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419篇
  免费   1000篇
  国内免费   2141篇
测绘学   464篇
大气科学   647篇
地球物理   1019篇
地质学   4700篇
海洋学   1275篇
天文学   5189篇
综合类   496篇
自然地理   770篇
  2024年   31篇
  2023年   89篇
  2022年   274篇
  2021年   290篇
  2020年   292篇
  2019年   381篇
  2018年   277篇
  2017年   262篇
  2016年   313篇
  2015年   349篇
  2014年   593篇
  2013年   628篇
  2012年   665篇
  2011年   782篇
  2010年   804篇
  2009年   1101篇
  2008年   1038篇
  2007年   941篇
  2006年   848篇
  2005年   776篇
  2004年   653篇
  2003年   543篇
  2002年   454篇
  2001年   413篇
  2000年   367篇
  1999年   336篇
  1998年   247篇
  1997年   128篇
  1996年   93篇
  1995年   82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87篇
  1992年   38篇
  1991年   34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35篇
  1988年   31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24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23篇
  1983年   19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7篇
  1980年   12篇
  1979年   5篇
  1978年   5篇
  1977年   15篇
  1877年   1篇
  187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张允平  李景春 《中国地质》2010,37(4):916-930
从全球尺度对原大西洋与古亚洲洋构造域大地构造旋回及其演化特征进行对比研究,有助于了解巨型构造域内的区域构造演化的关联性。建立古大陆构造单元属性"动态行为"的理念,将复合造山区与毗邻大地构造单元进行关联分析,揭示出华北前陆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毗邻复合造山区的构造演化进程密切相关。华北及其以北地区晚古生代—早中生代构造格架的主体特点是:1)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发育石炭纪—二叠纪陆表海盆地、裂陷槽和上叠盆地,及三叠纪的山间盆地;2)华北前陆盆地与复合造山区构造演化进程同步,在古陆上形成石炭纪海相和海陆交互相沉积,二叠纪—中三叠世的陆相沉积,以发育红层和局部形成膏盐为特点;3)原华北古陆北缘"构造岩浆活化带"属晚古生代—早中生代蒙古—兴安复合造山区最南端的构造单元,具有构造前锋带属性。  相似文献   
99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电子商务的不断运用,全球经济日趋一体化,国际、国内的企业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企业也面临着巨大的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借助信息化手段利用全球市场资源实现快速发展,由于受到跨国公司核心技术、市场策略等多种因素的制约,以及我国"振兴规划"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和发展仍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期望得到政府协调解决,使企业信息化建设进展顺利。  相似文献   
993.
运用层序地层学的理论和方法,综合钻井、测井和三维地震资料,在柴西乌南-绿草滩地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识别出两个层序界面,将其划分为1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三级层序)LSC1和4个中期基准面旋回(四级层序)MSC1、MSC2、MSC3和MSC4。在等时地层格架约束下,详细分析了研究区储集层、盖层及储盖组合的发育规律与基准面旋回的内在联系,指出本区古近系下干柴沟组下段具有较大的油气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994.
针对德州长期过量开采深层水导致地下水位不断下降、地面沉降等环境地质问题,以深层地下水动态、地面沉降监测及其对应的粘性地层为主要研究对象,应用水文地球化学、地下水动力学和同位素技术方法,初步查明深层水主要形成于末次冰期盛期的大气降水补给;考虑地面沉降条件下,开采资源中20.6%的侧向径流补给和越流补给来自区域径流系统,反映深层地下水具有一定的更新能力;含水层弹性释水占17.5%,其中61.9%来自粘性土的压密释水,这是产生地面沉降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995.
定量评价盆地的烃源岩生烃潜力是油气勘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之一.采用多项有机质丰度、类型和成熟度指标定量或定性地分析了额济纳旗及邻区石炭系-二叠系烃源岩的生烃潜力,证实额济纳旗及邻区的石发系-二叠系发育了浅海陆棚相以泥页岩为主的烃源岩.研究表明,该区石炭系-二叠系的阿木山组、埋汗哈达组和哈尔苏海组3套烃源岩,厚度大,有机质丰度较高,有机质类型以Ⅲ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与构造活动、埋藏深度有关,多数有机质演化程度处于成熟阶段,显示区内石炭系-二叠系具有良好的油气资源前景.  相似文献   
996.
