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271篇
  免费   1032篇
  国内免费   1424篇
测绘学   255篇
大气科学   713篇
地球物理   991篇
地质学   2947篇
海洋学   599篇
天文学   32篇
综合类   285篇
自然地理   905篇
  2024年   32篇
  2023年   100篇
  2022年   172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203篇
  2019年   233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203篇
  2016年   191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326篇
  2013年   283篇
  2012年   304篇
  2011年   279篇
  2010年   267篇
  2009年   350篇
  2008年   278篇
  2007年   265篇
  2006年   314篇
  2005年   243篇
  2004年   250篇
  2003年   212篇
  2002年   179篇
  2001年   188篇
  2000年   162篇
  1999年   138篇
  1998年   154篇
  1997年   123篇
  1996年   140篇
  1995年   114篇
  1994年   81篇
  1993年   71篇
  1992年   57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0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12篇
  1985年   19篇
  1984年   9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9篇
  1981年   16篇
  1980年   3篇
  1976年   1篇
  1971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7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大熊猫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及验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动物生境适宜度评价对于野生动物生境保护十分重要。基于物种活动点来建模的生态位模型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动物生境评价方法,但该方法不能直接表达生境适宜度与环境因子间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数量关系。本文以雅安地区为例,提出一种新的大熊猫(Ailuropoda melanoleuca)生境适宜度评价方法,选取海拔、坡度、坡向、地形指数、距水源距离、植被类型、主食竹及距公路距离8个环境因子,引入地理探测器,在分别基于MAXENT模型和层次分析法(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所构建生境适宜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4个地理探测器(风险探测器、因子探测器、生态探测器和交互作用探测器)探寻大熊猫生境与各环境因子间的关系以及环境因子对大熊猫生境的影响机理,并将其预测结果与单一MAXENT模型和AHP法进行对比。结果表明:(1)AHP、AHP-Geogdetector、MAXENT和MAXENT-Geogdetector模型总体评价精度分别为85.6%、86.5%、91.3%和94.2%,kappa系数分别为0.699、0.718、0.821和0.882,AUC值分别为0.902、0.928、0.949和0.966,模型所预测的适宜和较适宜区与实际分布区重叠比分别为63.66%、61.30%、76.70%和90.10%,说明AHP-Geogdetector和MAXENT-Geogdetector模型精度均比相应的单一模型有所提高,且MAXENT-Geogdetector模型精度最高;(2)基于地理探测器的大熊猫生境适宜度评价模型能以“生境适宜度和环境因子间具有生态学意义的数量关系”的形式直接体现环境因子对动物生境利用的生态学作用,具有较好的生态学可解释性。因此,用地理探测器进行大熊猫生境适宜度评价具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92.
讨论5个全球海洋潮汐模型NAO99b、FES2004、GOT4.7、TPXO7.2和EOT11a在中国区域的差异性和适用性,并基于这些全球海潮模型和高分辨率区域海潮模型,分析中国区域GPS站海潮负荷形变特征。采用GIPSY软件对中国区域GPS站长时间观测数据进行处理,分析高精度区域海洋潮汐模型对中国沿海GPS站高精度位置时间序列的影响。分析表明,加入区域海洋潮汐负荷形变后,对GPS时间序列垂向的影响最大可达5.01 mm,可能会引起GPS时间序列中包含15 d和173 d 的虚假周期信号。  相似文献   
993.
以微机控制电化学分析系统对铵盐镍基胎体镀层的电化学机理进行研究,试验了硫酸镍用量、氯化铵用量、镀液温度和镀液的pH值对镍沉积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持镀液适当高的pH值、略低的温度和加入氯化铵,可使镍沉积的极化增大,从而使镀层晶粒变小,结晶致密,且氯化铵的加入没有改变阴极过程的控制步骤。在N iSO4.6H2O 280 g/L,NH4Cl 19 g/L,H3BO335 g/L,十二烷基硫酸钠0.1 g/L;镀液温度45℃±1℃,pH值5.2,电流密度3.6 A/dm^2条件下电镀Φ41/27 mm室内钻头,钻进可钻性Ⅷ级的绢云母化含石英斜长石玢岩,钻进时效平均达到1.94 m/h,钻头的磨损约为0.092 mm/m,与普通镍-钴胎体钻头的使用寿命相差不大;但其钻进时效要比镍-钴胎体钻头高0.18 m/h,即约高10%,为野外生产试验提供了试制钻头的可靠资料和经验。  相似文献   
994.
概要地介绍了中亚地区的构造分区特点、优势矿产资源和主要成矿时期。在区域成矿分析的基础上,强调围绕大规模成矿作用进行地质过程解析的重要性,更好地为资源潜力评价和勘查开发选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5.
