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1篇
  免费   578篇
  国内免费   450篇
测绘学   621篇
大气科学   590篇
地球物理   753篇
地质学   505篇
海洋学   346篇
天文学   23篇
综合类   278篇
自然地理   353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51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100篇
  2019年   124篇
  2018年   80篇
  2017年   121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93篇
  2013年   211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49篇
  2009年   166篇
  2008年   179篇
  2007年   207篇
  2006年   160篇
  2005年   133篇
  2004年   104篇
  2003年   105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71篇
  2000年   70篇
  1999年   55篇
  1998年   40篇
  1997年   41篇
  1996年   48篇
  1995年   33篇
  1994年   25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18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1篇
  1980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在海洋磁力测量中,作为磁力测量仪器稳定性检验标准的抖动度,在磁力测量要求和相关规定中,限差标准不明确,在检验文档中,只是进行了抖动度的统计计算,没有给出仪器的精度等级和判断仪器是否合格的标准。主要针对这一情况,参考航空磁力测量中使用的静态噪声分级标准,通过大量实测数据统计出了抖动度的限差标准,并使用所收集的多年海洋磁力测量仪器稳定性检验数据和地磁日变数据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972.
针对一年中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服务(IGS)跟踪站联测残差影响较大等问题,总结平均温度变化、雨雪天气情况与IGS站联测残差的关系,判断影响IGS跟踪站联测残差的因素.适合我国境内及周边IGS站联测的基准站的稳定性检测,并使用标准化均方根误差平均值(NRMS)进行评价,在避免影响精度因素的情况下进行联测,提高精度.最后选取2018年CHAN站作为未知站点,对我国东北地区周边4个IGS站(BJFS、DAEJ、SHAO、ULAB)进行联测,利用GAMIT/GLOBK软件进行高精度基线处理,并选择2017年数据进行检核.实验结果表明平均温度变化与雨雪天气是影响IGS跟踪站联测残差的两项因素,平均温度与NRMS值呈负相关趋势,相关性大于60%.雨雪天气联测效果较差,较非雨雪天气NRMS值相差0.5mm左右,其中降雪天气联测精度最低,不建议雨雪天气进行联测任务.  相似文献   
973.
利用双差地震定位方法及台阵技术对2002年6月江苏张家港地震序列地震重新定位.双差定位方法对于在一定范围内的地震序列可以提高定位精度;而台阵技术对于微弱近震可以很好地进行精确定位,这样结合这两种方法可以很好地研究该地区地震分布与地质构造的关系.  相似文献   
974.
陈荣  郑永伟  李庆华 《水文》2019,39(3):63-67
西河水文站设置有4个水准点,均埋设在冲击层地区。在该地区设置的水准点,即便严格执行《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T12898-2006)规定的埋石深度和尺寸标准,也很难认为它们是稳定不变的。利用西河水文站1999~2016年8次水准点高程校测成果,采用结点法,对4个水准点的稳定性指标进行分析计算,以期解决西河水文站水准测量工作中引据点选择的随意性,保证用稳定的水准点作为水准测量的引据点,达到既节约测量时间,又提高测量精度的目的。  相似文献   
975.
针对现有水位流量关系线型物理机制不强及流量估算不确定性来源考虑不充分问题,以北江流域石角水文站为例,推导该测站水位流量关系,基于BaRatin模型评估流量测量误差及率定样本选取对估算流量不确定性的影响。发现河槽控制宽浅矩形断面水位流量关系为幂函数,其系数可用糙率、河宽、比降表达,指数为定值5/3;考虑流量测量误差后高水估算流量总不确定性减小32%;率定数据增加1倍、3倍,高水估算流量总不确定性减小12%、34%。结果表明:①水位流量关系模型建立方法可推广至多类型测站;②高水测量误差对率定精度影响较大,建议提高高水流量测量精度;③现有实测水位与流量数据存在信息冗余,主要存在于低水数据中,本方法可减少率定数据使用,降低整编成本。  相似文献   
976.
我国地铁隧道监测主要以全站仪为主的传统测量,监测点有限,监测过程缓慢,难以全面反映隧道结构的变形。本文针对地铁隧道结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新型移动式三维激光测量技术的隧道结构监测方案。首先利用移动激光扫描获取高密度点云数据;然后通过自动识别提取隧道顶部的环片拼接缝,以此为基础结合点云数据提取各环片断面信息,对环片结构进行分析;最后利用综合数据管理平台对各类监测成果进行管理分析,实现隧道结构变化的科学管理。实际工程应用表明,该方案监测结果准确、成果分析与管理更加科学,满足隧道健康监测的需求。  相似文献   
977.
