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5篇
  免费   82篇
  国内免费   197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51篇
地质学   654篇
海洋学   52篇
天文学   7篇
综合类   19篇
自然地理   87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24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35篇
  2016年   29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38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28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28篇
  2009年   41篇
  2008年   40篇
  2007年   33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9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5篇
  1992年   14篇
  1991年   16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5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2年   3篇
  197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7 毫秒
101.
曾广圣  欧乐明 《岩矿测试》2019,38(2):160-168
秘鲁铜硫矿石的主要回收对象是铜和硫矿物,由于铜矿物嵌布复杂、粒度过细以及与各种脉石矿物或金属矿物交生关系紧密,利用传统工艺矿物学研究方法如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检测等较难准确定量其工艺矿物学参数。本文采用化学分析、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偏光显微镜及矿物参数自动分析系统(MLA)等技术手段,研究秘鲁铜硫矿石的化学成分、矿物组成和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粒度分布及单体解离特性等,并对影响选矿指标的主要矿物学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矿石中主要元素为Cu(0.65%)和S(9.53%)。矿石中黄铁矿(16.57%)含量较高,形态较为规则,与其他矿物之间的交生关系相对简单,粒度普遍偏粗,其中粒径大于0.30mm的黄铁矿占95.06%。铜矿物主要以不规则粒状、皮壳状、网脉状、纤维状、尘粒状、斑点状分布于脉石中或与黄铁矿、闪锌矿、磁铁矿等金属矿物交生紧密,粒度极不均匀,使得铜矿物解离难度加大,且矿石中云母(12.51%)、绿泥石(3.74%)、滑石(3.34%)、高岭石、蒙脱石(3.59%)等黏土质矿物含量较高,在磨矿过程中易发生泥化从而恶化分选环境。根据该类型矿石的工艺矿物学特性,本文建议采用"粗磨-部分优先浮铜-铜硫混浮-混合精矿再磨再选分离"的工艺流程,可得到质量高的铜、硫精矿。  相似文献   
102.
西南印度洋63.5°E热液区是在超慢速扩张洋脊发现的首个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对取自该区的热液硫化物样品进行了系统的矿物学和地球化学分析,矿物学分析结果表明:该热液区硫化物为富Fe型高温硫化物,且经历了较深程度的氧化蚀变,大量中间态的Fe氧化物充填在硫化物矿物间的孔隙及内部解理中;这些硫化物相以白铁矿为主,其次是等轴古巴矿和少量铜蓝,缺乏黄铁矿、闪锌矿。据推断,该区的热液成矿作用分为4个阶段:低温白铁矿阶段→高温等轴古巴矿阶段→自形白铁矿阶段→后期海底风化阶段(少量铜蓝以及大量的Fe的羟氧化物)。与之相对应,地球化学分析结果表明这些硫化物的Fe含量较高(31.57%~44.59%),Cu含量次之(0.16%~7.24%),而Zn含量普遍较低(0.01%~0.11%);微量元素较为富集Co(328×10-6~2 400×10-6)和Mn(48.5×10-6~1 730×10-6)。该区硫化物中较高含量的Fe、Co与超镁铁质岩热液系统相似,明显高于镁铁质岩热液系统。独特的热液硫化物矿物学特征和元素组成可能与该区普遍出露的地幔岩、橄榄岩蛇纹石化作用以及拆离断层的广泛发育的环境有关。  相似文献   
103.
对大洋27航次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挑战者深渊获取的3个多金属氧化物样品进行了X射线矿物衍射分析、穆斯堡尔谱分析及地球化学元素分析,研究其矿物、地球化学特征差异。结果表明,所取样品处于多金属氧化物发育的初始阶段,具有独特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1)相较于太平洋CC区及中太平洋海盆获取的多金属结核样品,本研究样品的矿物组成中含有异常高的石英、斜长石以及黏土矿物,而水羟锰矿和钙锰矿含量较低。(2)样品中铁相矿物主要为正方针铁矿(91.6%),另含少量纤铁矿(8.4%),推测是纤铁矿向更加稳定的正方针铁矿衍变的结果。(3)由于样品中深海黏土组分以及氧化物核心物质的混入,加上吸附金属氧化物时间较短,导致SiO2和Al2O3含量均高于正常结核,而Fe、Mn、Cu、Co、Ni等其余金属元素含量较低。(4)由于形成时间较短,样品中稀土元素含量相对较低,ΣREE仅约为0.4×10-3(一般太平洋CC区及中太平洋结核中稀土含量均大于1.0×10-3);加之海水氧化还原作用的降低以及研究区海底热液活动的影响,Ce元素未表现出多金属结核中常见的正异常。  相似文献   
104.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edimentary basins is usually constrained by maturity data, which is interpreted from Rock-Eval pyrolysis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analytical results on field or boreholes samples. However, some thermal evolution models may be inaccurate due to the use of elevated maturities measured in samples collected within an undetected metamorphic contact aureole surrounding a magmatic intrusion. In this context, we investigate the maturity and magnetic mineralogy of 16 claystone samples from Disko-Svartenhuk Basin, part of the SE Baffin Bay volcanic margin. Samples were collected within thermal contact metamorphic aureoles near magma intrusions, as well as equivalent reference samples not affected by intrusions. Rock-Eval pyrolysis (Tmax), and vitrinite reflectance (Ro) analysis were performed to assess the thermal maturity, which lies in the oil window when 435°C ≤ Tmax ≤ 470°C and 0.6%–0.7% ≤ Ro ≤ 1.3%. In addition, we performed low- (<300K) and high-temperature (>300K) investigations of isothermal remanent magnetization to assess the magnetic mineralogy of the selected samples. The maturity results (0.37% ≤ Ro ≤ 2%, 22°C ≤ Tmax ≤ 604°C) show a predominance of immature to early mature Type III organic matter, but do not reliably identify the contact aureole when compared to the reference samples. The magnetic assemblage of the immature samples consists of iron sulphide (greigite), goethite and oxidized or non-stoichiometric magnetite. The magnetic assemblage of the early mature to mature samples consists of stoichiometric magnetite and fine-grained pyrrhotite (<1 μm). These results document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iron sulphide (greigite) and increase in content of magnetite during normal burial. On the other hand, magnetite is interpreted to be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inside the contact aureole surrounding dyke/sill intrusions where palaeotemperatures indicate mature to over-mature state. Interestingly, the iron sulphide (greigite) is still detected in the contact aureole where palaeotemperatures exceeded 130°C. Therefore, the magnetic mineralogy is a sensitive method that can characterize normal burial history, as well as identify hidden metamorphic contact aureoles where the iron sulphide greigite is present at temperatures beyond its stability field.  相似文献   
105.
