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80篇
  免费   220篇
  国内免费   420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866篇
地球物理   82篇
地质学   429篇
海洋学   97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40篇
自然地理   9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9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72篇
  2018年   45篇
  2017年   41篇
  2016年   46篇
  2015年   55篇
  2014年   73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92篇
  2010年   80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80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59篇
  2003年   41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3篇
  1999年   25篇
  1998年   26篇
  1997年   20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3篇
  1993年   1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71.
豆荚状铬铁矿是蛇绿岩套地幔构造岩中特征的矿产,其矿石发育丰富的岩浆活动-高温变形结构构造类型,豆荚状铬铁矿高温下仍具有稳定的物理化学特性,对认识大洋上地幔扩张、横向运移具有重要指示意义。在对遵化新太古代豆荚状铬铁矿显微构造的深入研究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豆荚状铬铁矿结构构造特征(岩浆活动、低温变形),提出高温变形结构及其特征(拉长网孔结构、条带状、糜棱状结构等)。借鉴现代洋中脊及弧后盆地扩张的构造模型,提出华北新太古代豆荚状铬铁矿扩张中心形成后的显微构造演化序列,豆荚状铬铁矿变形机制的研究,可以提供认识早期大洋上地幔动力学过程的新线索。  相似文献   
72.
胡书敏  张荣华  张雪彤 《地质学报》2006,80(10):1588-1597
地球深部流体主要是NaCl-H2O溶液,越到地球深部,它赋存的温度、压力越高,性质状态也不断变化,反之,亦然。当NaCl-H2O流体进入和脱离(上升过程)超临界状态时,其性质会发生截然不同的变化,影响着各种地质过程。使用金刚石压砧在高温高压下原位观测流体的实验,用谱学方法,结合同步辐射光源技术,成为定量化研究地球深部高温超高压流体的有效方法。作者使用同步辐射光源的红外谱研究了10GPa下的NaCl-H2O溶液;在地球化学动力学实验室研究了3GPa,650℃下的NaCl-H2O溶液红外谱,此测量方法可以提供温度压力和体积等数据,能研究其状态。NaCl-H2O溶液红外谱表明水分子主要振动谱受压力和温度影响是不同的。压力增加促使水分子主要振动谱向低波数变化。但是温度增加的效应相反。常温高压下水被压缩,结晶向紧密堆积变化。高温高压下的水有气、液、固和超临界流体各相。水分子间的氢键在近临界态开始减弱,氢键网络被破坏。  相似文献   
73.
基于1960—2020年山东省逐日气象观测资料,采用高温热浪等级国家标准,分析了近60年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强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对各月干、湿型热浪强度和区域性热浪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东省高温热浪日数和强度均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热浪临界温度和日数表现为由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由丘陵向平原逐渐增高/多,鲁西南和鲁西北地区年均热浪日数较多,鲁中山区和半岛南部沿海地区较少;年际变化总体呈增多趋势,其中鲁中和鲁南地区增多趋势最明显;年均热浪强度以轻度为主,鲁南地区年均热浪强度最高。山东省热浪主要发生在6、7月,5、6月以干型和轻度热浪为主,7、8月以湿型和中等强度以上热浪为主;区域性高温热浪在6月中旬和7月下旬发生频次最高,更大影响范围的区域性热浪则出现在7月中旬至8月上旬。  相似文献   
74.
为探究2021年8月8日遵义市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中芙蓉江上游局地特大暴雨成因及地形的影响作用,该文利用探空资料、地面自动站观测资料、多普勒雷达观测资料及ERA5再分析资料,采用常规诊断方法对此次过程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1)受地形影响,强降雨集中发生在芙蓉江上游峡谷内,200 mm以上的降雨发生在峡谷左侧山脉上,100 mm以上的降雨发生在峡谷底部。(2)副高控制及南北两支水汽输送在遵义上空汇聚,形成高温高湿的大气环境,低层及地面锋区南压触发对流,夜间副高增强使低层系统长时间维持,导致区域性暴雨产生。(3)中心强度在55~60 dBz的低质心降水回波带长时间维持少动是造成本次区域性暴雨天气的直接原因。峡谷左侧山脉上的回波单体发展旺盛,回波顶高在15 km以上,具有悬垂结构及小尺度辐合区。能量耗尽后峡谷内中心强度在55 dBz的低质心降水回波发展导致峡谷底部出现大暴雨天气。(4)大气不稳定性最强时,系统长时间维持导致南北两股气流汇入峡谷中产生狭管效应,峡谷深处出现小尺度气旋性环流使对流增强,由此引发峡谷山脉上特大暴雨。不稳定能量耗散后,冷空气越过山脉叠加在峡谷底部暖空气之上,使大气...  相似文献   
75.
