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51.
:针对2008年初的南方雨雪冰冻灾害,以受灾严重的广东南岭山区为研究区域,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进行森林植被破坏遥感检测研究,首先得到林地分布图,然后用K均值聚类法进行基于对象NDVI差值的森林受灾程度分级,得到灾害等级地图,最后用分带统计法对灾害的空间分布形态进行了分析.林地提取的总体精度为95.33%,灾害分级的总体精度为87.27%,Kappa系数为80.74%.灾害空间分析表明:高程上,600~1 600 m主要为重度、中度受灾;600~1 300 m,高程越高,受灾比例越大;1 300~1 600 m,比例有所下降;400 m以下和1 600 m以上主要为轻度受灾;坡度上,随着坡度的增大,重度、中度受灾比例有所增加,但差异并不十分明显;坡向上,各级灾害比例几乎没有差别.  相似文献   
252.
气候变暖背景下高海拔山区融雪(冰)以及强降水引发的洪水愈加难以预测,通过山区雨雪分离可判定引发洪水的温度条件,从而为山洪准确预报提供简单而科学的参考依据。本研究以昆仑山提孜那甫河流域为例,基于流域内不同海拔气象站2012-2016年的降水以及温度数据,结合MOD10A2积雪数据,采用温度积分法和概率统计方法,利用研究期内的平均温度,确定出不同降水形态对应的温度条件,以达到雨雪分离的目的。研究结果表明,莫木克站最大温和积温分别达到20.91 ℃和51.82 ℃时,降水可判定为降雨,最大温和积温分别低于18.13 ℃,43.69 ℃时,降水可判定为降雪;库地站最大温和积温分别达到14.51 ℃,33.17 ℃时,降水可判定为降雨,最大温和积温分别低于13.57 ℃,31.68 ℃时,降水可判定为降雪;西合休站最大温和积温分别达到9.43 ℃,19.53 ℃时,降水可判定为降雨,最大温和积温分别低于8.22 ℃,19.4 ℃时,降水可判定为降雪。利用流域内气象站点附近乡镇的气象统计数据对温度条件及分离结果进行验证,在海拔2000 m以下、2000~3000 m以及3000 m以上不同海拔地区的准确率分别为92.86%、79.49%以及88.3%。本研究可为判别洪水类型和洪水预报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253.
《地理教学》2008,(5):3-4
2008年1月30日,武汉区域气候中心专家在盘点建国以来湖南省发生的低温雨雪过程时称,今年这个过程的强度已排行第二。  相似文献   
254.
2018年1月南方雨雪天气的形成及其与冬季风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彭京备  孙淑清 《大气科学》2019,43(6):1233-1244
2018年1月3~7日和24~28日,我国南方地区出现了两次雨雪冰冻事件。本文利用台站观测资料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它们的形成原因及其与冬季风异常的关系。结果表明,两次降水过程中,乌拉尔山地区有高压脊稳定维持,西风带多小波动活动,南支扰动活跃。受冷空气和南支槽等系统的影响,南方地区出现大范围降水、降雪,而这种稳定形势与平流层的环流特征有关系。1月平均的平流层极涡强度异常偏强,有利于低层环流的稳定。在1月份,南北不同纬带冬季风的强度有着显著的差别,大多数情况下呈现了不一致甚至相反的态势。南方雨雪冰冻天气往往发生在北方北风偏强、而南方南风偏强的时候。在季节尺度上,当冬季风呈现“北强南弱”的反相变化模态时,即北方北风、南方南风距平时,南方地区容易出现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255.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通过对实况资料、环流背景、气候背景的研究,对2008年和2022年年初贵州省低温雨雪冻雨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2022年冷空气强度与2008年相比偏弱,最低气温比2008年偏高2.7 ℃;日平均降雪站数接近2008年略偏少,达到了2008年的91%;日平均冻雨站数与2008年相比明显偏少,仅达到2008年的29%,2022年最大雪深超过了2008年。两次低温雨雪天气的成因共同点是:拉尼娜事件的影响;副高、欧亚阻高异常偏强以及中亚、西亚低值系统活跃,持续大量暖湿空气向北输送水汽;不同点是:2022年鄂霍次克海低涡强度偏弱。在两次低温雨雪持续期间,副高异常增强、北抬,欧亚阻高形势稳固,北极明显升温,持续的水汽输送和逆温存在,为这两次雨雪冰冻灾害提供重要的环流背景。  相似文献   
256.
