和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对南极高纬度大气的表现能力进行了评估。研究发现长城站附近对流层顶的平均高度为9km,对应的温度和平均风速分别为–50℃、21m·s~(-1);对流层中部大气垂直温度递减率为–6.34℃·km~(-1);边界层平均高度为600 m,平均风速为10 m·s~(-1)。当长城站东侧存在气旋或者受极地高压控制时,对流层顶高度较低,大气垂直递减率偏小;相反当长城站西侧受气旋影响时,对流层顶高度偏高,大气垂直递减率偏大。夏季东南极沿岸对流层顶高度普遍高于西部,南极点对流层顶最低,可能与绕极气旋的生消源地存在密切的联系。在对流层顶高度、探空要素的垂直分布特征评估等方面, NCEP再分析数据比ERA-Interim再分析数据更接近观测数据真实值。  相似文献   
35.
西南极冰盖对全球气候变化和海平面升高有着重要的影响,其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是极地研究的重点之一.冰盖数值模式的模拟可以在缺乏观测数据的情况下获得研究区域的动力学和热力学过程,已经成为研究南极的一种重要手段.西南极玛丽伯德地靠近福特山脉和罗斯冰架,本文使用Elmer/Ice模拟了玛丽伯德地西部区域的冰流速场、温度场和应力场...  相似文献   
36.
阿蒙森海是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西南极冰盖消融的核心区域。本文分析了中国第34次南极考察采集自阿蒙森海的ANT34-A5-7岩芯中生产力和冰筏碎屑含量等指标,旨在重建研究区深海氧同位素MIS 6期以来表层海洋环境和西南极冰盖演化历史。研究结果显示,阿蒙森海生产力呈现间冰期高、冰期低的特征。在末次间冰期(MIS 5.5)具有比当前更高的生产力水平,同时伴随着西南极冰盖的严重消融。这个现象归因于MIS 5.5更暖的海表温度、更少的海冰覆盖,以及向南入侵的绕极深层水的上涌。该研究结果可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提供必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7.
以K-Ar,(39)~Ar-(40)~Ar和Rb-Sr法对菲尔德斯半岛的火山岩进行了同位素测年。实验结果表明,半岛的火山作用从晚古新世开始,可能一直延续至中中新世的早期。其间,碧玉山段的岩石分别以Rb-Sr和(39)~Ar-(40)~Ar法测定了形成年龄,年龄值为54Ma和55Ma,属于晚古新世;岛上广泛分布的玛瑙滩段熔岩的K-Ar年龄区间为45~50Ma,为早始新世;化石山段从中始新世到渐新世;而最晚形成的岩块山段的时代为中中新世的早期。这些数据,与地质和古生物证据一起,对了解该区地层的相互关系和讨论火山作用提出了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38.
本文通过对阿蒙森海西北部陆隆AMS01岩心沉积物颜色、粒度及地球化学等多种指标分析,重建了该地区氧同位素9期(MIS9,大约距今34万年)以来冰盖与古生产力演变历史,结果表明:(1)岩心沉积物粒度与古生产力替代指标表现出明显的冰期–间冰期旋回变化特征;(2)MIS9、MIS7和MIS5等间冰期沉积速率较小,沉积物呈褐色,冰筏碎屑含量低,生源组分含量高,反映出该时期阿蒙森海地区气候温暖,冰盖发生了大规模退缩,冰盖–冰架–冰山等陆源冰对沉积物的影响减弱,海冰覆盖减弱,有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和繁殖;(3)MIS8c、MIS8a、MIS6、MIS2等冰期沉积速率大,沉积物呈灰色,沉积物随之变粗,冰筏碎屑含量高,生源组分含量低,说明该时期冰盖大幅扩张,陆隆区成为近冰盖/冰架沉积环境,海冰和冰山密集,海洋生产力显著降低;(4)冰期、间冰期内,冰盖与古生产力也有不同程度的波动;特别是MIS8b期发育浅褐色间冰阶沉积,冰筏碎屑含量低,生产力水平与间冰期基本持平,说明阿蒙森海地区冰盖、海洋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比东南极地区敏感。  相似文献   
39.
菲尔德斯形变监测网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数理统计角度出发,对西南极菲尔德斯形变监测网进行综合质量评估。文中主要讨论了形变监测网粗差检验,形变监测网的可靠性及可监测性。同时结合菲尔德斯形变监测网实测数据进行分析。本文认为该形变监测网有利于监测菲尔德斯海峡断层的剪切运动。  相似文献   
40.
本文采用40Ar/39Ar、K-Ar和激光微区等时线方法,对乔治王岛北海岸的火山岩进行了系统的年龄测定。实验结果表明,该区的火山活动从晚白垩世延续到始新世末期,主要喷发时代为始新世。岩石的年龄由南西向北东依次变新,表明乔治王岛的火山活动中心在不断迁移,与整个南设得兰群岛火山岩的时、空分布规律相符。侵入岩比火山岩生成晚而岩石化学成分更偏酸性,说明侵入岩可能是火山岩同源岩浆分异演化的产物。这批高质量数据的获得,将为区域火山岩地层时代的厘定和构造岩浆演化过程的研究提供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