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4篇
  免费   114篇
  国内免费   139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43篇
地球物理   74篇
地质学   395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27篇
自然地理   210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35篇
  2021年   20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20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41篇
  2013年   3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39篇
  2010年   32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26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26篇
  2003年   1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18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10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4篇
  1980年   3篇
  1950年   1篇
  1949年   2篇
  1948年   1篇
  1947年   1篇
  1942年   1篇
  193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71.
西藏拉萨昌果沟遗址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支流的阶地上,是重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为探讨昌果沟遗址附近的古环境,对遗址附近开展地貌调查,在遗址北面约1 km处选取1个全新世风成沉积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和环境指标分析,在雅鲁藏布江中游选2个阶地剖面进行光释光测年分析;此外,还总结了雅鲁藏布江中游23个全新世古土壤/泥炭的测年数据,进行概率密度分析,试图揭示区域的环境演化特征.研究表明:全新世古土壤/泥炭年代的概率密度可以较好地反映区域气候变化,9.0~6.0 ka古土壤/泥炭发育在波动中增强,气候由冷干向暖湿转换;6.0~2.9 ka古土壤/泥炭发育最强,气候相对温干;2.9 ka后鲜有古土壤/泥炭发育,气候变得冷干,史前人类活动受限.4.5 ka之后雅鲁藏布江中游及其支流一级阶地的形成为新石器时期先民提供农业耕作的场所,古土壤的发育为农作物提供了丰富的营养.1.4~1.1 ka期间(吐蕃王朝时期)局部地区有古土壤发育,气候好转.  相似文献   
772.
沙尘天气是雅鲁藏布江中游最主要的灾害,然而对该地区沙尘物质的传输过程及影响范围并不明确。利用2017-2020年冬春季(10月—次年4月)雅鲁藏布江中游的15个气象站逐小时最低能见度数据,采用转移熵方法构建区域沙尘传输矩阵,基于复杂网络理论分析沙尘天气的空间传输及交互影响特征。结果表明,1)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系统是一个稳健性网络,站点之间的沙尘天气互相影响,说明沙尘可以跨区域输送。2)申扎、南木林和尼木处于沙尘天气空间关联网络的核心,说明这三个地区是研究区的主要沙尘分布区;拉萨和墨竹工卡沙尘天气受其他站点影响程度最小。3)研究区沙尘天气影响时间短。沙尘持续时间以1小时为主,说明以局地起沙为主;3小时持续时间次之,说明个站点之间相互传输;6小时持续时间最少,说明沙尘不能长时间输送。综上所述,雅鲁藏布江中游沙尘天气即有局地供应,又有区域传输,各站点之间相互影响,形成复杂的空间交互网络。因此,为了减少研究区沙尘灾害的影响,应该立足于全面协调协作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773.
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降雨侵蚀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刘慧  李晓英  姚正毅 《中国沙漠》2019,39(2):166-176
降雨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动力,也是风水蚀复合区沙漠化的主要驱动力。研究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对雅鲁藏布江流域土壤侵蚀的监测、评估、预报和治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61—2015年雅鲁藏布江流域8个气象站日降雨量气象资料,采用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MK检验等研究方法对雅鲁藏布江流域降雨侵蚀力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平均值为758.1 MJ·mm·hm-2·h-1,变差系数Cv值为0.29,趋势系数r值为0.3140。空间分布呈现由东向西逐渐递减的特点,东部可达2 000 MJ·mm·hm-2·h-1以上,最西部仅为200MJ·mm·hm-2·h-1。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总体呈波动上升趋势,其中嘉黎和波密站年降雨侵蚀力上升趋势明显,日喀则、泽当站年降雨侵蚀力呈下降趋势。通过MK检验及滑动T检验得知,流域内年降雨侵蚀力在1982年发生突变,年侵蚀性降雨突变不显著。雅鲁藏布江流域年降雨侵蚀力与侵蚀性降雨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774.
