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8篇
  免费   357篇
  国内免费   154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6篇
地球物理   48篇
地质学   448篇
海洋学   3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416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30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24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36篇
  2013年   28篇
  2012年   31篇
  2011年   31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22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31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30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3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33篇
  1993年   30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24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9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41.
<正> 一盐湖矿床水文地质概况察尔汗盐湖位于柴达木盆地新生代达布逊坳陷的中东部,是晚更新世以来形成的内陆盐湖。面积5856km~2。海拔2677~2680m。系区内乌图美仁河、大、小灶火河、清水河、格尔木河、诺木洪河和泉集河等河流的汇水中心。湖区气候干旱,少雨多风,昼夜温差悬殊,属典型的高原内陆盆地干旱气候。年平均气温为2.5~5.1℃;最高气温为35.5℃;年平均降水量21.6mm;蒸发量大于3400mm;相对湿度27.60%;多季节风,平均风速4.3m/s。湖  相似文献   
42.
运用扫描电镜与能谱仪及岩相学相结合的方法,根据察尔汗盐湖沉积中微量元素(Fe、Cu、In、Sc等)分布特征、赋存状态、形成方式、搬运条件、剥蚀源演变及同位素年龄测定,认为矿物的淋滤、变质及细菌作用是微量元素Fe的重要来源,热湿的气候环境是微量元素In、Sc等溶蚀、搬运、迁移的有利条件,微量元素Cu与盐湖次生氧化壳有关;通过对微量元素的分析并对其标型矿物及专属矿床和岩石成因机制的研究,表明Fe、Cu、In、Sc等微量元素主要来源于锡铁山铅锌矿床残积次生分散晕的转移,从而为确定盐湖成盐环境、建立成盐演化模式等方面的理论探讨提供了新的资料。  相似文献   
43.
44.
45.
滇西澜沧变质带中白云母的研究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以滇西澜沧变质带中最为广泛分布的造岩矿物——白云母为对象,详细研究和分析了其成分、多型类型及b_0值等,探讨了白云母的发育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本带中绝大多数白云母为多硅白云母,且为3T+2M_1型,与蓝闪石共生的则以3T多硅白云母为主。此外,澜沧变质带经历了蓝闪石片岩亚相的高压变质作用,与古特提斯构造演化密切相关,并可与世界著名的高压带对比。  相似文献   
46.
47.
西藏麻米盐湖硼矿的发现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48.
新疆盐湖卤水水化学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要为深入研究新疆盐湖形成演化规律及成盐环境,根据我所历年盐湖科学考察研究结果,对该区盐湖卤水的分布及其化学组成、盐湖卤水的矿化特征和卤水水理性质及水化学类型分类等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与我国其它盐湖区盐湖水化学特征的对比分析,确认本区现代盐湖水化学成因类型具有陆相再溶盐成因特征,从而显示了该区盐湖形成演化的独特水文地球化学特点。  相似文献   
49.
50.
The Qinghai-Xizang Plateau is an area where a large number of salt lakes are distributed. We have collected several hundred samples of natural waters over the Plateau since 1976 and carried out researches on their hydrogen and oxygen isotop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δD and δ18O values of the salt lake waters over the Plateau range from −64.1 to +12.4‰ and from −11.19 to +8.62‰, respectively. From the different types of surfaces, ground and lake waters of various salinities it is inferred that the compositions of H and O isotopes in the initial water of Qinghai Lake areδD=−55.0‰ and {ie336-1}; and those in the original water from the lakes in northern Xizang, areδD=−116.0‰ and {ie336-2}. Brines in the salt lakes are derived from rain water through prolonged circulation. Oilfield water also makes some contribution to the salt lakes in the Qaidam Basin. Similar slopes of evaporation lines of water isotopes are noticed for the Qinghai Lake area and northern Xizang. This is attributed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isotopes in these water bodies in an environment of middle latitude and high elev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