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0篇
  免费   18篇
  国内免费   6篇
测绘学   47篇
大气科学   19篇
地球物理   20篇
地质学   48篇
海洋学   2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31篇
自然地理   187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21.
省际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空间交互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王国霞  李曼 《地理科学》2019,39(2):183-194
基于2000年、2005年、2010年和2015年人口普查与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以及相关年度制造业统计数据,利用重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2000年以来的不同类型制造业转移空间格局、人口流动空间格局及其二者相互作用关系进行分析。研究发现: 2000年以来特别是2005年之后中国制造业呈现出明显转移态势,但不同类型制造业转移幅度和空间区域具有明显差异,能源密集型、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制造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空间区域大,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空间还十分有限,仍集中于东部地区。 虽然人口迁移的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仍是“中间低、周边高”的格局,但是人口迁移的空间特征正在趋于弱化,中西部地区分享的迁入人口份额在不断提高。 制造业重心与人口迁移重心变动轨迹呈现出“偏离-趋同”关系,人口迁移滞后于产业转移的效应已逐渐消失,人口与产业的空间匹配程度趋于提高。 地理探测器定量识别人口迁移与制造业转移之间的空间关系发现,人口迁移格局变化对制造业空间转移的响应程度较制造业转移对人口迁移格局变化的响应程度高。  相似文献   
122.
中国ICT设备制造业的动态空间分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23.
124.
以长三角地区为研究区域,以制造业劳动力城市分布为研究对象,运用Ripley's K函数多尺度识别制造业劳动力空间集聚模式;并利用Mann-Kendall检验方法,查找制造业劳动力边际集聚突变的空间尺度,以此揭示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的主要空间特征。发现主要有:①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在空间上显著集聚,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集聚程度与空间尺度呈倒"U型"关系。当空间尺度为155 km时,长三角地区制造业劳动力集聚范围达到最大,此处城市间向心力和离心力实现均衡;②由Mann-Kendall检验结果可知,60 km是城市集聚效应间结构的突变点,即长三角地区地级市之间、地级市与直辖市间距离应不低于60 km,这种城市群结构将使得地级市下辖的县级市、县等既能享受城市集聚效应又能避免拥挤效应等不经济因素,具备较佳的发展条件;③在突变范围内,长三角地区城市集聚效应呈现"中心—外围"层级空间结构,以上海、苏州等中部地区城市为极核,带动周边城市发展,经济影响逐级向外递减。江苏北部、浙江南部城市集聚效应最小,表现出明显的梯度特征和地域差异性,这意味着长三角地区城市发展仍不均衡。  相似文献   
125.
姚作林  金凤君  陈卓 《地理研究》2021,40(2):326-342
以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为对象,以定量评价全球产业转移背景下的区域全球价值链(GVC)竞争态势为目标,采用多因子综合评价、IRIO投入-产出分析和RCA、GVC指数分析等方法,刻画了21世纪以来全球43个主要经济体、八大类型产业的全球产业转移时空演化特征,同时测算了中国和中南半岛四国的全球产业转移吸引力以及制造业全球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6.
与技术、资本相比,生产组织形式的选择和创新日益成为全球经济条件下企业、产业和区域国际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决定因素。对于传统制造业来说,通过集群生产方式构建地方性生产网络对国家或区域制造业的发展和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天津自行车产业的发展表现为生产组织方式的创新和演进过程,即、由计划经济时代的“大而全”和“小而全”的高度纵向一体化的生产组织向“专业化+网络化”的集群式生产组织方式转变,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得益于地方生产网络的构建。文章通过这一案例研究,探讨如何利用这次生产组织方式的变革和演进中隐藏的潜在后发优势,提升我国传统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  相似文献   
127.
FDI技术转化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娜  伍世代 《地理研究》2020,39(6):1311-1328
基于FDI技术转化的视角,结合264个城市17年连续面板数据,运用随机前沿生产函数模型、交叉项模型、空间杜宾模型和热点探测法,分析FDI技术转化机制及制造业集聚创新空间响应路径,结论:① FDI技术转化是制造业集聚创新的重要驱动力;② 基于马歇尔外部性的分析发现集聚规模效应和FDI技术外溢的双向作用是FDI技术转化的作用机制;③ 区域、行业和区位3个视角的路径研究揭示FDI嵌入制造业集聚促进跨区域生产网络链接,推动FDI技术转化在生产网络中传导,进而促进创新生产网络形成,带动邻近空间TFP增长,缓解极化发展问题,促进区域平衡发展。该研究试图为中国构建新型开放和创新体系,促进制造业集聚转型升级和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佐证和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128.
进入新世纪,党中央适时提出了坚持科学发展观,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21世纪上半叶是我国进入工业时代的关键时期。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就是这一时期的一项重要措施。不仅是全国实现工业化的战略布局,也是大区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举措。依据东北的工业基础和自身优势,结合世界新一轮制造业转移的历史机遇,国家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任务确定为,把东北建成中国及世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和重要的原材料工业基地。  相似文献   
129.
本文提出的PC-1500物化探数据库包括建库结构和检索系统,并备有质量自动监控软件.该数据库能提供各种网格的物化探数值及各种比例尺的平面图和剖面图.用于生产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130.
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的构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编者按:中国是世界铜资源大国,也是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业基地与铜基础产品输出国.但是,基于资源禀赋关系,我国铜资源供需矛盾依然非常突出,铜资源依然是制约我国铜产业顺利发展的"瓶颈"因素,加快发展铜资源循环经济已是时代的要求.中国国土资源经济研究院余良晖、陈甲斌两位学者撰写的<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的构想>一文,对如何发展我国铜资源循环经济有独到的见解,本刊特将全文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