2014年1月大气环流和天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赖芬芬  马学款 《气象》2014,40(4):515-520
2014年1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如下: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南;欧亚中高纬环流经向度较小;南支槽平均位置位于70°E附近,位置较常年同期明显偏西;同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略偏弱。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6.2 mm,较常年同期(13.2 mm)偏少53.0%。全国平均气温为-3.4℃,较常年同期(-5.0℃)偏高1.6℃。月内,我国出现1次主要冷空气过程和4次主要降水过程。北方冬麦区降水偏少,气象干旱持续;中东部地区出现大范围雾或霾天气;南方地区出现低温雨雪天气  相似文献   
257.
选取吉林省白山市东岗气象站2005-2011年降水和地面观测资料及欧洲高空温度实况资料,研究吉林省东南部山区雨雪相态转换与影响系统、温度垂直变化特征的关系,获得雨雪相态转换的温度指标。结果表明:白天雨转雪时,925h Pa温度≤3℃,850h Pa温度≤-2℃,700h Pa温度≤-9℃,地面温度基本都在0℃以上,最高5℃时仍可出现降雪,但80%≤3℃,这与吉林省中西部地区有明显不同。夜间雨转雪时,地面和925h Pa均≤2℃,850h Pa温度80%≤0℃,700h Pa温度80%≤-8℃。500h Pa温度雨雪转换的温度指标不明显。同时降水相态的温度指标白天和夜间有所不同,其中白天925h Pa和地面温度高于夜间,而850h Pa、700h Pa和500h Pa则是夜间高于白天。  相似文献   
258.
1引言由于雨雪等天气现象的特殊性。其比一般景物拍摄更具难度,十分讲究时机和光线的把握,掌握好不同天气的规律和特点,才能把握拍摄的有利时机,拍摄出精彩的视频,让后期编辑有更大的空间进行剪辑和加工,也使节目整体效果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259.
利用地面、高空常规观测资料、NCEP1°×1°再分析资料以及CB型多普勒雷达资料,从天气实况、环流形势、物理量场和雷达回波等方面对2016年影响怀化的2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2”过程500 hPa中高纬呈西高东低形势,“3.9”过程呈两槽一脊形势。2次过程影响系统均包含有高空槽、低空急流、切变线和地面冷锋。“1.22”过程冷空气强度强于“3.9”过程,降雪更明显、气温更低,“3.9”过程水汽条件更好,降雨更强。700 hPa温度和地面2 m气温对怀化预报降水相态有重要指示意义。物理量方面,2次过程中南部降水量强于北部,“3.9”过程降雨量更大,表明中层水汽输送、水汽辐合以及涡度场对雨雪过程发生发展、强度和落区具有指示意义。雷达回波方面,2次过程降雪阶段主要以层状云降水回波为主。深厚的强冷空气对“1.22”过程中的降雪和低温、强暖湿气流对“3.9”过程的较强降水起着重要作用。同时,地形对降雪相态以及降水强度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260.
冬季风控制东亚大陆长达半年之久,对东亚地区冬、夏季环流变化有十分重要的制约作用,而东亚冬季风不仅是全球最强大的冬季风,也是北半球冬季最活跃的环流系统,它的异常变化可以引起全球冬季大气环流的变化,强东亚冬季风不仅会给东亚带来寒潮、低温冷害、冰冻雨雪等灾害性天气,也与中国北方春季沙尘天气和夏季洪涝灾害天气等紧密相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