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5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4篇
测绘学   12篇
大气科学   10篇
地球物理   7篇
地质学   24篇
综合类   6篇
自然地理   30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4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40 毫秒
41.
Features of Sand-dust Deposits in Harbin City, China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Introduction The sand-dust storm weather, induced by special at- mospheric circulation in specifically geologic and geo- graphic environment, is disastrous one with little prob- ability and excessive harm. In China, the sand-dust storm frequency of every 10 years had increased from 4 times in the 1950s to 23 times in the 1990s (Zhuang et al., 2001). The sand-dust weather occurring in a large area of the northern China in the spring of 2002 had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 People are gradually…  相似文献   
42.
本文基于哈尔滨市呼兰区1998—2018年Landsat TM影像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ENVI、ArcMap等软件,采用监督分类、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典型相关分析法等方法,科学系统地分析了1998—2010、2010—2018、1998—2018年3个不同时段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特征,并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哈尔滨市呼兰区20年间呈居民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耕地变化不大、林草不断减少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格局,且前8年的变化速度和幅度大于后12年。该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影响因素包括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及人口因素。  相似文献   
43.
2016年6月1日实施的修订国家标准GB 18306-2015《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哈尔滨市城区由Ⅵ度上升为Ⅶ度。郯庐断裂带北部的依兰—伊通断裂上的通河县、方正县地震烈度由Ⅵ度上升为Ⅶ度和Ⅷ度的高烈度区。哈尔滨市的城乡工程性震害防御能力已经明显不能满足要求。本文在分类抽样调查该区域城乡在用的20世纪与本世纪的建设工程的状况,讨论区域建设工程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4.
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气象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2000-2009年中国环境保护部公布的空气质量日报中空气污染指数大于200的日期作为重污染日,从气象因素方面分析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哈尔滨冬季重污染日20时地面风速为1级或静风;8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逆温现象,最大逆温强度出现在地面与925 hPa之间,为0.73 ℃/100 m;95 %的重污染日在850 hPa层以下有下沉运动。重污染的典型地面形势包括高压边缘型、高压中心型和低压边缘型三类。高压边缘型和高压中心型表现为大气对污染物的水平、垂直输送均为不利,而低压边缘型表现为有利于污染物的垂直输送。天气形势特征的归类,可为开展空气污染预报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5.
哈尔滨市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物元评价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王兰霞  李巍  王蕾 《地理研究》2009,28(4):1001-1010
针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系统的特点,建立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复合物元模型,以哈尔滨市为例,对各县级单元进行了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的空间差异评价。结果表明:①物元分析理论对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评价具有明显的适用性,评价结果显示出哈尔滨市域内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状况的空间差异明显;②基于复合物元模型进行评价,通过单指标信息可以找出影响区域土地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关键问题,如大多数县级区域存在土地集约利用水平较低、面临土壤污染、土壤侵蚀及湿地生态功能脆弱等土地生态环境风险,符合研究区的实际情况;③只有合理制定区域差异化的土地生态环境管制措施,积极引导对土地退化等问题的防治,才能实现区域土地可持续利用、生态环境质量改善和区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6.
