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32篇
  免费   84篇
  国内免费   193篇
测绘学   1篇
大气科学   13篇
地球物理   110篇
地质学   595篇
海洋学   46篇
天文学   5篇
综合类   11篇
自然地理   28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5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21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7篇
  2013年   31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9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70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2篇
  2004年   37篇
  2003年   28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2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1.
长江流域河水和悬浮物的锂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深入理解流域侵蚀过程中的锂同位素分馏对于运用锂同位素来示踪化学循环和气候变化是十分必要的。研究集中在长江干流和主要支流的水体和悬浮物的锂及锂同位素组成。长江流域水体的锂及锂同位素组成(δ7Li)分别为150~4 570 nmol/L和+7.6‰~+28.1‰,两者沿上游至下游的变化趋势相反。悬浮物锂同位素组成(δ7Li)变化比较稳定,分别为41~92 μg/g和-4.7‰~+0.7‰,而且总是低于相应水体的锂同位素组成。悬浮物和流体之间的锂同位素分馏系数在0.977和0.992之间,与悬浮物的量及组成存在明显相关性,反映了粘土矿物的吸附和化学风化的程度。锂含量与锂同位素组成之间良好的负相关性表明流域水体的锂来自2个端元混合:其一可能是蒸发盐岩,并伴有深部热泉水;其二可能是硅酸岩。  相似文献   
12.
生物气CO_2还原途径中碳同位素分馏作用研究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质历史中,CO2/H2还原产甲烷作用对生物气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中国柴达木盆地第四系生物气主要为CO2/H2还原型生物气。笔者以CO2/H2还原生气理论为指导,进行不同初始碳同位素值和不同赋存状态碳源的生物模拟实验,研究CO2/H2还原产气过程中发生的碳同位素分馏作用。实验结果表明,产物中δ13CH4值与底物的δ13C值呈很好的正相关关系;在反应母质过量的情况下,碳源的赋存状态可以影响产物甲烷的碳同位素组成。以游离形式CO2还原产生的甲烷δ13C值,相对于以HCO3-、CO23-离子形式产生的甲烷δ13C值轻。通过柴达木盆地东部第四系生物气田实例分析,探讨了该区生物气的主要底物CO2的来源及赋存状态,对评价盆地生物气资源和有利勘探区预测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天然气溶解过程中组分分馏模型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气不同组分在水中溶解度的差异,导致溶解相与残留游离相天然气组分组成不同,即发生组分的溶解分馏效应。溶解分馏效应在天然气水溶运移、溶解散失等过程中均有发生。揭示天然气组分的溶解分馏规律、建立定量分馏模型,有助于天然气气源对比和成藏过程示踪。以Henry定律为依据,对不同组分溶解特征分析,提出了溶解度分数的概念,并建立了溶解分馏模型。根据该模型和各组分的溶解度分数和天然气溶解量,可计算各组分的溶解分馏量,恢复天然气初始组成特征。计算表明,威远震旦系气藏初期的天然气组成为:CH4为72.70%,C2H6为0.09%,CO2为22.41%,N2为4.07%,干燥系数(C1/C1-5)为99.876%。溶解作用使天然气中CO2含量显著降低,烃类气体含量增加,而天然气干燥系数降低。结果有助于天然气成因判识和气源对比等。  相似文献   
14.
An analytical artefact is reported here related to differences in instrumental mass fractionation between NIST SRM glasses and natural geological glasses during SIMS boron isotope determinations. The data presented demonstrated an average 3.4‰ difference between the NIST glasses and natural basaltic to rhyolitic glasses mainly in terms of their sputtering-induced fractionation of boron isotopes. As no matrix effect was found among basaltic to rhyolitic glasses, instrumental mass fractionation of most natural glass samples can be corrected by using appropriate glass reference materials. In order to confirm the existence of the compositionally induced variations in boron SIMS instrumental mass bias, the observed offset in SIMS instrumental mass bias has been independently reproduced in two laboratories and the phenomenon has been found to be stable over a period of more than one year. This study highlights the need for a close match between the chemical composition of the reference material and the samples being investigated.  相似文献   
15.
Boron isotope variations in nature: a synthesis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The large relative mass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stable isotopes of boron, 10B and 11B, and the high geochemical reactivity of boron lead to significant isotope fractionation by natural processes. Published 11B values (relative to the NBS SRM-951 standard) span a wide range of 90. The lowest 11B values around — 30 are reported for non-marine evaporite minerals and certain tourmalines. The most 11B-enriched reservoir known to date are brines from Australian salt lakes and the Dead Sea of Israel with 11B values up to +59. Dissolved boron in present-day seawater has a constant world-wide 11B value of + 39.5. In this paper, available 11B data of a variety of natural fluid and solid samples from different geological environments are compiled and some of the most relevant aspects, including possible tracer applications of boron-isotope geochemistry, are summarized.
