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测绘学   3篇
自然地理   35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3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3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新课改与以往中学教学的不同主要在于:它强调以人为本,追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程目标。注重知识的基础性、时代性和选择性,让教学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学生实际,突出培养学生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相似文献   
32.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1950年,国家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1952年3月,颁布《小学暂行规程》和《中学暂行规程》,都含"教学计划";1953年始,均以《教学计划》为文件规定课程的开设及要求1。同时,各学科也相应地编制计划,称"教学大纲",地理学科亦然(除1950年有《小学地理课程暂行标准》)。  相似文献   
33.
正地理技能是指在地理认知过程中形成并得到运用的专门的认知活动方式。我国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地理技能目标的阐述包含在"课程目标"的"知识与技能"目标中。从我国初中与高中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技能目标的设置来看,我国地理课程标准中对地理技能的定义还不够清晰,对地理技能目标的内容设置还不够全面和具体。地理技  相似文献   
34.
课程评价是工程教育认证体系下教学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其结果不仅是课程教学及学生学习质量的直接体现,也是学生毕业要求达成分析的核心元素.本文总结了传统课程评价方法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基于工程教育OBE理念的形成性课程评价基本思想,提出了面向教学全过程的形成性动态课程达成评价方法.以苏州科技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变形监测与灾害预报"课程为例,动态评价学生能力及课程目标的达成情况.评价结果可为其他课程的合理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5.
林启康 《地理教学》2005,(11):36-37
备课,是课程实施的一个重要环节,备课质量的高低决定了教学质量的好坏。因此,教师在备课过程中要体现教学理念、落实课程目标,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树立全新的教学理念,以免走入误区。  相似文献   
36.
正地理教育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地理课程处于地理教育的核心地位。政治、经济、文化等要素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形态,而社会发展对地理课程产生重要影响。社会发展原理的地理课程阐明社会发展与地理课程要素(目标、内容、评价等)之间具有普遍意义的联系,从理论层面上讲,就是地理课程设计必须与社会对人才素质的需求相适应;从实践层面上讲,就是地理课程设计要与教育方针、教育目的、时代特征相适应,滞后或过  相似文献   
37.
新课程对师生关系、学习目标、学习方式等课堂教学中的基本问题提出了全新的理念。师生关系从过去的命令与服从走向尊重与合作,从过去的传递与记忆转化为合作与交流。在课程目标上,知识、能力与情感三维一体、相互促进,将知识学习、技能培养、态度与价值观的发展融为一体,促进学生知识-技能-情感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38.
当前,研学旅行是基础教育界的热点话题,研学旅行活动正在全国中小学如火如荼地开展。众多部门机构、社会组织、企业公司都以研学旅行的名义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各地中小学也依托自身和社会力量组织各种研学旅行实践。语文、英语、物理、生物、政治、历史、地理、体育、信息技术、通用技术、音乐、美术等学科都开展了对研学旅行的研究与实践工作。尤其是地理学科,改为《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研学旅行与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育相互交织形成合力,地理实践力为研学旅行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素养基础,而研学旅行为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的培育提供了有利的实施途径。基于各地、各学科、各种主体积极开展研学旅行的有益尝试,应当认识到,研学旅行不是随意的市场化游学,也不属于某一学科,而是以公益性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教育的衔接,属于学校课程体系中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范畴,各学科课程的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必须综合用作研学旅行活动的基础,研学旅行活动又是对各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成效的实践检验。当前,研学旅行的开展方兴未艾,难免出现一些目的不明、属性不清、效果不佳等问题。为了规范、有效、均衡地推动研学旅行的健康发展,促使研学旅行成为落实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育各学科核心素养和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中国教育学会地理教学专业委员会的相关人员特拟定了本研学旅行课程标准,以连载方式分四期刊登于《地理教学》杂志,作为研学旅行指导性规范,促进研学旅行规范化、课程化、优质化。本研学旅行课程标准分为前言、课程性质与定位、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建设、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九个部分,由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段玉山、郭锋涛、周维国,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袁书琪,福州市地理名师工作室李文等编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