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篇
  免费   11篇
  国内免费   40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26篇
海洋学   93篇
综合类   16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5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5年   1篇
  1964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的软体动物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2002年7—9月,对雷州半岛主要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进行调查,计有110种,隶属3纲、6亚纲、12目、37科、75属,主要为亚热带海岸区系种类。其中全国沿海广泛分布的暖水种有36种,占32.8%;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暖水种有60种,占54.3%;分布于南海的暖水种有13种,占11.8%;1种外来种,占0.9%;具有较高经济和可以开发利用的贝类约占总数的1/2。由于人为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严重,部分软体动物资源已遭到破坏,因此,急需加强红树林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  相似文献   
92.
雷州半岛红树林海区的软体动物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 0 0 2年 7~ 9月 ,对雷州半岛主要红树林区的软体动物进行调查 ,计有 110种 ,隶属 3纲、6亚纲、12目、37科、75属 ,主要为亚热带海岸区系种类。其中全国沿海广泛分布的暖水种有 36种 ,占 32 .8% ;分布于东、南沿海的暖水种有 6 0种 ,占 5 4.3% ;分布于南海的暖水种有 13种 ,占 11 8% ;1种外来种 ,占 0 .9% ;具有较高经济和可以开发利用的贝类约占总数的 1/2。由于人为过度采捕和环境污染严重 ,部分软体动物资源已遭到破坏 ,因此 ,急需加强红树林区生态保护和环境污染整治。  相似文献   
93.
玳瑁(Eretmochelys imbricata)是海龟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在分类上它属于龟鳖目,海龟科。其背甲呈卵形,背盾共13片,成覆瓦状排列,所以又名十三鳞。通常所见的玳瑁个体其壳长仅60厘米左右,重9~14千克。现已知的最大玳瑁的壳长近l米。玳瑁体色暗红或黑褐,杂有不规则的黄色线条云状斑。  相似文献   
94.
主要从组成、研究方法、活性物质的种类和功能研究等方面对海洋软体动物神经内分泌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95.
深圳市潮间带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2月和2006年5月调查了深圳海岸潮间带动物体内的重金属含量.结果表明,动物体内重金属Cr、Mn、Fe、Co、Ni、Cu、Zn、As、Se、Mo、Pb、Cd、Sn、Sb、Ba和H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0.63、9.24、137.22、0.13、1.46、97.36、283.77、1.96、0.49、0.27、0.68、0.62、0.28、0.01、1.23和0.01mg·kg-1(湿重).采用中国海岸带污染综合调查技术组推荐使用的海洋生物污染评价标准以及贾晓平等提出的污染评价标准参考值,结果表明深圳潮间带软体动物体内的Cu、Zn超标较为严重,其中牡蛎的Cu、Zn超幅分别达到5.27和9.05倍.所有样品中的Cr、Ni、Pb和Hg都没有超标,而As则全部超过人类食用限量标准,部分样品如疣荔枝螺Thais clavigera的超幅达5.63倍.分析表明,深圳市潮间带软体动物Cu含量超标源自珠江口、深圳湾及大鹏湾海水中的Cu超标,而所调查动物中Zn和As的超标原因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6.
软体动物贝壳中的有机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7.
Three new species of Family Mitridae (Mollusca: Gastropoda) from the South China Sea are described in the present paper. They are Ziba aglais sp. nov. B. LI & S. ZHANG, Neocancilla daidaleosa sp.nov. B. LI & X. LI, and Mitra holkosa sp. nov. B. LI. Their systematic positions are also discussed.  相似文献   
98.
中国和澳大利亚早寒武世带壳软体动物(软舌螺、单板类、腹足类、双壳类等)演化可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早寒武世早期,出现在扬子板块的云南、四川、湖北的梅树村阶和筇竹寺阶。第二个阶段为早寒武世中期,出现在华北板块南缘的安徽、河南、陕西的沧浪铺阶以及澳大利亚板块南部。第三个阶段即早寒武世晚期,出现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初期带壳软体动物首先在扬子板块云南出现,并在扬子板块内发展成为第一演化阶段,而后动物群迁移到华北板块南缘,并经此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在两地各目繁衍成第二演化阶段。最后,在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动物群又短距离迁移,也可能动物群由华北板块又迁移到澳大利亚板块南部,发展成第三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99.
渤海涟虫类和软体动物幼虫食性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纪明 《海洋科学》1998,22(6):36-38
根据消化道内食物分析结果得出:涟虫类、三叶针尾涟虫和驼背涟虫、瓣锶类后期幼虫和腹足类后期幼虫都营浮游植物食性,以硅藻类为主要食物。细长涟虫以星脐圆筛藻、未查明的圆筛藻和辐射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三叶针尾涟虫以舟形藻和新月菱形藻为主要摄食对象;驼背涟虫以辐射圆筛为主要摄食对象。鳃类后期幼虫以辐射圆筛藻和未查明的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腹足类后期幼虫以未查明的圆筛藻、辐射圆筛藻和中心圆筛藻为主要摄食对象  相似文献   
100.
Palynological and paleontological investigations supported by the radiocarbon dates of the lacustrine sediments of two profiles from the temperate lake Saria Tal, in Naini Tal District, Kumaun Himalaya, have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a concealed fold at the region. The profile from bore cores represents the upper part of the Late Holocene and the profile from exposed sections from the Middle Holocene to the over middle part of the Late Holocene. The data generated from different investigations have uniformly indicated that the former profile represents normal superposition, while the latter represents the reverse order. The contemporary pollen as well as molluscan zones of both profiles are situated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but consist of similar bioremains – indicating continuation of the same strata in two profiles. The presence of reverse order of superposition, continuation of the same strata in two profiles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and the orientation of biozones, have indicated that the revealed folding is of syncline type. The present study has also given an idea about the origin of this l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