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13篇
  国内免费   29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7篇
地球物理   1篇
地质学   42篇
综合类   2篇
自然地理   14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韩广  尤莉  程玉琴 《中国沙漠》2016,36(4):1087-1096
对13个气象台站2014年5月上旬逐时风况的分析发现:(1)受高空槽和地面低压的影响,科尔沁沙地冷锋过境时瞬时风速8h内快速增加到10m·5s-1以上,风向转为西北风;(2)上风向锡林郭勒草原的冷锋推进速度约为12.5m·5s-1,科尔沁沙地主体部分则降到9.21m·5s-1,总体推进速度因地而异;(3)风速的功率谱以大兴安岭东麓的林西县幅值最大,科尔沁左翼后旗最小;(4)沙地和草原两地区分别存在区域性10h、25h和2h、4h周期性,而冷锋过境引起的强风周期性不明显;(5)常年稳定而频繁的冷锋过境,不仅造成了沙丘的形态变化和不同程度的位移,而且还塑造和维持着该区沙丘群的多种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22.
高亮  高永  王静  罗凤敏  吕新丰 《中国沙漠》2016,36(5):1357-1364
研究了科尔沁沙地南缘土地覆盖由流动沙地向人工林地、农田及固定沙地等转变后,0~60 cm土层有机碳储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农田土壤有机碳含量增加最明显,为流动沙地的3.97倍且相同层间差异均显著;樟子松(Pinus sylvestris var. mongolica)林地、新疆杨(Populus alba var. pyramidalis)林地、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较流动沙地分别增加79.78%、138.20%、73.07%,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围封草地和中度放牧草地分别增加116.85%和133.71%,差异主要在0~40 cm土层;固定沙地比流动沙地增加49.44%,差异主要在0~20 cm土层。土地覆盖类型转变后,由于受到土壤容重的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在0~20 cm土层变化较明显。8种土地覆盖类型可分为4组:CL1(农田)、CL2(新疆杨林地、围封草地、中度放牧草地)、CL3(樟子松林地、小叶锦鸡儿群落、固定沙地)和CL4(流动沙地)。另外,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密度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也随着土地覆盖类型的变化而不同。  相似文献   
23.
We analyz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water content (SWC) dynamics in mobile dunes to a depth of 100 cm and precipitation patterns from June to July 2010 in the Horqin Sand Land. The precipitation was dominated by small events of 0.1–3.0 mm, which accounted for 52% of the total events. Precipitation >20 mm had the highest intensity, accounting for 50% of the total precipitation. SWC differed significantly among the soil layers: mean SWC was greatest from 80 to 100 cm and lowest from 40 to 60 cm. SWC from 0 to 100 cm was significantly affected by relative humidity, water barometric pressure and minimum temperature, and the SWC of 0–40 cm was obviously influenced by precipitation amount and wind velocity. Precipitation <5 mm did not replenish SWC, precipitation between 5 and 20 mm provided some replenishment to SWC from 0 to 40 cm, and precipitation >20 mm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WC from 0 to 100 cm. In addition, precipitation intensity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infiltration rate, with higher intensity leading to deeper and faster infiltration. At longer intervals between precipitation events, SWC in each soil layer decreased continuously over time; however, SWC from 0 to 80 cm changed little within the first 3 days, and SWC from 0 to 100 cm started to decrease greatly after 5 days.  相似文献   
24.
中晚全新世科尔沁沙地沉积物化学特征及其气候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沉积学报》2012,30(3):536-546
科尔沁沙地位于我国沙漠-黄土边界带和北方农牧交错带,深受东亚季风的影响,对全球气候变化反应非常敏感,是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的理想区域。TL剖面磁化率、粒度和地球化学元素氧化物及其比值变化分析表明:中晚全新世研究区气候极不稳定,可以大致划分为:① 6.0~4.2 ka BP,气候暖湿,夏季风逐渐增强,并占据主导,冬季风较弱,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但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其中:6.0~5.6 ka BP,5.5~5.4 ka BP,4.9~4.7 ka BP,4.5~4.2 ka BP气候暖湿;5.6~5.5 ka BP,5.4~4.9 ka BP,4.7~4.5 ka BP气候相对冷干。② 4.2~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有所减弱,其间也存在次一级波动,4.2~3.63 ka BP,3.57~3.4 ka BP气候相对干冷;3.63~3.57 ka BP,3.4~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③ 1.3~0.65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后期有向暖湿发展的趋势。这些气候变化与区域和全球变化具有良好的对应关系,反映该区气候变化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高度一致性。  相似文献   
25.