中国过去2000年湖泊沉积记录的高分辨率研究:现状与问题   总被引:22,自引:1,他引:22  
吉磊 《地球科学进展》1995,10(2):169-175
过去2ka地球环境的变化规律和原因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关键内容之一,与其它自然记录相比,湖泊沉积具有储存信息量大,时间分辨率高和地理覆盖面广的优势。中国80年代后期以来已陆续开展了全新世湖泊沉积与气候,环境演化研究,并有迅速发展之势,对于过去2ka湖泊沉积的高分辨率研究,需要重视以下几方面问题,即提高核素测年的精度,建立环境指标的转换函数,注意早期化学成岩作用,选择分层湖和年层沉积,探讨气候要素有效指  相似文献   
106.
青土湖近6000年来沉积气候记录研究--兼论四五世纪气候回暖   总被引:24,自引:3,他引:21  
对青土湖志云村剖面沉积气候记录和湖泊进退进行了研究,证实季风边缘区河西走廓东段存在暖湿,冷干气候变化的阶段性特征。根据湖相沉积的颜色,粒度,化学组成和有机质含量等气候代用指标的综合分析,提出公元四五世纪存在一次百年尺度上的气候回暖,这一气候回暖事件的发现,可得到历史文献记录和青海湖自然记录的佐证。  相似文献   
107.
金堆城钼业公司是我国重要的钼业基地,选矿产品质量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还有差距,存在质量不稳定的因素,如1997~1998年间,钼精矿中铜、铅杂质含量超标,影响了产品的销售;钼回收率较低,造成矿产资源的浪费。因此,开展钼矿石工艺矿物学研究,查明现采矿石的物质组成,钼、铜、铅的赋存状态、主要矿物的嵌布特征等工艺矿物学特征,对于进一步优化选矿流程和工艺条件,提高产品质量是十分必要的。1 样品的采集与制备取样点按100×100m的网度在采场各平盘掌子面的交叉点上布置,沿掌子面的坡底线取样,每个样点采集化学…  相似文献   
108.
陕西省潼关县碾头岔含金石墨矿工艺矿物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工艺矿物学系统研究表明:碾头岔含金石墨矿床的矿石中除石墨外,可综合利用的有用元素还有金、铜等。金矿物颗粒较细,主要以独立矿物形式赋存于载体矿物黄铜矿、黄铁矿及石墨中。黄铜矿是主要的铜矿物,其次有蓝辉铜矿。石墨呈独立矿物存在,片大且较平直,属于大鳞片石墨,矿石中总碳仅有65%左右以石墨碳形态存在。上述3种有用元素均可通过合理磨矿,选择适宜的选矿条件得到金精矿、铜精矿和石墨精矿。然而由于石墨精矿中杂质较多且颗粒细小,主要为极细的片状硅酸盐,要得到高品级石墨,用机械选矿办法是无能为力的,需要对精矿进一步加工处理方可奏效。  相似文献   
109.
董振信  陈立辉 《岩石学报》1999,15(4):607-615
通过对我国东部北起黑龙江省南至海南省31个产地的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橄榄岩类 (纯橄岩、方辉橄榄岩及二辉橄榄岩) 包体和辉石岩类包体中的160 多个尖晶石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论述了尖晶石的Cr-Al, Fe-Mg, Ni-Mg 主元素及有关比值和端员组分之间的关系, 分析研究了不同岩类包体中尖晶石的颜色、成分及成因之间的联系。并利用所分析的有关橄榄石、斜方辉石、单斜辉石共生矿物的电子探针分析数据, 采用新的、较合理的Brey-Kohler温度计及Kohler-Brey 压力计和Ballhaus etal. 氧逸度计算方法进行了计算, 探讨了尖晶石成分与其形成温度、压力和氧逸度状态的关系, 指出了尖晶石成分所反映的地幔亏损程度及部分熔融程度的变化规律及尖晶石 (相) 稳定的温度、压力和氧逸度范围。  相似文献   
110.
伟晶岩绿柱石矿物学及其通道水氢同位素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张辉  刘丛强  马英军 《矿物学报》1999,19(3):370-378
自然界绿柱石存在三个类质同象系列,即“八面体”绿柱石(c/a=0.991 ̄0.996),“正常”绿柱石和“四面体”绿柱石。绿柱石矿物精细结构研究表明,二价离子置换八面体中Al,Li置换四面体中Be,而碱离子被绿柱石通道所容纳,用于补偿低价阳离子置换Al八面体和Be四面体引起的电价不足。伟晶岩绿柱石通常含有〉1.6wt%的通道水,而包裹体中流体仅为0.15wt%左右。室温下绿柱石通道中存在1型和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