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4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40篇
测绘学   34篇
大气科学   27篇
地球物理   64篇
地质学   162篇
海洋学   8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41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2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33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14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20世纪80-90年代,在哈萨克斯坦的阿利得的一个区进行了选择再度净化生活污水场地分布及管理污水径流方案的研究工作。方案的抉择在于,将传统上排向里海的再度净化生活污水在天然砂质储集层留矿回采,其目的——将来可能重复利用。  相似文献   
42.
43.
针对电子商务网站经营需要,构建了个性化推荐系统的逻辑模型,并采用对商品特征无依赖性的协同过滤推荐算法设计了个性化推荐引擎,对提高电子商务网站个性推荐效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4.
通过分析海绵清除大肠杆菌的过程,研究海绵净化细菌的机理。作者利用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测等手段,监测和分析了绿色荧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在繁茂膜海绵(Hymeniacidon perlevis)体内、体外水环境中数量变化过程。在1 L含有3×107个/m L绿色荧光大肠杆菌的海水中放入鲜重(1.02±0.11)g的繁茂膜海绵24块,处理7 h,海水中的荧光大肠杆菌数量逐渐降低;而海绵体内荧光大肠杆菌数量在2 h时内逐渐增多,之后的2 h趋于稳定,4 h以后开始逐渐减少。水体中大肠杆菌不仅进入海绵体内,而且进入海绵细胞内。含有荧光大肠杆菌的海绵块转入无菌海水中后,海绵体内及细胞中大肠杆菌逐渐消失,而且大肠杆菌没有被释放到环境海水中。分析表明,繁茂膜海绵能够以摄食的方式净化水环境中的大肠杆菌。  相似文献   
45.
赵焰  曹聿铭  黄鹤 《测绘通报》2021,(12):105-109,114
针对车载激光点云中对各特征物提取结果后矢量化成图时的自动化问题,本文基于双方向积分法实现了边缘检测及矢量化成图,旨在保证特征物基本特征的同时,也保证点云的绝对精度。将输入的特征点云进行离群点过滤,以保证外包框算法特征点云的准确度;将三维点云按照外包框算法投影至最优平面,为后续沿各方向积分提供输入;利用八邻域KD-tree算法求出样本特征点云的均值邻域半径,依据邻域半径对各方向积分提供积分域中的微分元;根据提供的微分元沿各方向进行积分,在该积分元内找到距平面最值的最优解;按照积分结果构建点云索引,并根据点云特征构建模型,最终得到高精地图的矢量化点云。试验证明了该方法在处理实际问题时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6.
47.
为优化人工湿地植物的水体净化功能和景观生态效果,构建了表流人工湿地不同植物组合的评价体系,分析了湿地植物组合的应用潜力。评价体系选用一级、二级评价指标,一级指标包括植物特性、净化能力、社会经济功能和景观功能;二级指标包括耐污性、耐寒性、氮、磷、COD的去除率和植物维护管理等15项指标。通过计算每种植物组合的指标分数,判断在不同情况下最适合的植物组合。结果表明:在处理污染严重的污水时,芦苇—浮萍—穗状狐尾藻为最优组合,得分为0.80,属于“优”级;在处理污染较轻的水体时,芦苇—凤眼莲—穗状狐尾藻为最优组合,得分为0.74,属于“良”级。湿地植物评价需更加详细并符合当地环境条件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48.
Changes in the regulatory requirements and the forthcoming Disinfectant/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DBP) Rule will require that drinking water treatment facilities be operated to achieve maximum removals of particles and disinfectant tolerant microorganisms as well as natural organic matter (NOM). For drinking water production, the use of membrane filtration processes such as microfiltration and ultrafiltration (MF/UF) alone to satisfy the turbidity, particle and microorganism removal a requirement of the surface water treatment regulation (SWTR) is not enough. MF/UF treatment processes can achieve only nominal (10 percent) removal of disinfection by-products (DBP) precursors (James, et al., 1995). On the other hand, too fast fouling can make the filtration processes more difficult to carry on.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many authors have been interested in installing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before membrane filtration to improve membrane performance. However, previous studies reported conflicting results. Some supported the effectiveness of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while others contended that coagulation aggravated membrane performance. This research aims to identify the effects of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on membrane filtration through a pilot study using PVDF membrane in combination with analyzing the rationale of coagulation. Another objective of this research was to evaluate the different impacts on membrane performance of using different membrane modules (the submerged module and pressured modul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coagulation pretreatment greatly improved the membrane performance, extending the filtration time as well as reducing the permeated organic level, and that the submerged module is much more efficient than the pressured module.  相似文献   
49.
本文探索虾病防治新途径,采用低值海藻江蓠和对虾混养的生态学方法,江蓠吸收水中二氧化碳进行光合作用,产生大量氧气;同时吸收有机物的分解物 NH_3—N,加速有机物分解。减少 H_2S 积累;从而消除水中紧迫因子威胁,大大减少池水自污及病害,起到抑菌、抑虫、净化水质作用,提高成活率,试验圹对虾成活率达95.1%,对照圹56.6%。试验结果表明,虾病防治效果显著,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50.
针对鄂尔多斯盆地浅层水平井钻井过程中的井壁稳定、井眼清洁、润滑减阻和储层保护的技术难题,通过分析储层的地质特征,在该区原用聚合物钻井液基础上,选择性加入MC-VIS、ABSN、纳米乳液和复合屏蔽暂堵剂,形成纳米乳液封堵钻井液体系,在保证施工安全的前提下,可将岩心渗透率恢复提高至8350%。通过七平1井的应用表明,纳米乳液封堵钻井液体系能够满足低渗透油层大位移水平井的钻井施工需求,为高效开发鄂尔多斯盆地浅层油气藏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