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5篇
  免费   167篇
  国内免费   298篇
测绘学   41篇
大气科学   8篇
地球物理   43篇
地质学   921篇
海洋学   139篇
综合类   130篇
自然地理   6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5篇
  2020年   48篇
  2019年   44篇
  2018年   38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50篇
  2011年   49篇
  2010年   58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32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1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3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43篇
  1996年   26篇
  1995年   32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18篇
  1992年   1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 毫秒
51.
郝世俊  殷新胜  方俊 《探矿工程》2021,48(S1):173-180
碎软煤层在我国煤矿区分布广泛,具有瓦斯含量高、压力大、渗透率低等特征,在碎软煤层中钻进存在喷孔、塌孔、排渣不畅等问题,导致碎软煤层钻进困难、孔内事故频发,进而影响成孔深度和成孔率,造成瓦斯治理盲区;尤其是随着我国煤矿开采深度的增加,碎软煤层瓦斯抽采孔工作量和成孔难度不断增大。针对碎软煤层瓦斯抽采对钻孔施工需求,研究开发了高转速螺旋钻进工艺、中风压空气钻进工艺、气体定向钻进工艺等实用、经济的碎软煤层高效钻进技术,破解了碎软煤层钻孔排渣护孔、轨迹控制和高效成孔等方面难题,实现了碎软煤层钻孔在服役周期内的长效利用,相关技术在安徽、贵州、山西等地区成功推广应用,达到高效、精准抽采的目的,为矿井安全生产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52.
谷惠东 《探矿工程》2021,48(S1):154-159
以江西九二盐业403-404采卤对接井组的施工工程为案例,系统介绍了井区地质情况、钻探施工情况;总结了大口径取心工具的优点,螺杆定向钻进施工工艺及攻克技术难点。  相似文献   
53.
原生地质体在煤岩层采掘条件下将发生变形破坏,相关物理属性(应变场、渗流场、化学场、温度场、地球物理场)随之改变,为了对变形破坏机理进行精细化分析需对场源特征进行重构反演,因此,亟需一种高灵敏度、性能稳定且分布式的监测系统对上述场源信息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基于光纤传感测试技术自身的优点(分布式、稳定性高、抗电磁干扰等),可以弥补常规电阻式和振弦式传感器的不足,能够对采场围岩变形进行动态监测,获得的海量数据体为围岩变形场、应力场的恢复和重构提供支撑。详细介绍了布拉格光纤光栅(FBG)、光时域反射技术(OTDR)、布里渊光时域反射技术(BOTDR)、布里渊光时域分析技术(BOTDA)、布里渊光频域分析技术(BOFDA)的工作原理、优缺点及适用条件,阐述了其在顶底板变形破坏、支承压力、断层活化监测、煤柱稳定性监测及破碎岩体注浆加固稳定性监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分析了分布式光纤传感测试技术在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研究的热点,指出了后期研究的发展趋势,提出建立井上下一体化多参量信息融合监控预警平台,构建多相多场融合判别技术体系,为透明化智慧矿山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54.
为了解决薛虎沟煤矿复采煤层回采巷道受双重采动影响下的支护问题,经现场观测,部分巷道顶板存在上部空巷与煤体并存现象,增加了支护难度。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106A2巷道在双重采动影响下围岩稳定进行了受力状态分析,并对原支护方案进行了校验,结果表明原支护方案不能满足此条件下的巷道稳定,需要对巷道顶板和右帮(2-106B工作面侧)采取补强支护。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2-106A2巷道采取补强支护方案后的围岩稳定性进行了分析,模拟结果表明所设计的补强方案合理。另外,在现场采用十字布点法对2-106A2巷道受双重采动影响230 m这段巷道进行了围岩变形量观测,巷道顶板下沉最大量195 mm,左、右两帮移近量分别为124 mm、265 mm,巷道顶板破碎区变形得到了很好的控制,实现了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回采。  相似文献   
55.
随着煤炭开采深度的增加,深部复杂条件下开采的水害问题日益严重。复杂条件下煤层回采过程顶底板破坏动态监测对于工作面突水预测、采煤方法改进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并行电法监测技术,结合双模式电极数据采集方式,同时在采煤工作面进行煤层顶、底板全空间地电场特征监测研究,获得了煤层围岩顶底板采动前后电阻率及自然电位同步响应特征。研究表明:顶底板跨孔电阻率监测动态变化可以显示孔间电阻率随采煤工作面逐步推进的动态变化情况,可有效表征顶底板破坏带发育范围,同时顶板垮落造成的电阻率变化程度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电阻率变化程度;自然电位数据可分辨顶、底板岩层及裂隙张合形态、以及破裂程度,研究区域内顶板自然电位值明显高于底板自然电位值,且顶板的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强度明显大于底板破裂引起的自电位变化。采用多参数对煤层顶底板采动破坏进行同步动态监测,对保障采动工作面安全回采具有现实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6.