近6 ka以来科尔沁沙地东部气候变化记录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刘冰  靳鹤龄  孙忠 《中国沙漠》2011,31(6):1398-1405
 根据科尔沁沙地东部TL剖面磁化率、有机质、化学元素等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特征和14C测年结果,分析和讨论了科尔沁沙地6 ka BP以来的气候变化过程。实验数据显示,高频磁化率、低频磁化率、有机质、Al2O3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峰值段对应古土壤层,谷值段对应风成砂层。依据气候代用指标的变化将6 ka BP以来科尔沁沙地气候变化分为3个阶段:Ⅰ.6.0~4.2 ka BP,气候暖湿,夏季风逐渐增强,并占主导,冬季风较弱,与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但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波动,其中:6.0~5.6 ka BP,5.6~5.4 ka BP,4.9~4.2 ka BP气候暖湿;5.6~5.5 ka BP,5.4~4.9 ka BP气候相对冷干。Ⅱ.4.2~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与上一阶段相比夏季风有所减弱,但仍强于冬季风,其间也存在次一级波动,3.7~3.6 ka BP,3.4~1.3 ka BP,气候相对暖湿,4.2~3.7 ka BP,3.6~3.4 ka BP气候相对干冷。Ⅲ.1.3~0.65 ka BP以来,气候波动频繁,后期有向暖湿发展的趋势。总体而言,区域气候变化与全球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26.
通过对1981~2010年30年的贵州黔南地区气象资料与植保病虫害资料的对比研究,得出了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一系列气象条件指标,研究结果表明,作物病虫害的发生与气象条件有密切的关系,主要与气温、相对湿度、日照和降水量有关,而不同种类的病虫害发生的气象条件指标不尽相同。在指标结论的基础上,利用VB.NET设计并开发了黔南州主要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专家系统,将气象资料实时入库监测分析,达到某种病虫害发生条件即预警,从而实现了农作物病虫害监测预警专家系统的构建。  相似文献   
27.
马龙  刘廷玺  冀鸿兰  高瑞忠 《水文》2013,33(1):63-67
利用由科尔沁沙地榆树区域综合年表而重建的181a降水序列,采用均生函数-最优子集回归(MGF-OSR)预测模型对科尔沁沙地降水进行了5a情景的预测,克服了以往序列短的不足.模型建模期相对误差绝对值在3%、5%、10%以内的年数分别占建模年数的36.46%、64.64%、93.37%,建模期模拟精度较高.2007~2010年实测检验期,模拟与实测值保持了方向一致性,各年份相对误差绝对值分别为11.40%、6.73%、22.06%、5.49%,大部分年份预测较理想.经预测,2011~2015年期间,2011年、2012年、2014年和2015年为降水正常年份,2013年为降水偏干年份.与实际情况对比,2011年与预测一致,2012年稍有差别.总体上,2011~2015年降水变化较为平缓.  相似文献   
28.
基于Laio土壤水分动态随机模型(Laio模型),利用2006-2010年5~9月土壤水分连续监测数据及日降水资料,分析科尔沁沙地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动态及其与降水格局的关系,研究点尺度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并对Laio模型涉及的13个参数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① 研究区年降水的季节分配极不均匀,主要集中在4~10月的生长季,占全年降水量的93%;0~5 mm降水事件占全年降水事件的73%,但其降水量只占全年降水量的25%;降水间隔期以0~10 d为主,占全年无降水期的38%,其频数最高,占全年间隔期频数的87%。② 固定沙丘和沙质草地根系层厚度分别为0~100 cm和0~70 cm,沙质草地根系层土壤水分显著高于固定沙丘;两类沙地7月份的土壤水分都显著高于生长季其他月份。③ 两类沙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均服从正态分布;通过Laio模型得到了两类沙地生长季根系层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p(s),其峰值及峰值出现的位置和峰的阔度均与观测结果很接近,说明Laio模型能对科尔沁沙地土壤水分概率密度函数进行较好的模拟。④ Laio模型涉及的13个参数中,对p(s)最为敏感的参数是降水频率λ、平均降水量α、最大蒸散量Emax、水分胁迫点s*和凋萎系数sw,主要影响p(s)曲线的峰值。  相似文献   
29.
科尔沁沙质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及季节动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中国农牧交错带科尔沁沙质草甸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分布及其季节动态的研究分析表明:(1)微生物总数、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均表现出与降雨量同步的季节动态,即6月份较5月份有所减少,7月份增至最多,7月份以后微生物数量逐渐下降,真菌则表现出从5月份到8月份一直增加,9月份开始回落;(2)土壤微生物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差异.细菌和放线菌的垂直分布表现出随土壤深度增加逐渐减少的趋势,真菌数量表层最高,20 cm以下变化不够规律;(3)土壤微生物的层化比率均大于2(5月份放线菌除外);(4)不同土壤生态因子对微生物的影响不同,相同因子对不同微生物类群的影响也不相同.细菌受水分影响较大,真菌与地温的变化趋势相近,放线菌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有关.土壤养分(有机碳和全氮)与微生物数量呈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30.
科尔沁沙地杨树苗木生长过程中蒸腾耗水规律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应用热平衡茎流测量技术,Li-6400光合作用测量系统和自动气象站,对科尔沁沙地杨树苗木生长过程中的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杨树液流日变化曲线根据天气条件的不同呈现为多峰或宽峰状态,液流启动时间为04:30,并在21:00达到最低值。液流通量密度变化趋势与环境因子变化趋势相吻合,液流的变化是受各环境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光合有效辐射(Q)和空气水蒸汽压亏缺(D)是杨树苗木蒸腾耗水的主要驱动因子,它们对于液流变化的影响快速而直接。杨树属于高耗水低水分利用型植物,适合在水分条件较好的立地条件下进行栽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