金保平 《北京测绘》2020,(2):274-276
桥墩垂直度是影响桥梁安全的一个重要部分。现有全站仪测量垂直度的方法作业效率低、作业环境危险;且对高桥墩、大仰角垂直度测量较困难。提出将地面三维激光扫描仪应用在圆柱形桥墩垂直度测量中,利用分层切片拟合桥墩中心线的方法,计算桥墩垂直度。采用的分层切片拟合法较整体拟合方法建模精度高,更能准确测量桥墩垂直度;同时该方法对不同形状的桥墩同样适用。实验结果表明,这种方法与全站仪测得的垂直度相比在误差范围以内,该方法在桥墩垂直度测量中具有一定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8.
本文以南宁轨道交通3号线青秀山站为例,研究了古近系半成岩地铁车站深埋隧道矿山法施工变形规律及施工方法,设计了专项监测方案,对矿山法大断面施工的各项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重点分析了CD法和三台阶法等不同工法的初支结构变形情况。研究表明,做好地下水的控制可以保障深埋隧道安全开挖和控制周边环境变形;CD法和三台阶法在古近系半成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局部粉(细)砂岩等地层中均可以满足初支结构变形要求;CD法和三台阶法均可以选择的情况下,三台阶法更为经济。  相似文献   
979.
马龙  郑彦鹏 《海洋学报》2020,42(1):144-153
本文基于中国南极考察第30航次、第32航次所获得的实测重力资料,结合NGDC资料,开展12个航次重力场数据的平差融合工作,全部386个交点平差后标准差减小为±1.53×10−5 m/s2,与卫星重力差值平均值为1.49×10−5 m/s2,均方差为±3.81×10−5 m/s2,并在此基础上采用频率域界面反演法计算莫霍面深度。研究发现,与沉积盆地对应重力异常低值相悖,在罗斯海北部盆地、维多利亚地盆地、中央海槽、东部盆地4个主要盆地腹地却表现为重力异常高值,跨度达100 km以上。莫霍面深度分布整体呈南深北浅之势,范围为10~28 km。伴随着罗斯海西部盆地的多次拉张及岩浆活动,该区域的地壳厚度和莫霍面深度高值和低值相间分布,并表现出越来越大的差异性。综合剖面结果表明,罗斯海重力异常值的长波长变化与莫霍面的起伏呈正相关关系,但是反演的莫霍面深度与区域重力场特征并非完全对应,所以岩浆底侵和地壳侵入仍不足以导致罗斯海盆地的重力异常或盆地几何形状。  相似文献   
980.
以南极阿德雷岛苔原沼泽为研究区域,2016年12月至2017年1月南极夏季期间观测研究了温室气体CH_4、CO_2和N_2O通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光照条件下干旱苔原沼泽表现为CH_4吸收,通量为(–5.4±4.3)μg CH_4·m~(–2)·h~(–1),半干旱苔原与淹水苔原沼泽表现为净排放;三个类型苔原沼泽观测点均表现为N_2O净吸收,最高吸收通量出现在淹水苔原,为(–2.6±2.4)μg N_2O·m~(–2)·h~(–1);黑暗条件下苔原沼泽一致表现为CH_4和N_2O净排放。光照与土壤水分减少增加了苔原CH_4有氧氧化吸收,同时促进了反硝化作用对N_2O的还原转化。观测期间所有观测点均表现为CO_2的汇,最高CO_2净交换量与光合作用强度都出现在淹水苔原区,分别为(–40.1±17.6)μg CO_2·m~(–2)·h~(–1)和(91.2±26.5) mg CO_2·m~(–2)·h~(–1);而最高苔原沼泽呼吸速率出现在干旱苔原观测点,为(73.1±17.6)μg CO_2·m~(–2)·h~(–1)。夏季适宜的温度、降水条件促进了苔原植被的光合作用,增加了苔原沼泽CO_2吸收量。CO_2、N_2O、CH_4通量随时间变化的相互关系规律不显著(P0.05),但在降水与温度波动下,N_2O与CH_4通量都随CO_2通量呈现相似的波动。三种温室气体与各种环境因子之间的响应关系值得进一步研究;不同光照条件对CH_4、N_2O排放量的估算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