本项研究得到国家“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支持,系“深地资源勘探开采专项”2017年启动的重点项目之一,由中国地质调查局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牵头,来自自然资源部、中国科学院、教育部、大型石油国企等10家骨干单位以及多家协作单位参加,联合开展协同创新研究,充分体现“产研学用”密切融合。本项研究聚焦“特提斯东段中生代(三叠纪、侏罗纪)海相成钾作用与后期改造、青藏高原北部柴达木盆地深层富钾卤水迁移-分异-汇聚成矿机制”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深部含钾盐系‘双复杂’高精度地震成像技术、深部钾盐矿层(富钾卤水层)测井识别与地震预测技术”的关键技术问题,以柴达木西部和川东北两个重点成钾区为资源基地落脚点,兼顾其他含钾盆地研究,建立三维地质模型和成矿模型,完善海、陆相成钾理论,形成3 000 m以浅钾盐勘探成套技术能力,综合评价深部钾盐资源潜力,实施异常验证钻探,新发现1个大型钾盐资源基地,值得综合评价的有利成钾远景区3~4处,实现深部钾盐找矿突破和增储示范。值得强调的是,只有立足国内,突破海相,在中西部大中型叠合盆地古代海相蒸发岩地层中找到大规模海相可溶性固体钾盐矿床,方能从根本上扭转中国钾盐资源严重短缺的被动局面。令人欣慰的是,通过近10年的艰苦努力,我国海相钾盐取得了一系列成矿理论新认识和钾盐找矿新发现:创新提出了滇西南“二层楼”成钾模式,指出侏罗纪海相找钾新方向;在川东北宣汉普光地区发现三叠系海相可溶性“新型杂卤石钾盐矿”,开拓了四川盆地海相找钾新领域和新方向;在新疆库车地区发现埋深超5 000 m的钾石盐矿层,取得了库车坳陷海相找钾的实质性进展;创新提出“W型复底锅”成钾模式,在陕北奥陶纪海相盐盆发现厚层钾石盐矿化段,取得古陆表海型钾盐找矿重要新进展。至此,中国海相钾盐找矿崭露了突破的曙光。如何在这些新发现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投入、深入研究,取得海相可溶性钾盐找矿的实质性突破,落实建成若干大型以上海相钾盐资源基地,将是“十四五”及以后时期中国钾盐的主攻方向。  相似文献   
57.
皖南多高山峻岭,绝大多数煤层赋存在山上,倾角45°左右。龙潭煤系一般含煤1~3最上的C煤层在绝大部分地区可采,平均厚度1m左右,最厚达2~3m。解放后,通过大量山地工程和近百万米钻探工程,对本区地质构造、煤系煤层已基本控制。已探明储量1.2亿吨,尚待勘查的储量约有1.3亿吨,它们大多分布在高山区,用钻探很难施工,有的根本上不去。据煤田二队资料,即使是条件较好的地点,1989年钻探每米成本已达120元。由于钻探手段本身的限制,所取得的地质资料有时又不能满足工业评价,因此,有必要将传统的以钻探为主的方法改为与地方联合巷探为主的方法,并采取有偿转让给煤炭生产用户或联营的办法搞活地质队。  相似文献   
58.
处于盆地外带的盐泉水,地热水和白垩系卤水符合克雷格关系,均属于“循环水”。内带水主要是变质沉积水,具有贫~2H和富含~(18)O的特征。其中,侏罗系黄卤的δD值相似于大气水,其盐分来源于蒸发浓缩作用;Aa亚区的上三叠系黄卤起源于古大气水对下伏岩盐的溶滤。三叠系中下统、二叠系、石炭系等海相地层中的黑卤的δD值(-49至-25.1‰)接近硬石膏化过程中脱出的石膏结晶水的δD值。三叠系黑卤起源于溶液岩盐的石膏结晶水与成盐后残余海水的混合。自贡地区黄卤成分主要为黄卤和黑卤的混合作用所改变。  相似文献   
59.
文章以漯河市为例说明了城市地下水最大可采资源的确定和开发管理中遵循不断变化着的实际情况,走科研与生产相结合道路的必要性。全文分3个方面介绍了开采条件下的人工串层补给,随机边界条件及地下水管理模拟中常见的几个核心问题的处理。文章最后强调,地下水数值模拟中辅以同位素年龄研究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