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6篇
  免费   130篇
  国内免费   117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51篇
地球物理   52篇
地质学   358篇
海洋学   120篇
综合类   53篇
自然地理   10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1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1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以渭北旱原合阳县甘井乡为例,对其物能产投关系进行了研究。氮、磷素及能量的转化效率在产量中等(约2550kg/ha)时最高,低产和高产时都下降;水分转化效率与产量呈正相关。根据物能产投关系及其它有关指标,对农业生态经济系统效益进行了综合评估,其结果能客观反映农业生态建设的成就。  相似文献   
52.
本文归纳综述了确定水动力弥散方程中固相与液相间转化量的三种方法:(1)β系数法假定相间物质转化量与该物质在固体表层溶液中的浓度和溶液中的浓度之差成正比,计算方法简单,但机理不清,一般用于交换机理尚未清楚的单一组份的溶质运移问题中;(2)非平衡化学法用平衡化学判断各种物理化学过程是否平衡,用化学反应动力学描述固液转化速率,其理论较为严谨,但由于化学动力学知之甚少,有待于在理论上和实践中完善,(3)平衡化学法是在一定条件下(地下水运动非常缓慢或物理化学过程相对较迅速),地下水与围岩相互作用的主要物理化学过程相对于地下水运动而言,可认为是瞬间完成的,运用水动力弥散方程和平衡化学耦合模型确定固相与液相间的转化量。  相似文献   
53.
一、引言目前全国有85%以上的城镇地籍调查成果是利用常规测量方式取得的,这部分地籍调查成果给日常地籍管理工作中的图件查询、变更调查、数据资料更新、城镇土地结构变化分析等项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为了将常规地籍调查成果转化为数字化地籍调查成果,我们先后尝...  相似文献   
54.
现代冲积河流的河型空间转化模式探讨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论述了现代冲积河流系统中常见河型的自然分布及转化特征,归纳了河型从上游向下游发生空间转化的 5种主要模式。这些河型转化模式发生的相对频率是不同的,其中从辫状河流向曲流河流转化的发生频率最大。文中通过具体实例总结了这些转化模式分别发生时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55.
为探讨应力条件下地质体的变形规律及物质组分对变形的响应,在600℃和600MPa等应变速率条件下对中粒花岗岩进行了变形实验。实验结果显示,花岗岩在实验温压范围内表现出脆-韧性转化的特征,并显现一种共轭扇式的宏观变形结构。对遭受韧性剪切变形的长石、黑云母进行的常量元素变异分析表明,动力变形可造成矿物组分的变异,且这种变异有一定的次序S;i是动力变形中最稳定的组分,SiO2的增加可能是由其他组分的减少造成的,是相对的。  相似文献   
56.
地下热水资源定量评价是地热资源开发利用中的重要环节.在地下热水系统中,地下水流场和温度场相互影响,因而在研究地下热水运移时须同时考虑地下热水的流动和热量的运移.本文建立三维不稳定地下水流-热运移耦合模型,模拟陕西渭北东部岩溶地下热水运移特征.针对研究区多组断层纵横交错而且对岩溶水运移起着控制作用的特点,模型中将断层剖分为条带以更好地刻画其水力学特征.利用水化学测试结果估算地下水-地表水转化量,为模型边界流量的确定提供依据.结合地下水测年数据进行模型校正与参数识别,提高了模型仿真性.  相似文献   
57.
含油气盆地内可以存在多个油气成藏动力系统,相应地油气二次运移的主要驱动机制也不尽相同。驱动机制转换是油气穿越不同成藏动力系统发生运移的动力学纽带,也是进行系统与系统间能量传递和油气运移规律的研究。基于地层流体压力、原油地球化学特征、油气显示和钻测井等资料,经过对济阳坳陷牛庄洼陷及其南缘地区古近系的油气成藏动力系统分析,发现在异常流体压力系统边缘存在着油气运移由超压驱动向浮力驱动的转换过程。在驱动机制转换过程中,烃类物质首先从超压驱动的油、气和水混相流体中分离,在油源断层附近的输导层内经历了短暂停留和聚集后,然后在自身浮力驱动下发生继续运移,相应烃类物质经历的地质色层效应增强。对成藏动力系统间油气驱动机制转换的研究将加深油气运移过程中关键环节的认识,从而更加精细追踪油气运移路径。另外,驱动机制转换过程揭示出在成藏动力系统边缘具有复杂的油气成藏动力学条件和良好的油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58.
邵洋  郑国光 《气象》2007,33(7):22-32
利用ARPS中尺度数值模式对河南省2005年3月20—21日层状云系降水过程中的云水资源特征进行了模拟分析,模式主要计算了水汽收支状况、云中水分的微物理转化和降水效率等。结果表明,充沛的水汽输送为云系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河南省域的水汽收入主要是水平流入,地表蒸发的贡献相对较小。河南南边界和西边界是此次降水过程水汽的主要水平流入边界,东边界和北边界是水汽的主要水平流出边界,较强的流入高度在2km附近。云系呈明显的垂直分层结构,平均0℃层在2.5km高度附近。6km高度以上的高云为冰云,2.5~6km高度之间的中云为冰水混合云,2.5km以下的低云为水云,符合“播撒-供给”云结构。雪和霰主要在4km高度左右生长,雨水主要在2.5km高度左右的0℃层附近生长。全省小时降水效率和地面小时降水量的时间变化趋势较为一致,但明显滞后于水汽流入率的时间变化。在降水较强时段,河南省域的小时降水效率为20%~30%。降水效率的分布形势与累计降水较为一致,河南南部较高、北部较低。  相似文献   
59.
Three transformation models (Bursa-Wolf, Molodensky, and WTUSM) are generally used between two data systems transformation. The linear models are used when the rotation angles are small; however, when the rotation angles get bigger, model errors will be produced. In this paper, we present a method with three main terms: ① the traditional rotation angles θ , φ ,ψ are substituted with a , b, c which are three re-spective values in the anti-symmetrical or Lodrigues matrix; ② directly and accurately calculating the formula of seven parameters in any value of rotation angles; and ③ a corresponding adjustment model is established. This method does not use the triangle function. Instead it uses addition, subtraction, multiplication and division, and the complexity of the equation is reduced, making the calculation easy and quick.  相似文献   
60.
本文以1:50000的地形图为工作底图,采用手持GPS技术、利用实地调查与分解森林资源分布图相结合的方法,对洞庭湖区植被分布状况进行了外业调绘的研究。建立了外业调绘过程中植被群落斑块最小面积和边界的确定原则及其斑块类型与编码。探讨了手持GPS实现WGS-84坐标系向1954北京坐标系的转化方法。并进行了精度估算,其点位误差≤5.8m,完全可以满足洞庭湖区植被分布外业调绘的精度要求。运用该方法进行植被分布的外业调绘,可以解决运用传统的定位测量方法在湖区定位难的问题,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