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0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8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217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11篇
海洋学   2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63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94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胡艺  董全 《气象》2021,47(5):638-644
2021年2月大气环流的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偶极型分布,较常年同期明显偏弱,北半球中高纬西风带呈四波型,以纬向环流为主,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与常年同期相比偏强但范围较小.2月,我国冷空气强度较弱且影响范围小,全国平均气温为1.2℃,较常年同期偏高2.9℃,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出现了极端高温事件,有618个国...  相似文献   
52.
南方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历史罕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勇 《气象》2008,34(4):132-135
1月,全国平均气温为-6.6℃,较常年同期(-5.9℃)偏低0.7℃,为1986年以来最低值;上旬,全国平均气温偏高1.6℃,中下旬受持续冷空气影响,全国平均气温偏低1.8℃;湖南、甘肃1月区域平均气温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次低值。1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17.6mm,较常年同期(12.1mm)偏多5.5mm。甘肃、青海、宁夏1月区域平均降水量为195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多值,黑龙江为最少值,辽宁、吉林为次少值。月内,我国南方地区出现50年一遇的大范围持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中东部地区出现大雾天气;华南东南部、云南旱情缓解;黄河宁夏段封河速度加快,凌汛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53.
2008年低温雨雪天气扰动能量的积累和传播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葛非  肖天贵  金荣花  陈伟斌  唐玮玮 《气象》2008,34(12):11-20
利用NCEP/NCAR再分析资料,通过波包传播的诊断方法,对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大范围低温雨雪天气期间波包传播和积累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分析表明,中低层500hPa和700hPa高度场的波包传播特征能够较好地反映期间出现的4次低温雨雪天气过程.4次雨雪过程基本上产生于波包扰动能量积累的高值时段或处于低压系统持续稳定阶段,雨雪天气处于波包大值区控制下.波包值的经向和纬向传播特征表明2008年1月我国南方地区持续低温雨雪天气过程,主要受到青藏高原南缘系统异常活跃的影响,南支槽活动频繁有利于来自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暖湿气流沿云贵高原不断向我国输送,继而为我国长江中下游以及其南部地区低温雨雪天气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来源.偏北路径的冷空气,副高西南侧偏东气流的扰动能量的传播和积累,在波包传播图上都有一定的反映.该研究对进一步利用波包传播图预报天气过程提供了有意义的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54.
黔东南州一次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触发维持机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2008-01—12—02—02T08常规天气图资料,对黔东南州发生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环流形势及触发、维持机制进行了分析和诊断。结果表明:高低空急流的存在、中高层强的暖湿气流在此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中低层的逆温层维持,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的触发起着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55.
鉴于2008年1月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所造成的经济损失的严重性,作者从东亚季风系统有关成员的异常来探讨此灾害的发生成因。分析结果表明,2008年1月在中高纬度乌拉尔地区阻塞高压异常发展和长时间的维持及东亚大槽位置的长时间的稳定,这使得异常强冷空气不断沿蒙古高原东侧南下入侵我国华中、华东和华南地区;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异常偏北,大量暖湿空气沿副高西侧北上,并与南下冷空气在长江流域相遇,从而导致我国长时间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进一步的分析结果表明,利用在热带中、东太平洋的LaNi a事件对我国冬季气候异常的影响并不能很好地说明此次灾害的发生,而利用热带西太平洋和西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对中高纬度和副热带地区大气环流异常的影响可以较好地说明这次灾害的发生成因。此外,2007年冬季北半球准定常行星波向低纬度地区上空对流层上层传播的加强和平流层极涡的下传也可能是2008年1月我国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56.
根据NCEP/NCAR再分析资料、NOAA扩展重建海表温度资料,利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全球大气环流谱模式(IAP-T42L9)模拟了大气环流对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响应特征,并探讨了黑潮区、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在2008年1月我国南方雪灾中的作用。通过模拟场与观测场的比较表明,在考虑黑潮区和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的情况下,模式比较成功地模拟出了2008年1月我国南方发生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各种主要环流特征。黑潮区海温升高导致东亚沿海位势高度增加,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它一方面不利于冷空气向下游输送,导致冷空气在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堆积;另一方面加强了海洋的暖湿气流及向我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水汽输送,为我国南方雨雪天气形成提供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有利于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的持续。北大西洋海温异常偏暖对中高纬地区中西伯利亚阻塞高压的形成有重要作用。受其影响,我国除受东路冷空气活动的影响外,中纬度还不断有西路冷空气随着西风带槽脊东移影响我国东部地区。它是导致我国南方低温、雨雪、冰冻天气持续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57.
2008年1-2月江西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分析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受北方较强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共同影响,2008年1月12日-2月2日,江西出现了一次有气象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持续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性天气。对这次灾害性天气的基本气候特征及其影响进行分析评估,有利于为今后抗御类似灾害和其他气象灾害提供参考。为此,从天气气候特点、成灾原因及影响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估后发现,此次灾害影响范围大,受灾人数多,损失重,1月22—27日大范围冻雨,以及1月28—29日和1月31日~2月2日两场大雪,使危害迅速加剧;灾害影响涉及社会各行各业,其中受灾最为严重的有交通、电力、通信、农业、林业等部门;影响因子以低温、冰冻(道路结冰、电线积冰)、雪压等为主,另外还有雨雪、冰雪融化等;冻雨强度大,低温、雨雪和冰冻天气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等,是此次罕见灾害的直接原因;此外,承灾体设计标准太低、应急准备不够充分等是导致灾害损失严重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8.
本文对郴州市2008年1月中旬至2月上旬出现的历史罕见雨雪冰冻天气灾害的特点,天气、气候成因和地形作用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细致剖析.结果表明:中低层的逆温和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冷暖空气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稳定对峙是产生重度冰雪天气的必要条件,郴州特殊地形增加了冰冻强度和持续时间.这些分析结论对今后开展冰雪天气预报预警业务和科研工作都有重要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59.
桂林2008年1~2月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初步分析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通过对2008年1~2月下旬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分别得到连续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开始、持续、结束的典型环流形势;归纳了冰冻、冻雨、降雪、化雪天气的温度指标;结合各站探空剖面图资料,得到冻雨与降雪天气的温度垂直结构特征;为建立低温冰冻、降雪天气概念模型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根据天气学原理对出现雨凇的天气形势和条件及雨凇的形成和认识进行,找出了做好地面测报的一些观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