Résumé La grande différence relative de masse entre les isotopes stables du bore, 10B et 11B, et la grande réactivité geochimique du bore ont pour conséquence un fractionnement isotopique naturel important. Les valeurs de 11B publiées (par rapport au standard NBS SRM-951) varient de 90. Les valeurs de 11B les plus basses (–30) correspondent aux evaporites non-marines et à certaines tourmalines. Le réservoir le plus enrichi en 11B est représenté par les saumures des lacs salés d' Australie et par la Mer Morte en Israël, qui ont des valuers de 11B allent jusqu'à + 59. L'eau de mer a une valeur de 11B mondialement constante de + 39.5. Des valeurs de 11B des solutions naturelles ainsi que des roches et minéraux de différentes origines, publiées jusqu'à présent, sont présentées ici. En outre quelques aspects importants concernant la géochimie des isotopes du bore y compris quelques applications sont exposés.
  相似文献   
16.
非传统稳定同位素(Fe-Cu-Zn-Mo)理论与数据相结合提高了科研工作者对地质体系氧化还原过程的理解。本文对这一相对较新的领域进行了综述,包括与氧化还原过程相关的同位素分馏理论和实验约束、时空尺度下的氧逸度以及同位素示踪氧化还原过程。稳定同位素理论预测,Fe-Cu-Zn-Mo同位素应该对氧化还原状态的变化能够做出响应。结果表明,Fe同位素作为岩浆过程、表生过程、俯冲带流体性质"氧逸度计"应用前景广阔;Cu同位素在岩浆、热液、陆地系统可以很好地示踪氧化还原过程;Zn同位素由于络合过程分馏已经被用在许多不同环境中作为含硫/碳流体迁移的敏感示踪剂;Mo同位素作为古氧逸度计可有效重建古海洋-大气氧化还原状态。  相似文献   
17.
刘发刚  刘星  彭程  曾庆荣 《云南地质》2005,24(4):414-420
将金平县龙脖河口一带原划二叠纪的玄武岩组,三叠纪的个旧组、火把冲组,更正为元古代,并命名为龙脖河岩群。为研究该区的地层展布、大地构造环境、古地理、构造活动等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8.
冲绳海槽玄武岩中中酸性残余熔体研究及其岩石学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与洋壳有关的酸性岩由于对了解幔源岩浆的演化以及判别古老蛇绿岩套及其构造位置的重要意义而倍受岩石学家和构造地质学家的关注。本对发现于冲绳海槽玄武岩基质中的中酸性到酸性残余熔体进行了详细研究,它们提供了幔源玄武岩浆结晶分异形成酸性岩浆的直接证据。在细小的基质矿物间分布有一种玻璃质的残余熔体,其成分随距冷凝边距离(L)的增加而越来越酸性。在SiO2对Na2O K2O图解上,残余熔体的投影点从玄武岩到英安岩均有分布,反映了一个连续的演化系列。在AFM图解上,残余熔体表现出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类似的拉斑玄武岩系列的演化趋势。我们的研究表明:残余熔体的演化受结晶分异作用控制。在早期结晶阶段,辉石的结晶起主导作用,结果造成残余熔体中SiO2、Al2O3,Na2O的迅速增加,FeO、MgO、CaO迅速降低。在晚期结晶阶段,斜长石成为主导结晶相,导致残余熔体中Al2O3,Na2O的迅速消减。Al2O3、Na2O从增加到降低的转变出现在SiO2=62%左右。在L=27.5mm处,85~90%的基质岩浆已发生了结晶作用,导致残余熔体中SiO2含量达到69~70%,而且此处还新出现了一种富FeTi的氧化物。该玄武岩中残余熔体和基质矿物的成分及演化特征分别与Thingmuli火山岩系列中酸性端元的组成相似,在也佐证了Thingmuli火山岩系列是幔源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  相似文献   
19.
渤海—鲁西地区的白垩早第三纪火山岩在渤海东部主要沿郯庐断裂带呈北北东向分布,在渤海西部和鲁西地区主要沿北西向断裂带分布。白垩纪火山岩以安山岩类为主,早第三纪以玄武岩类为主,玄武岩浆源于富集型地幔,即富集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但明显亏损Yb、Ni和Cr等元素。火山岩的Sr和Nd同位素初始比值结果表明白垩纪的火山岩来源于Ⅱ型富集地幔,而早第三纪火山岩来源于接近原始地幔的略富集型地幔。这可能由于早第三纪岩石圈大规模伸展减薄,致使上地幔深部的亏损型物质上涌参与岩浆活动,与富集型地幔混染的结果。  相似文献   
20.
Preliminary results are given from an excimer 157 nm laser ablation multiple-collector 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er (LA-MC-ICP-MS), used for the isotopic measurements of solid materials. Elements of geological interest with different volatilities such as Pb and U (e.g. zircon geochronology) and Cu and Zn (as examples of geochemical/biochemical tracers) were analysed. The range of ablation rates of 20-150 nm s-1 enabled us to ablate the sample down to a depth of 45 μm for a 50 μm diameter pit. The Cu and Zn isotopic measurements gave values that were very stable with, on average, a 0.01 % standard error, comparable with that achieved in liquid mode measur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