海湾扇贝产卵的有效积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于1987-1992年,先后5次进行海湾贝人工促熟产卵试验,扇贝均取自大连市长海县海区,为人工养殖越冬的成贝,每次试验所用扇贝个体数量为6000-6200个。用数理统计方法分别拟合5次试验中水温与时间的线性关系F(X),并根据产卵时间Xs和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7.8℃,计算产卵时水量F(Xs)和达到性腺发育生物学零度的时间X7.8。最后用积温公式分别计算有效积温值,并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6.
钙(Ca~(2+))作为一种必需的信号分子,在植物的生长发育和非生物胁迫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实验采用BGISEQ平台进行高通量测序,获得浒苔外源CaCl_2添加(UpCa)和高温对照(UpHT)处理下相关的转录组数据,分析了在高温(35℃)下外源CaCl_2的添加转录组的变化。结果显示,根据UpHT和UpCa处理分析共获得36625条基因;与UpHT相比,在UpCa下鉴定出7513个差异表达的基因,包括6002个上调基因, 1151个下调基因,对差异基因进行了GO富集和KEGG富集分析。对膜转运、植物信号转导和环境适应性相关的差异基因进行KEGG富集分析,主要富集在内吞(Endocytosis)、植物病原菌互作(Plant-pathogeninteraction)、丝裂原激活的蛋白激酶信号通路(MAPK signaling pathway-plant)、植物激素的信号传递(Plant hormone signal transduction)、ABC转运(ABCtransporters)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系统(Phosphatidylinositolsignalingsystem)等代谢通路上。植物激素信号转导途径中,细胞分裂素、脱落酸、油菜素内酯和乙烯信号转导途径增强。抗氧化酶中F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谷胱甘肽S转移酶和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等基因表达上调,下调的基因主要是热激蛋白。Ca~(2+)信号组分基因钙结合蛋白、钙调素、钙/钙调素依赖的蛋白激酶以及钙/钙调蛋白依赖性3′,5′环核苷酸磷酸二酯酶的基因表达上调,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激酶激酶和磷脂酰肌醇信号相关的基因也差异性上调。本研究系统阐述了植物信号转导、抗氧化酶、MAPK信号系统以及Ca~(2+)信号组分基因在外源CaCl_2对浒苔高温压力的调节中的重要作用,可为进一步阐明Ca~(2+)信号对高温的调节适应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7.
广西龙头山次火山-隐爆角砾岩型金矿床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龙头山金矿床与燕山晚期流纹斑岩、角砾熔岩等次火山岩相有关。据围岩和构造条件将矿体分为次火山隐爆角砾岩类、接触带-构造角砾岩类和围岩中断裂构造角砾岩等3种类型。主要金矿化与电气石化、硅化关系密切。通过矿石组成、Au及其伴生元素分布特征,以及S、Pb、H、O、C等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等综合研究结果,认为龙头山矿床是与次火山隐爆角砾岩有关的气成-高温热液型金矿床。  相似文献   
78.
热泵是消耗一定高品位能源把能量从低温物体传递到高温物体的设备。热泵是以低温地热水作为热泵夏季制冷的冷却源、冬季采暖供热的低温热源,同时是实现采暖制冷和生活用热水的一种系统。它用来替代传统的用制冷机和锅炉进行空调采暖和供热的模式,是改善城市大气环境和节约能源的一种有效途径,也是国内地源能利用的一个新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79.
利用耦合单层城市冠层模型的中尺度数值模式WRF/UCM,选取8组不同反照率和绿化比例的屋顶冷却方案进行敏感性试验,模拟研究不同冷却屋顶方案对长三角城市群2013年夏季城市热环境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不同冷却屋顶方案对城市群热环境的缓解效果与屋顶参数之间呈很强的线性关系.高温热浪天气下,H R 4(反照率为...  相似文献   
80.
徐成鹏  于超 《气象》2022,(10):1354-1360
2022年7月大气环流主要特征为北半球极涡呈单极型且较常年同期略偏强,中高纬环流呈4波型分布,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较常年同期偏北偏西。7月,全国平均降水量为96.6 mm,较常年同期偏少21%,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少;全国平均气温为23.2℃,较常年同期偏高1.0℃,为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第二高。月内有6次区域性暴雨天气过程,1—7日强降水过程由于受到台风登陆及减弱后的低压环流与西风带系统相互作用,影响我国中东部大部分地区,5次强降水集中在西北地区东部、华北、黄淮、东北地区。月内共有3个台风生成,较常年同期偏少;经历2次高温天气过程,表现出极端性显著、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的特点,四川盆地、江南、西北地区东部、新疆的部分地区出现40℃以上高温天气,多站日最高气温突破历史同期极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