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51篇
  免费   471篇
  国内免费   483篇
测绘学   10篇
大气科学   14篇
地球物理   201篇
地质学   2082篇
海洋学   20篇
综合类   121篇
自然地理   57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102篇
  2022年   96篇
  2021年   114篇
  2020年   83篇
  2019年   11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07篇
  2016年   90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120篇
  2013年   144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45篇
  2010年   129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13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00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52篇
  2003年   56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2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1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3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中央古隆起形成机制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王庆飞  邓军  黄定华  高帮飞  徐浩 《现代地质》2005,19(4):546-550,595
鄂尔多斯盆地简化为受南北挤压的等厚各向同性弹性薄板模型进行应力—应变场数值模拟,力图揭示鄂尔多斯地区石炭纪出现的细腰状中央古隆起的形成机制。模拟中Z轴方向应变(εz)正值区对应于盆地内部的隆起区,zε正等值线形态对应于隆起形态;单轴挤压条件下,εz正等值线总会呈现沿应力轴方向延伸的细腰状形态;点作用力产生的zε正等值线范围局限,而线作用力产生的εz正值区分布较广。模拟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石炭纪细腰状隆起是在南北边界受挤压条件下,应力—应变在盆地内部传递过程中所必然出现的结果,南北向点作用力比南北向线作用力产生的zε等值线形态更接近于鄂尔多斯盆地中央古隆起形态;点作用力可能代表了石炭纪微板块间的点碰撞或者弧—陆碰撞。  相似文献   
22.
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特征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培坤  纪友亮 《新疆地质》2005,23(2):152-157,i006
在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对鄂尔多斯盆地西缘逆冲构造带上古生界进行了详细的沉积相研究.分析出该地发育了6种沉积相,分别为碳酸盐潮坪相、障壁砂坝-泻湖相、河口湾相、三角洲相、河流相、湖泊相.并按上古生界识别出的2个二级层序,推测出沉积相的平面展布特征,总结出鄂尔多斯盆地西缘地区,晚古生代沉积演化经历了拗拉槽再活动背景下的裂谷海湾充填、陆表海充填和内陆坳陷充填3个发展阶段.并结合构造、物源供给、海侵、古气候等条件分析了鄂尔多斯西缘前陆盆地上古生界沉积相演化的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23.
梁永平  韩行瑞 《地质通报》2005,24(10):1048-1051
岩溶含水介质结构类型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岩溶地下水的富集与运移规律。根据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含水层的岩性、层组结构类型划分出了4种各具特色的岩溶含水介质结构类型,并对各类介质结构的钻孔单位涌水量进行了系统量化统计分析,为进一步认识鄂尔多斯盆地周边岩溶地下水的富集规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4.
鄂尔多斯古生界流体包裹体特征及其与油气演化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石炭-二叠系石英砂岩成岩作用研究的基础上,分别对上述岩石流体包裹体作了初步研究。奥陶系碳酸盐岩包裹体均一温度具有三个区段 :6 0~ 10 0℃,10 0~ 16 0℃,16 0~ 2 2 0℃;石炭-二叠系石英砂岩包裹体均一温度三个区段为 90~ 110℃,12 0~ 14 0℃,16 0~ 2 2 0℃。并利用包裹体测温资料结合已有的镜质体反射率、磷灰石裂变径迹等研究成果,对流体包裹体在鄂尔多斯盆地油气田形成、演化中应用作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5.
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分析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按基准面旋回原理,将鄂尔多斯盆地上古生界本溪组(C2b)、太原组(P1t)、山西组(P1s)和下石盒子组(P1xs)划分为3个超长期、8个长期、19个中期和62个短期旋回层序:较为详细地介绍了各级别层序的结构类型、叠加样式和沉积演化序列;建立以长期旋回层序为年代地层框架,中期旋回层序为等时地层对比单元的层序的地层格架;并讨论高分辨率层序地层与天然气藏的关系。  相似文献   
26.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生烃潜力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古生界高成熟-过成熟碳酸盐岩的生烃潜力一直是困扰我国海相地层油气评价和勘探的重要问题,至今尚未得到很好的解决。本采用有机岩石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系统剖析了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下古生界碳酸盐岩的基本特征及其生烃潜力。结果表明,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地区发育下古生界海相碳酸盐岩,烃源岩厚度较大,有机质丰度较低,有机质类型主要为I型和Ⅱ型,有机质热演化已达到过成熟阶段,这套烃源岩是该区重要的有效气源岩,具有较好的生烃潜力,可为中部大气田提供良好的气源条件。  相似文献   
27.
TBM气田位于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伊陕斜坡带,区内主要含气层系为下二叠统山西组山一段以及下石盒子组盒一段。根据岩心分析结果统计,该地区属中一低孔、低一特征渗地层。在充分研究该地区最新测试分析等资料基础上,通过储层“四性”关系研究,建立油藏地质特性与测井响应特征的映射关系,确定测井储层参数转换模型,划分渗透性地层,计算反映储集层基本特性的地质参数;并以测井解释成果为基础,以试气证实的气层、水层及干层为标准,建立气层、水层及干层的测井模式,制作测井参数图版,采用地质、测井、气测相结合的方式,逐层逐井对未试气的储层重新进行气层、水层及干层判识。  相似文献   
28.
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砂岩成岩作用特征及其储集性分析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塔巴庙地区上古生界发育一套低孔低渗致密砂岩储层,储集空间以溶蚀微孔、蜂窝状溶孔和高岭石晶间隙为主,孔喉以细——微细为主。成岩作用决定了砂岩内部储集空间特征和储集性能,主要表现在较强的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使砂岩的原生孔隙很少得到保存;较弱的溶蚀作用和强的蚀变作用使砂岩储集空间以微孔、超微孔为主,具有孔径小喉道细的特征,这是砂岩储集物性特别是渗透率偏低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29.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非均质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家沟组五段一层(马五1)缝-孔洞型含硬石膏结核和细晶的粉晶白云岩储层是鄂尔多斯盆地中部气田的主力产层,储层的非均质性很强,已成为影响勘探和生产的主要地质因素。着重研究了马五1沉积、成岩作用以及古潜沟的形成和空间展布,认为沉积相、成岩相和古潜沟是影响储层非均质性的关键因素,指出盆缘含硬石膏结核白云岩沉积微相和渗流白云石粉砂半充填溶膜孔的粉晶白云岩成岩相是最有利储层发育的沉积、成岩相,相对的岩溶高地-斜坡是有利的储层保存区。提出了适合本区的储层地质预测方法——叠图法,对指导勘探和开发生产具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30.
鄂尔多斯盆地中部存在明显的、东西方向的地球化学异常区带,异常区带有异常范围大、强度高和分布有序等特征,是地下油气信息的反映。从化探烃类指标浓度变化、比值特征和三维荧光图谱特征等方面对异常进行了研究,并结合本区的构造特征和石油地质条件对异常的形成进行了分析,证实了化探异常的形成与盆地中部的大型东西向构造带和东西向气聚集区具有密切的关系,对天然气的勘探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