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92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黄河三角洲的生物逃逸沉积构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河口处的潮间分流河道充填沉积速率较高,但仍有海产双壳类Cyclina Sinensis(Gmelin)等生活在那里,伴随堆积而向上逃逸,其逃跑遗迹长可达40cm之多.根据沉积速率,可将软体动物扰动分为三种基本类型,即潮坪型、分流河口型和独流河口型.黄河分流河道的边滩上长有phragmites CommunisTrinPolygonum hydropipe L.,在丰水期,堆积相对缓慢时,植物在接近地表处长出新的根系而取代堆积较快时被埋藏的根系,由此维持着生命的延续,其逃逸迹可达0.9-1.2m长.  相似文献   
42.
本文研究了昆明滇池和太湖无锡湾软体动物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化石同位素组成,恢复了昆明盆地百万年以来和太湖无锡湾近四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最大差值可达7‰;钻孔中的不同层位的贝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现代贝壳同位素相比,既有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的层段,也有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层段,氧同位素变化周期为十万年;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湿润期对应,而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干燥期对应。化石氧同位素记录了昆明盆地古气候干湿变化有十万年的周期,随时代变新,气候逐渐干燥;以化石碳氧同位素为主,综合沉积物特征,推断太湖无锡湾近20m地层形成于近四万分年至今,气候温和潮湿,环境可能为河口相。  相似文献   
43.
44.
闭壳肌的疤痕部位(AMS)是闭壳肌和壳的固定点。它是一个重要的有机-无机界面和应力分布面。尽管有一些近期的研究进展,我们对AMS组成和结构的了解仍然是有限的。这里,我们研究比较了三种双壳类动物:厚壳贻贝、栉孔扇贝、菲律宾蛤仔的AMS。结果表明这三种动物的AMS明显不同。厚壳贻贝和栉孔扇贝在AMS的壳结构珍珠片层上部有一柱状层,该层在厚壳贻贝中的结构更有规律。菲律宾蛤仔缺乏此柱状层。原子力显微镜结果显示在三种软体动物中AMS的结构比珍珠层结构更光滑。傅立叶变换红外分析结果显示珍珠层和AMS层组成成分略有不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分离结果显示在厚壳贻贝界面柱状层存在一种约70 kDa的蛋白。对这种蛋白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其还有较高摩尔比的Asx(Asp+Asn),Glx(Glu+Gln)和Gly。AMS的特殊结构和组成对其稳定性、粘性以及在该应力分散部位的功能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5.
牡蛎(Ostreidae)属软体动物门(Mollusca)、双壳纲(Bivalvia)、珍珠贝目(Pterioidae),为世界性广分布种类。由于其肉味鲜美,营养丰富,从远古时代就被人类所食用,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世界各国海水养殖业重要的养殖对象,是目前中国乃至世界产量最大的经济贝类。[第一段]  相似文献   
46.
大亚湾核电站邻近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生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大亚湾埔渔洲红树林区软体动物种类组成,数量分布和群落结构特点,报道软体动物已鉴定有35种,主要由樱蛤科、帘蛤科和汇螺科组成;按种类性质,大多属于广温广盐广布种。平均生物量为51.15g/㎡,平均栖息密度为58个/㎡,群落可划分高、中、低3个分布带,同时简要地分析了生物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相似文献   
47.
五十年代中期吴宝华曾对舟山群岛的双壳类软体动物作过报道,其中提到有数种分布于朱家尖岛潮间带;八十年代初蔡如星等在进行全省海岸带生物调查过程中就该岛潮间带动物做过定点观察。但是对该岛潮间带软体动物的生态学研究尚未见专题报告。随着朱家尖旅游胜地的开发和对外开放,搞清该岛生物分布及其资源状况,进行合理地规划和利用就显得十分紧迫;在动物区系划分上,该岛正处在北太平洋区的远东亚区和印度西太平洋区的中国—日本亚区的过渡带上,了解该岛的生物组成和群落结构在区系区划上也具有一定意义。为此我们于1986年2月到1987年1月对该岛潮间带的软体动物进行了逐月连续采集,获得了丰富的生态学资料。现就该岛潮间带岩相软体动物的群落组成、垂直分布以及数量的季节变化提出报告,以供水产和环保部门参考。  相似文献   
48.
浮游软体动物是海洋中各种终生营浮游生活的软体动物的概称,为海洋浮游动物的一大类群,一般属于腹足纲(Gastropoda)。如前鳃亚纲(Prosobranchia)中的异足亚目(Heteropoda)及海蜗牛科(Janthiniidae),后鳃亚纲(Opisthobranchia)中的翼足目(Pteropoda)、腹翼螺科(Gastropteridae)、波叶海牛科(Phyllirrhoidae )及海神鳃科(Glaucidae)等。其中以翼足目、异足亚目及海蜗牛科为三个主要类群,其余三科无论种类或数量都非常少。 浮游软体动物大多数为暖水性、营大洋上层生活的种类,仅有极少数冷水种及深水种。有的种类在极海出现数量很大,为鲱鱼、鲸及某些海鸟的普通饵料;某些种类在暖海有时出现数量也相当可观,可能也会有一定的饵科意义(如Okutani, 1960,发现Argonauta boettgeri捕食龟螺;著者1960年在广东水产研究所采集的大眼鲷的胃含物中发现明螺。它们的死壳沉积于海底,为生物性沉积的一个组成部分,在热带海形成有名的翼足类软泥,在海洋学上,有的种类已被取用为水团或海流指标。在海洋动物地理学上,也已根据它们的分布特点,对大洋上层浮游动物区系进行过区划。 我国海浮游软体动物的研究工作,迄今还比较零散。 本文整理了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历年采集的标本、全国近海调查(1958-1960)的标本、中苏东海渔场调查(1958)的沉积样品及浙江近渔场调查(1960)的部分活体标本,共记录了我国近海浮游软体动物11科、28属、59种及6个变种,其中有1个新属、3个新种及1个新变种。以我国近海来说,其中除15种外,其他全为新记录;就南海与东海的全范围而论,约半数的种类为新记录。在本文记录中,翼足类为7科、19 属、35种及6个变种(Agadina属除外),约占翼足类总种数的1/3;异足类3科、8 属、20种,包括异足类所有的科、所有的属及绝大部分的种;海蜗牛类为2种。 另外的几科浮游软体动物,在我国海也有代表,将在以后另文报告。各种浮游软体动物在我国近海的分布状况,亦将另文论述。文中各种类的描述及插图,都是根据著者的实际观察结果。  相似文献   
49.
海洋萌物志     
《海洋世界》2012,(11):81-F0003
  相似文献   
50.
看看这只海洋小精灵,它警惕地竖起两只“耳朱”——在这一瞬间,它是不是活像一只蹲在地上竖着一对耳朵的小花兔呢?其实这就是罗马文献中描述的神奇海洋精灵——海兔。日本人称它为“雨虎”。事实上,它和我们常见的兔子亲缘关系很远,它是一种软体动物而不是哺乳动物。它头顶的两个可爱的突起也不是“耳朵”,而是触角。这两对触角分工十分明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