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4篇
  免费   16篇
  国内免费   13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11篇
地质学   49篇
天文学   1篇
综合类   1篇
自然地理   4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5篇
  2009年   7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92.
93.
基于Pléiades 1B立体全色影像,采用PCI Geomatic软件进行空三加密,利用RPC有理函数模型和不同像控点进行平差解算,对DOM平面精度和左右像片接边精度进行统计和分析,为后期利用Pléiades立体影像进行1∶10000 DOM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
在甘孜—理塘结合带内理塘县中木拉乡附近发现锰结核。通过地质填图和综合研究,该锰结核产于结合带内瓦能蛇绿混杂岩组中的黑色粉砂质板岩中。其沉积层序为玄武岩→硅质岩→含锰结核粉砂质板岩。锰结核主量元素具有高Mn、低Fe、Si、Ca的特点,其中Mn含量为42.19%,高出大洋锰结核平均值1.83倍,Mn/Fe值较高,达8.1。锰结核中除Cr高于大洋锰结核平均值2~7倍外,多数微量元素低于大洋锰结核平均值。稀土元素具有较明显的Ce正异常,稀土总量、轻重稀土分异程度、Eu异常特征与混杂岩中的砂岩、硅质岩近似,而与玄武岩差别较大。该锰结核产出于大陆边缘构造环境,火山活动微弱,代表甘孜—理塘洋扩张到最大程度时的沉积。其时甘孜—理塘洋规模仍是有限的。  相似文献   
95.
对我国区调填图工作历程与现状进行概述基础上,对造山带的主要特点,构造岩片的含义,构造岩片填图法的理论依据、基本工作程序及实施要点作了论述;对造山带中常见的"混杂岩"、强烈构造变形变质的层状变质岩、穹隆状变质地质体的主要特征、产出的地质构造条件及其成因机制等进行了较全面总结和分析;建议将"混杂岩"和"穹隆状变质地质体"分别划分为蛇绿混杂岩、火山混杂岩、滑积混杂岩、构造混杂岩和变质核杂岩、花岗岩底辟穹隆(岩浆核杂岩)、片麻岩穹隆、构造穹隆等类型。  相似文献   
96.
97.
重点分析和总结了由前寒武纪增生复合体和造山带混杂岩重建的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包括由英国威尔士安格尔西岛新元古代莫纳超群混杂岩重建的太平洋洋板块地层、由澳大利亚西北部皮尔巴拉早太古代克里夫维尔绿岩带重建的古印度洋洋板块地层。澳大利亚东皮尔巴拉地块大理石坝地区早太古代玄武岩-硅质岩-碎屑岩序列与日本二叠纪-三叠纪洋板块地层在岩石组成和地球化学特征方面具有高度的相似性,这一认识将为早太古代洋板块地层的沉积环境从高热流洋脊扩张区经过热点向低热流海沟陆源碎屑沉积区转变这一过程提供有力支持。从增生造山带洋板块地层保存的岩石记录看,不同年代洋板块地层的主要物质组成和岩石类型相似,因此在地球38亿年的演化进程中,洋壳扩张、海洋沉积、俯冲及增生的过程并没有显著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年轻造山带洋板块性质和洋板块地层组成与古老造山带相比,可能会发生一些变化。就古老造山带洋板块地层而言,前寒武纪的地幔温度略高,太古代局部熔融显著,熔融量大大超过洋壳扩张速率,因而没有形成席状岩墙群。  相似文献   
98.
As one of the mélanges in the southern side of the Yarlung-Zangbo suture zone, the Saiqu mélange in southern Tibet is important for understanding the evolution of the Neo-Tethys ocean. The age of the Saiqu mélange, however, has been debated due to the lack of reliable fossil evidence in matrix strata. Based on lithological similarities with platform strata in southern Tibet and limited fossils from exotic blocks, previous studies variously ascribed the Saiqu mélange to be Triassic in general, Late Triassic, or Late Cretaceous. Here we reported planktonic foraminiferal faunas from the matrix strata of the Saiqu mélange. The new fossils yield a Late Cretaceous age, which is so far the best age constraint for the mélange. Regional stratigraphic correlation indicates that the Cretaceous Oceanic Red Beds (CORBs) in Saiqu may be time equivalent to the CORBs of the Zongzhuo Formation in neighboring regions. Thus the Saiqu mélange should be correlated to the Upper Cretaceous Zongzhuo Formation rather than the Triassic Xiukang Group, as previously suggested.  相似文献   
99.
100.
弯槽段冰塞形成及其厚度分布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河流冰塞是寒冷地区河流的共性问题,弯槽段易于卡封是客观存在的现象,但对其形成机理的认识尚有待探索.借助于实验室的试验水槽,通过改变水流条件和冰流量条件,研究了弯槽段冰塞形成和厚度分布的规律.结果表明:当弯槽段先铺有模拟冰盖时,初始冰塞头部向下游推进的速度随水流的Fr增加而增加;当在弯槽尾部加上模拟的初封条件时,水流条件的变化可以产生冰塞发展的两种不同顺序,提出了实验室条件下的弯槽段冰塞体形成与否的临界Fr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