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14篇
  免费   355篇
  国内免费   440篇
测绘学   112篇
大气科学   347篇
地球物理   408篇
地质学   1087篇
海洋学   298篇
天文学   13篇
综合类   132篇
自然地理   51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68篇
  2020年   63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65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68篇
  2014年   98篇
  2013年   139篇
  2012年   115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04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154篇
  2006年   133篇
  2005年   142篇
  2004年   135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97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84篇
  1998年   66篇
  1997年   8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60篇
  1994年   64篇
  1993年   36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0篇
  1990年   11篇
  1989年   11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EXPERIMENTAL AND FIELD STUDY ON MINING-PIT MIGRATION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 INTRODUCTION Because of the large quantity of sand and gravel in their beds, rivers have always been considered as a major source of sand and gravel for civil works. Acceptable quality, ease of extraction and economy are some of the reasons could be mentioned. Unfortunately, specific laws and regulations regarding the safe in-stream mining have not been provided for users and officials. What should be taken into account are the effects of over-mining of sand and gravel, which can cause …  相似文献   
42.
水对断层摩擦滑动稳定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建国  张流 《地震地质》2002,24(3):387-399
在不同含水条件下研究了光面、含脆性物质夹层和含延性物质夹层 3类断层的摩擦滑动行为 ,认为水对断层滑动稳定性和摩擦滑动的速度依赖性有重要影响。建立了含有岩性、围压 (深度 )和含水量 3因素的断层活动稳定性的模式 ,认为脆性断层更多地表现为速度弱化 ,少量水的存在易于出现黏滑 ,高孔隙压时会表现为稳滑 ;半脆性或半延性的断层在少量水或较低孔隙压的情况下会表现出速度弱化 ,也就可能出现黏滑 ,但孔隙压较高后 ,会表现出速度强化 ,滑动也就会是稳定的 ;延性断层多为速度强化 ,不出现黏滑。提出水的进入降低了系统的稳定性 ,水的存在增加了系统的稳定性。这是考虑水或一般流体对岩体或断层活动稳定性影响时需要考虑的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43.
2001年昆仑山口8.1级巨震后中国大陆、云南地震趋势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石绍先  曹刻 《地震研究》2002,25(3):220-226
分析研究了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8.1级巨震对中国大陆云南未来几年地震趋势的影响,指出巨震后6年大陆可能仍然处于地震活跃期,其间大陆西部发生7.0级以上大震可能性较大;受2000-2001年欧亚带东南段大震活动过程及巨震调整影响,未来1-3年云南省可能进入新的活跃期,6.5级以上强震危险性增加。  相似文献   
44.
天山北麓灌溉绿洲的形成和发展   总被引:18,自引:11,他引:18  
17世纪以前,天山北麓是以牧为主地区,由“兵屯”建立的古代绿洲仅在交通要道呈星、点分布,且屡兴屡废。18-20世纪中叶,由清朝到民国,大力发展屯田,使社会发展进入半农半牧时期,这里形成的旧绿洲,呈断续岛状小片。1949年以后,由大规模农垦建立的新绿洲群,把分散小片旧绿洲联结在一起,形成与天山相平行绿洲带。本区绿洲形成特点是由屯垦和内地移民发展起来,起步虽晚,但发展很快;而且古绿洲、旧绿洲和新绿洲之间有延续性,不象塔里大盆地的很多古代绿洲已沦为沙漠、戈壁或风蚀地。  相似文献   
45.
城市用地与人口的异速增长和相关经验研究   总被引:16,自引:5,他引:16  
梁进社  王旻 《地理科学》2002,22(6):649-654
由于城市土地利用变化涉及的因素多,使获取动态研究研究所需的资料十分困难,所以,用少数几个主要因素定量地表达其变化就显得十分重要。从前人的成果,即以人口表示的城市位序-规模法则和建成区面积表示的位序-规模法则出发,绽绎出城市的用地规模和人口数量呈异速增长。这意味着,如果把整个城市看成是一个生命有机体,那么作为反映城市特征的城市用地规模和城市人口这两个重要变量,就是城市这个有机体的两个器官,他们的增长率是成比例的。还通过这个关系建立了城市建成区面积与市场人口和经济发展水平的数学模式。对我国部分城市的经验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分别证明了这两经验关系。  相似文献   
46.
关于水资源承载力理论与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19,自引:3,他引:119  
本文首先明确了水资源承载力的基本概念 ,指出可持续发展理论、水 -生态 -社会经济复合系统理论、二元模式下的水文循环机制和过程是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理论基础 ,对水资源承载力研究的基本内容、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方法进行了较全面的概括和总结。  相似文献   
47.
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55,自引:4,他引:55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是目前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当前评价可持续发展的单项指标和指标体系在指标与可持续性的关系、指标权重的选择、指标的定量化、可持续性的总体判别方法、资本替代性与替代速度、指标阈值的确定等方面具有不同的局限性 ,这也是可持续发展评价的主要难点。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要落实到不同尺度的空间地理单元上 ,区域发展是评价的对象 ,因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必然具有显著的区域性 ,不同区域的评价指标或指标体系必然会有所不同。社会、经济与人口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 ,而发展的可持续性依赖于自然环境的质量 ,包括自然资源的再生或替代、生命支持系统与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或改善。据此 ,论文构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理论框架和发展——可持续性二维评价坐标体系 ,并提出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指标遴选方法。  相似文献   
48.
旅游空间合作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该文回顾了旅游业空间结构的研究进展,总结出我国旅游业空间结构研究集中在旅游资源分布描述及区划、旅游空间结构演替和区域关系研究、区域旅游开发与规划研究等领域。并从理论研究和个案研究两个方面介绍了我国旅游空间合作研究状况。  相似文献   
49.
谭丽燕 《热带地理》2002,22(1):71-75
分析南宁市旅游商品资源优势及旅游商品开发中存在的问题。根据旅游商品资源优势及旅游商品开发设计的原则 ,设计旅游商品系列和旅游商品销售网点空间布局。提出旅游商品开发生产实施措施  相似文献   
50.
Since their post-war inception, Sydney's metropolitan plans have tended to be overtaken by the so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they have had to confront. The depth and scope of Sydney's recent urban transformation threatens again to overtake metropolitan planning capacity creating, in the context of competitive globalisation, a potentially significant market disadvantage for the city, not to mention poor urban development outcomes. This paper reviews Sydney's post-war metropolitan planning strategies, examining the social and economic contexts and the policy paradigms in which they have been framed, in order to draw out the lessons to be learned from their successes and failures. We argue that future success in planning urban development will rely on richly informed and fine-grained understanding of the complex spatial outcomes of Sydney's ever-deeper global integration. Only such fine-grained understanding can empower metropolitan planning to be responsive to the evolving challenges of managing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mporary urban contex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