MIS 3以来雅鲁藏布江流域风成沉积及环境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广泛发育,其气候指示意义及年代的界定尚不够清晰。从雅江全流域视角出发,全面分析了不同区域风成沉积的发育机制及模式,同时对风成沉积年代数据归一化处理,并与全球气候对比研究。结果表明:① 流域内风成沉积有盛行风场发育模式和局地风场发育模式,不同模式对环境的指示意义不同。② 雅江流域风成沉积多堆积于末次盛冰期(LGM)以后,且主要发育于晚冰期(15 ka BP)以来的不同时段,冰川退缩地表裸露,丰富的冲洪积碎屑物源可能是风成沉积发育的主控因素;更早时段的风成沉积因LGM后气候转暖、冰川消融所致的侵蚀搬运作用而未能保存。③ LGM以来风成沉积过程受区域及全球古气候环境共同控制,波动变化剧烈;其对30°N夏季太阳辐射、印度季风及西风变化信号的指示有所差异,但对YD等全球气候冷事件有较好记录,其沉积过程与高原面上其他区域既存在对全球古气候响应的同步性,又有其区域独特性。④ 流域内风成沉积的强烈堆积过程与全球气候变化并非简单对应关系,呈现出较复杂的响应模式。说明高山河谷环境的风成沉积除受大区域气候影响,还受许多局地环境因素控制,古气候环境的指示意义复杂。  相似文献   
775.
青藏高原东缘水系的演化历史长期存在着重大争议,鉴于任一水系的形成演化都是通过主要河谷的发育及其不断延展与整合完成的,因此确定河谷发育的起始时代是研究水系演化的关键。本文针对渭河上游三阳川盆地最高级阶地形成时代的研究,发现李家小湾河流阶地砾石层的ESR年代为1.26±0.15 Ma和1.32±0.19 Ma,26Al/10Be埋藏年代为1.45±0.70 Ma和1.04±0.43 Ma,说明该段河谷形成于早更新世晚期。综合青藏高原东缘夷平面、剥蚀面与河流阶地的研究成果,推断该区现代河谷系列主要形成于1.2 Ma以后,河流平均下切速率较高,为0.1~0.32 m/ka,指示了中更新世以来该区快速的地表抬升与河谷发育过程;而其前少数地段的先成河谷下切速率介于0.04~0.29 m/ka之间,说明区域地势总体低平,地表过程以剥蚀夷平为主,即高原东缘的现今水系格局主要是第四纪期间构造和气候共同作用下河流侵蚀的产物。  相似文献   
776.
湘西北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床特征及成矿机制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湘西北铅锌矿产于上扬子地块东南缘,鄂湘黔深大断裂北西侧。已形成龙山红岩溪、花垣渔塘寨、保靖敖溪、凤凰茶田等4个矿田或矿化区,与贵州松桃、铜仁、万山、凯里一带的铅锌矿、汞矿组成一大型汞铅锌矿带,具有重大资源潜力。矿床产于下寒武统—下奥陶统碳酸盐岩中,主要矿体呈层状似层状,受次级背斜控制,对比矿床特征与密西西比河谷型铅锌矿相似。经同位素等研究,成矿流体为高盐度热卤水,硫主要取自古海水硫酸盐,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以老的基底地层,可能有幔源物质参与。大型沉积盆地、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灰岩—白云岩系、巨型深大断裂是控制成矿的基本因素。  相似文献   
777.
The Yalu Tsangpo River basin is a typical semi-arid and cold region i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where significant climate change has been detected in the past decades. The objective of this paper is to demonstrate how the regional vegetation, especially the typical plant types, responds to the climate changes. In this study, the model of gravity center has been firstly introduced to analyze the spatial-temporal relationship between NDVI and climate factors considering the time-lag effec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vegetation grown has been positively influenced by the rainfall and precipitation both in moving tracks of gravity center and time-lag effect especially for the growing season during the past thirteen years. The herbs and shrubs are inclined to be influenced by the change of rainfall and temperature, which is indicated by larger positiv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at the 0.05 confidence level and shorter lagging time. For the soil moisture, the significantly negative relationship of NDV-PDI indicates that the growth and productivity of the vegetation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short-term soil water, with the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reaching the maximum value of o.81 at Lag 0-1. Among the typicalvegetation types of plateau, the shrubs of low mountain, steppe and meadow a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change of soil moisture with coefficients of -0.95, -0.93, -0.92, respectively. These findings reveal that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heterogeneity between NDVI and climatic factors are of great ecological significance and practical valu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co-environment in Qinghai-Tibet Plateau.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