王宏  刘硕  万鲁河  孙夕涵 《冰川冻土》2015,37(5):1275-1282
受春季冰雪消融的影响,我国北方地区的河流会形成桃花汛期,期间河流的水位、水深和流场较其它季节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对流域水环境管理和水资源保护的利用产生影响.为科学地对松花江哈尔滨段在冰雪消融期水动力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利用ArcGIS 10.0对DEM影像进行矢量化,在Delft3D-RGFGRID中创建正交曲线网格,基于EFDC模型建立松花江哈尔滨市段二维河流数值水动力模型.模拟了2014年1月-10月间的整个河段不同时空条件下的水动力变化情况,根据哈尔滨市水文站2013年、2014年实测数据对模型的参数和模拟结果进行率定和验证,模拟水位与实测水位最大相差0.33 m,相对误差<10%,吻合度高.模拟结果表明:整个江段平均水位在桃花汛期可达116.38 m,丰水期进一步上升至116.54 m,枯水期为115.64 m,平水期为116.23 m.朱顺屯和阿什河口断面水深在丰水期都明显大于桃花汛期,呼兰河口和大顶子山断面两汛期的水深几乎持平,大顶子山断面水深在各时期都较浅,附近易发生冰塞.朱顺屯、阿什河口、呼兰河口大顶子山桃花汛期流速分别为0.55、0.61、0.43、0.57 m·s-1;丰水期流速分别为0.59、0.66、0.47、0.63 m·s-1,各断面桃花汛期的流速与丰水期流速相当,略小于丰水期,流向平稳无涡旋.该模型可以较好的模拟河道水力要素随时间及空间演变规律,以便在不同典型水文年进行水力模拟和预测,可为松花江冬春季通航管理、水资源配置、水质模拟、水质目标管理、水环境容量计算和污染物总量减排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47.
基于Landsat TM的2001~2015年哈尔滨市地表温度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潘涛  杜国明  张弛  董金玮  李全峰  石福习 《地理科学》2016,36(11):1759-1766
以哈尔滨市为例,基于2001年、2004年、2008年和2015年夏季Landsat TM 5 /OLI 8遥感影像为基础数据源,采用“单窗算法”遥感技术手段定量反演瞬时地表温度格局,并深入分析温度特征,分区差异和重心变化。研究表明:2001~2015年研究区温度增加1.44℃,平均温年增0.10℃,3时段(2001~2004年、2005~2008年、2009~2015年)年均温分别增加0.08℃、0.09℃、0.12℃,具有加速上升趋势;最高温增加2.74℃,始终位于香坊区,最低温基本恒定,始终位于道里区;2001~2015年极高、高、极低温度分区面积增加4.92 km2、104.07 km2、87.71 km2,年均增量均具有持续增加趋势,中、低分区面积减少110.61 km2、84.94 km2,具有波动降低趋势,极高、高、中、低分区格局总体按照城区-城乡结合地区-乡村的水平梯度扩展;地表温度重心向东偏南70.58°方向移动536.90 m,其中6个市辖区迁移方向和距离差异明显,表明地表能量移动方向和温度重新分布的活跃程度不同。总体来看,研究区地表温度上升明显,分区时空变化剧烈,能量的轨迹移动过程具有折返特征。  相似文献   
48.
利用哈尔滨市区2000年TM遥感影像和2005年TM遥感影像及其他辅助资料,对处理后的影像进行矢量化和人工解译,获得详细土地类别的布局信息,并使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分析和数据统计功能,分析研究区域土地类别的数量变化,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和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49.
Associated with the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China, the level of urbanization is becoming a serious concern. Harbin, the capital city of Heilongjiang Province, China and one of the political, economic, cultural, and transportation centers of the northeastern region of China, has experienced rapid urbanization recently. To examine the spatial patterns of long-term urbanization and explore its driving forces, we employed the impervious surface fraction derived from remote sensing image as a primary indicator. Specifically, urban impervious surface information for the central city of Harbin in 1984, 1993, 2002, and 2010 was extracted from Landsat Thematic Mapper image using a Linear Spectral Mixture Analysis (LMSA). Then,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driving factors of percent impervious surface area (ISA) changes were analyzed throughout this 26-year period (1984 to 2010). Analysis of results suggests that: (1) ISAs in the central city of Harbin constantly increased, particularly from 1993 to 2010, a rapid urbanization period; (2) the gravity center of impervious surface area in the central city was located in Nangang District in 1984, moving southeast from 1984 to 1993, northwest from 1993 to 2002, and continuing toward the southeast from 2002 to 2010; and (3) the urban growth of the central city can be characterized as edge-type growth.  相似文献   
5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