西藏谷露热泉型铯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谷露热泉型铯矿床位于西藏那曲县谷露地区,达中型规模。在前期野外地质特征与年代学研究的基础上,对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矿作用进行了系统的研究。矿石的构造类型有粗大孔隙状构造,角砾状构造,碎裂叶片状构造,细小孔隙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与鲕状构造。结构类型有粒状结构、胶状结构、生物结构、溶蚀结构、长方体状结构、被膜状结构、球状结构、管状结构等。生物结构在硅华形成的各阶段均普遍存在。硅华的主要矿物为蛋白石,但不同的形成阶段蛋白石的种类不同,第2、第3阶段均为CT蛋白石与石英,而在第4与第5阶段仅出现A-蛋白石, 没有CT蛋白石。蛋白石矿物中的SiO2最高达97.48%,∑(CaO+Na2O + MgO)最高达到3.2%,Cs2O最高可达3.57%。随着由早到晚的变化,SiO2呈现出明显的降低趋势,铯含量则呈升高的趋势。其中第2~4阶段的铯平均含量已经低于铯的工业标准(500×10-6) 。谷露硅华不同阶段的样品在Fe-Mn-Al图解中的位置不同,39件样品中有30件位于生物沉积物区,有9件位于热水沉积物区,硅华的稀土元素含量均比北美页岩的低,Cr、Zr的含量与Th、U的含量均相对一般的热水沉积物低。由早期到晚期,δ30Si呈由高到低、δ18OSMOW由低到高的变化趋势。谷露硅华δ13CPDB与87Sr/86Sr均体现出生物作用的特点,是在深源(至少是下地壳)地质作用下以生物作用为主、热水作用为辅形成的。  相似文献   
996.
王海芝 《城市地质》2009,4(4):31-33
本文针对北京景区泥石流破坏的特点,确定其资源价值,生态环境、生命财产的损失为评价主体。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评价体系中评价因子的权重,建立了以加权求和法为计算基础的评价模型,并利用该模型对2002年发生于云蒙山景区的泥石流进行了灾情评估。  相似文献   
997.
西藏羊湖二厂电站厂房区泥石流危险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泥石流的活动特征及其危险性评价对电站的施工及运行有重要意义.根据羊湖电站厂房区勘查所获取的资料,对厂房区后山5条泥石流沟的成因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将层次分析法(AHP)应用到泥石流危险性评价研究中.对该厂房区5条泥石流沟的危险度评价表明,5号沟泥石流危险度最高,4号沟次之,1号沟、2号和3号沟危险度相对较低.泥石流危险度与流域面积的大小呈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998.
The use of electrochemical effects in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engineering–geological applications is discussed with reference to the Zhirnovsky oil and gas field where mobile forms of metals are 1.5–2 times above the background. Electrochemical stiffening applied to Maastrichtian shales, which are sliding planes of landslides in the Lower Volga area, increased their stiffness by a factor of 2 or more.  相似文献   
999.
焉耆盆地绿洲区近50年地下水文时空变异及水盐演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地统计学理论和焉耆盆地绿洲区浅层地下水矿化度不同时期(1960年和2005年)的实测数据为基础,对取得的实测数据进行了半方差函数分析,结果表明:焉耆盆地绿洲区地下水矿化度和埋深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异性.在空间尺度上,地下水矿化度在开都河中下游地区及其两岸灌区有增大的趋势;在时间尺度上,地下水随时间推移向盐化加重方向发展.近50年水盐动态表明焉耆盆地一直处于积盐过程,而绿洲区则处于脱盐过程,盐分都积累在博斯腾湖区,在1982年后转移至孔雀河流域.焉耆盆地地下水盐化态势表明,近年来地下水各项离子质量浓度都在积聚.绿洲区水土资源开发不仅改变了水盐分布,而且也深刻影响了地下水水体.  相似文献   
1000.
On the basis of the geological and geochemical studies, including chemical analysis of bulk rocks, rare-earth and trace element studies, fluid inclusion, and S and O isotopic analyses, the authors described the geo-logical background of the deposit in detail and presented significant proofs for the conditions of formation of the Shaxi porphyry copper-gold deposit. Compared with other large and supper-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Cu-Au mineralized areas,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and conditions were analyzed; and the possibil-ity of forming 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s in the Shaxi area was discussed. The present study indicated that the ore-forming fluid and material were mainly of magmatic origin, while meteoric water played a certain role in the ore-forming processes. Interactions between subducting and overriding plates provided a major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igneous rocks and the deposition of metal elements in East China since Jurassic. Based on the geo-chemical data of the Shaxi intrusive, it is found that the copper (gold)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genesis of adakite-like intrusive in the Shaxi area. This adakite-like intrusive was formed in the subduction environment as a result of the subduction of the West Pacific plate toward the East China continent, where there is a great potential-ity to form a large porphyry copper deposi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