西藏墨竹工卡地区甲玛矽卡岩型铜多金属矿体的变化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甲玛矽卡岩型矿体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体主要区域化变量矿石品位半变异函数的分析,建立了相应的半变异函数的球状模型,从而求得矿体主要变化方向上的滞后距、块金值、变程等参数。根据这些参数,求得矽卡岩型矿体的铜钼矿体主元素Cu、Mo品位在各方向上的变化性质系数为0.45,表明铜钼矿体中主元素品位在走向、倾向和垂向上都具有明显的坐标性变化;而铅锌矿体中Pb在各方向上的变化性质系数为0.58,Zn变化性质系数为0.5,显示铅锌矿体中主元素品位在走向、倾向和垂向上均具有一定的随机性变化。Cu、Mo、Pb、Zn品位变化程度系数在走向、倾向方向均大于0.9,表明矿体内的矿石品位变化程度是极复杂的。Cu、Mo在垂向上的变化程度系数值均在0.6~0.8之间,变化程度中等;Pb、Zn垂向上的变化程度系数值介于0.3~0.6之间,变化程度较简单。据此认为,控制矿体变化的因素主要是由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成因所决定的,矿体形成时存在多阶段的矿化叠加,使有用矿物、成矿元素具有明显的分带性。  相似文献   
997.
赵兵  刘登忠  陶晓风  马润则  胡新伟  王辉 《地质通报》2010,29(10):1633-1639
在西藏措勤县曲洛乡门缸错地区发现了侏罗纪地层,详细描述了实测的侏罗系剖面,将该套地层暂时命名为曲洛组。讨论了该组的岩石组合特征和沉积环境,认为主要为一套海陆过渡三角洲—滨岸泻湖相沉积。根据曲洛组中的双壳化石、古植物及孢粉组合特征将这套地层的时代确定为早侏罗世。措勤地区下侏罗统的发现为区域地质构造演化研究和矿产资源勘查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998.
裂缝型储层预测技术优选——以塔北地区奥陶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北地区奥陶系碳酸盐岩裂缝型储层的地震反射特征总体表现为弱振幅,常用技术难以预测。通过预测技术优选发现相关分量P1属性能够较好地预测这类储层。应用该属性分别对塔北英买2井区奥陶系一间房组、轮古7井区奥陶系鹰山组以及轮古东地区奥陶系良里塔格组的弱振幅反射的裂缝型储层进行了预测,结果与实钻有较高的吻合率。  相似文献   
999.
通过研究峰峰煤田山西组岩性和沉积构造特征,将山西组划分为四个沉积旋回,根据沉积环境的演化,分析了其对成煤作用的影响,认为区内山西组为典型的河控浅水三角洲沉积,该沉积体系中的聚煤作用较强,尤其是分流间洼地持续发展的部位形成了较厚煤层,由于分流河道的迁移作用,煤层分叉现象,而且成煤后遭河道冲刷导致变薄或缺失。  相似文献   
1000.
http://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pii/S1674987110000113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Against the current background of global climate change,the study of variations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its controlling factors may aid in the evaluation of soil's role in the mitigation or enhancement of greenhouse gas.This paper studies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in the soil carbon pool and their controlling factors in the southern Song-nen Plain in Heilongjiang Province,using soil data collected over two distinct periods by the Multi-purpose Regional Geochemical Survey in 2005—2007, and another soil survey conducted in 1982—1990.The study area is a carbon source of 1479 t/km~2 and in the past 20 years,from the 1980s until 2005.the practical carbon emission from the soil was 0.12 Gt.Temperature,which has been found to be linearly correlated to soil organic carbon,is the dominant climatologic factor controlling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s.Our study shows that in the relevant area and time period the potential loss of soil organic carbon caused by rising temperatures was 0.10 Gt,the potential soil carbon emission resulting from land-use change was 0.09 Gt,and the combined potential loss of soil carbon(0.19 Gt) caused by warming and land-use change is comparable to that of fossil fuel combustion(0.21 Gt).Due to the time delay in soil carbon pool variation,there is still 0.07 Gt in the potential emission caused by warming and land-use change that will be gradually releas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