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4篇
  免费   44篇
  国内免费   20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61篇
地球物理   77篇
地质学   47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1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7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17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8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0篇
  2010年   11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23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乌鲁木齐地区发育有5条N倾的断层,这些断层晚更新世以来均有较为明显的活动迹象,并在地表形成了较为显著的构造标志。通过沿断层大比例尺地质地貌填图、探槽开挖和年代测定,较为准确地获得了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运动性质和特征等问题,并确定出这些断层都是在距今20万年~30万年以来快速翘升形成的。结合深地震反射资料,对乌鲁木齐地区的深部结构进行了分析讨论,从而对N倾断层系的深部构造特征也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为准确评价这些断层的孕震模式和发震能力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102.
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PM_(10)的监测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2007年5月~2008年3月乌鲁木齐市PM10(吸入颗粒物)冬、春季节的大气污染情况,应用乌鲁木齐市三个监测点的空气污染PM10监测资料,采用PM10国家《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重量法数据处理方法,对乌鲁木齐市不同区域的空气污染PM10进行监测分析,结果表明:(1)在采暖期PM10浓度变化为天山区沙依巴克区(以下简称沙区)新市区,而在非采暖期天山区PM10浓度略高于新市区和沙区,三个采样点PM10浓度基本一致;(2)影响PM10的主要气象因素是降水,夏季降水对PM10粒子浓度清除影响较大,冬季微量降雪日,逆温、高湿对污染物聚集的加剧高于微雪的清除能力;(3)2001-2007年乌鲁木齐地区API(空气污染指数)趋于下降趋势,与PM10变化趋势一致,说明乌鲁木齐地区的环境污染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03.
乌鲁木齐河流域气候变化的区域差异特征及突变分析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气象站的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分析法和5年趋势滑动,进行了气候变化的趋势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的年平均气温在20世纪60-80年代偏低,90年代以后偏高,即80年代前呈下降趋势,90年代后呈上升趋势,并且秋、冬季升温幅度较大;60年代降水量最少,之后逐渐增多,2000年以来迅速增多;气温变化在空间上表现出上游气温低于下游,秋、冬季气候变暖明显早于春、夏季;降水变化的空间差异也明显。在此基础上,利用滑动T检验法、YAMAMOTO检验信噪比(SNR)、Mann-Kendall法、Cramer法和Pettitt法进行气候突变分析。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气温降水突变不明显,不同方法检验的结果不太一致;春、夏季气温可能在1997年发生突变,而秋、冬季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发生突变。  相似文献   
104.
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依据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资源特色以及对客源市场问卷调查,阐述乌鲁木齐市旅游景区开发与规划未能体现民族风情,旅游形象不鲜明等问题,认为乌鲁木齐绿洲城市旅游形象设计要从理念、视觉、行为设计三方面进行,特别是视觉形象设计要注重体现其民族风情、休闲度假、旅游购物、美食文化等旅游形象。提出旅游形象设计的传播策略,同时认为旅游形象设计与传播是动态循环发展过程。  相似文献   
105.
 Current glacier recession under the global warming has aroused world-wide attention. Initiated from 1958, the observations of Urumqi Glacier No. 1 at the headwaters of Urumqi River in eastern Tianshan promise the best datasets of the glacier and the climate changes in China. Taking Urumqi Glacier No. 1 as an example, we analyzed the response of the glacier to the climate change.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 the past 50 years, the glacier has changed remarkably in the aspects of snow-firn stratigraphy, ice formation zone, ice temperature, area and terminus position, etc. These changes are apparently the results of temperature rise in this area. The glacier recession continued throughout the entire observed time period, and showed an accelerated tendency since 1985. Meltwater runoff also increased 84.2% over the last 20 years.  相似文献   
106.
天山乌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天山乌鲁木齐河源一号冰川物质平衡的多年观测资料,通过数学统计方法提取主成分,获得影响该冰川物质平衡的主要因素,通过成分矩阵的旋转获得表示冰川物质平衡特征的两个主因子,其中第一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常年因子,代表该冰川的多年持续变化方向与趋势,第二主因子为影响冰川物质平衡的年际因子,代表该冰川在平衡年内的物质平衡变化特征。常年因子的持续下降反映了冰川持续后退的现实,年际因子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突然强劲上升,实际上是冰川物质平衡水平提高,平衡年内积累量和消融量都增加的表现,清晰地指示了西北地区气候由暖干向暖湿的转型。常年因子是冰川物质平衡变化的主导因子,控制了冰川变化的方向。常年因子具有较好的周期性,以6年周期最为明显,但其形成原因尚不明。年际因子周期性不明显,但可以看出其周期与太阳黑子变化具有相关性,同时受到常年因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7.
基于天山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东支海拔4025 m处自动气象站的观测数据和同期物质平衡花杆观测数据,采用COSIMA模型,对该冰川东支2018年消融期单点能量-物质平衡进行了模拟.结果显示:物质平衡模拟值为(-0.67±0.03)m w.e.,与实测值有非常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达0.96.造成冰川消融的能量来源于净短波辐...  相似文献   
108.
乌鲁木齐市城市防震减灾对策系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乌鲁木齐市处于地震活动频繁的天山地震带中段,城市地震灾害的潜在危险与日俱增。为了响应联合国关于“国际减轻自然灾害10 年”活动的号召和近期内中国实现大中城市的减灾目标,在乌鲁木齐市建立了震害预测及防震减灾对策系统。阐述了乌鲁木齐的地震环境,介绍了防震减灾对策系统的主要内容,讨论了今后面临的问题及防震减灾对策系统的前景  相似文献   
109.
Understanding how explicit consideration of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influences hydrological model performance and upscaling in glacier dominated catchments remains underexplored. In this study, the Urumqi glacier no. 1 catchment in northwest China, with 52% of the area covered by glaciers, was selected as study site. A conceptual glacier‐hydrological model was developed and tested to systematically, simultaneously, and robustly reproduce the hydrograph, separate the discharge into contributions from glacier and nonglacier parts of the catchment, and establish estimates of the annual glacier mass balance, the annual equilibrium line altitude, and the daily catchment snow water equivalent. This was done by extending and adapting a recently proposed landscape‐based semidistributed conceptual hydrological model (FLEX‐Topo) to represent glacier and snowmelt processes. The adapted model, FLEXG, allows to explicitly account for the influence of topography, that is, elevation and aspect, on the distribution of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nd thus on melt dynamics. It is shown that the model can not only reproduce long‐term runoff observations but also variations in glacier and snow cover. Furthermore, FLEXG was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and up‐scaled to a larger catchment exclusively by adjusting the areal proportions of elevation and aspect without the need for further calibration. This underlines the value of topographic information to meaningfully represent the dominant 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the region and is further exacerbated by comparing the model to a model formulation that does not account for differences in aspect (FLEXG,nA) and which, in spite of satisfactorily reproducing the observed hydrograph, does not capture the influence of spatial variability of snow and ice, which as a consequence reduces model transferability. This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accounting for topography and landscape heterogeneity in conceptual hydrological models in mountainous and snow‐, and glacier‐dominated regions.  相似文献   
110.
基于百度POI数据,运用Ripley’s K函数、最近邻层次聚类、空间自相关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市公共休闲设施空间布局进行研究,总结城市休闲空间的格局特征,进而探讨休闲空间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休闲设施空间分布表现出明显的向心集聚性。(2)各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分布表现出不同的集聚倾向,娱乐类、购物类、健身类三类休闲设施热点区主要布局在主城区以内重要交通枢纽和商业中心附近,餐饮类休闲设施热点区表现出明显的人口导向特征,旅游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均分布在热门旅游景区附近,文化类休闲设施热点区分布于科教文化基地或多民族混居区。(3)乌鲁木齐市休闲空间格局为“圈层+扇形+组团”模式,核心为面状综合型休闲中心,外围为扇形的休闲设施稀少区、组团式多功能休闲区和组团式餐饮休闲区,最外围是休闲设施极少的郊区和组团式旅游休闲区。(4)乌鲁木齐休闲空间与人口空间分布存在较强的空间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