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24篇
地球物理   8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1篇
综合类   1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在介绍永久散射体与短基线集雷达干涉测量方法的基础上,以辽宁省盘锦市为例,运用两种方法研究了其市区地表形变特征。对比升降轨永久散射体方法与短基线方法所得到的形变平均速率和时序分析可知,两种方法所得的研究区域的地表形变趋势较为可靠,且以垂直沉降为主,新城区是最大沉降区域,最大下沉速率达20 mm/a,其他区域较为稳定。  相似文献   
22.
????????????????InSAR?????????????????????????α?????????????????????????????????????????????????????????????????????α???????????Щ???????????????????????α?????????????α???λ??????????????????Las Vegas??????о????????????????????????????????????????????????????????????????????????Ч??????????????е??????????????  相似文献   
23.
目前,我国许多经济发达地区都面临着地面沉降灾害的困扰,沉降范围扩大,程度日益加剧,逐渐成为城市发展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永久散射体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Persistent Scatterer Interferometric Synthetic Aperture Radar,PS-InSAR)作为地表形变测量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地面沉降监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单轨星载SAR影像成像幅宽有限,在开展大范围地面沉降调查时需要将多轨道PS-InSAR沉降速率图进行拼接。本文重点讨论了入射角效应和参考点差异对PS-InSAR沉降结果的影响,分析了相邻轨道PS-InSAR沉降速率拼接中存在的PS点位置差异和沉降量偏移,鉴此,提出了采用区块法和插值法对异轨重叠区的形变结果求差的思路,以及基于现有软件PS-InSAR地面沉降速率的跨轨拼接处理流程,利用广东珠三角地区ENVISAT ASAR数据进行了实验分析。结果表明,相邻轨道入射角不同会造成沉降量的差异,在多轨道情况下对沉降量影响增大,因此,在拼接过程中需要进行入射角纠正。本文提出的区块法和插值法能有效地求解异轨重叠区的形变差,结果表明区块法优于插值法;相邻轨道参考点差异会造成沉降量偏移,通过区块法或插值法求差可以消除该偏移量。本文提出的拼接流程可将多轨道PS-InSAR地面沉降速率统一到同一基准下,从而获得大范围一致的地面沉降速率。  相似文献   
24.
D-InSAR技术可以测得地壳垂直形变精度达到mm级,但由于其受空间、时间失相干和大气延迟的限制,导致其在监测地壳长期缓慢形变中的应用受到限制。而PS-InSAR作为D-InSAR技术的创新,在克服时间失相干的同时还可以计算并消除大气影响,使得干涉处理得到的结果更加精确。文中以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甘谷地区为实验区,利用从2008年5月至2010年9月共14景ENVISAT ASAR数据,采用PS-InSAR技术对该实验区地壳微小形变进行探测。研究结果得到西秦岭北缘断裂带甘谷地区断裂带南北两盘的相对滑动速率约为5mm/a,点目标的形变速率和形变方向均与西秦岭北缘断裂的左旋运动特征相符,并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PS-InSAR技术在监测地壳微小形变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25.
PS-InSAR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常规差分干涉雷达受时间失相干、空间失相干和大气效应的影响,在常规D-InSAR不能形成干涉条纹的情况下,可利用时间序列的雷达影像和相位稳定的永久散射体目标点获取离散的PS像素点形变速率。以福建省泉州地区的断裂带为研究对象,对1996-1999年的22景ERS SAR数据进行PS-InSAR处理,得出研究区主要断裂的视线向位移速率为3~5mm/a,表明该区断裂仍有一定的活动性,具有潜在的地震危险。  相似文献   
26.
建筑物沉降主要是由所在地面沉降引起的,而不均匀的地面沉降会造成地表建筑物倾斜形变,并对建筑物的安全结构造成影响,严重的甚至会出现垮塌.本文以福州市仓山区建筑物为研究对象,利用PS-InSAR技术,处理分析了2016年6月至2019年12月福州主城区共计68期SAR影像数据,结合我院已有1:500建筑物矢量面,获取了福州...  相似文献   
27.
以福建省泉州市2020年3月发生坍塌的欣佳怡酒店为例,利用事故前一年左右的多期"哨兵一号"SAR影像数据,基于永久散射体技术对事故酒店的建筑沉降情况进行反演分析,通过对酒店上的永久散射体点进行沉降监测并绘制沉降曲线,从中发现坍塌事故发生前建筑出现不均匀沉降的征兆规律,为相关文献的事故原因分析提供了数据佐证。  相似文献   
28.
Pedersenbreen冰川是我国北极冰川运动监测的重点研究区域之一。本文以2017年9月—2018年9月的共31景Sentinel-1A中等分辨率SAR影像数据为基础,采用PS-InSAR技术对Pedersenbreen冰川进行长时间序列的形变监测,获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速率图,提取Pedersenbreen冰川沿雷达视线方向的运动信息。研究发现,Pedersenbreen冰川整体处于向下游运动的趋势,Pedersenbreen冰川主体的运动速率范围为-8.901~-2.957 m/a。将冰川运动速率沿铅垂线方向进行分解,得到GPS监测点P1、P2、P3、P4、P5缓冲区的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均值,分别为-2.316 1 m/a、-2.438 7 m/a、-1.851 7 m/a、-2.181 1 m/a和-1.875 4 m/a。基于GPS实测数据进行处理,获得冰川表面垂直变化速率分别为-1.879 6 m/a、-2.041 3 m/a、-1.422 0 m/a、-1.722 3 m/a和-1.376 9 m/a,误差均在0.5 m/a之内,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表明PS-InSAR技术可以用于极地冰川运动趋势的变化监测,是冰川监测手段的一个有效补充。  相似文献   
29.
基于时序InSAR技术,并结合现场调查,采用新磨村滑坡发生前30景SAR数据和滑坡发生后36景SAR数据对滑坡及周边区域形变进行监测,结果表明:①新磨村滑坡发生前,坡脚未探测到明显的变形,但滑源区有明显的变形迹象,主要变形发生2016年和2017年,滑源区坡体经历了“缓慢变形-加速-暂时稳定-再加速-滑坡发生”过程;②新磨村滑坡发生后,在坡脚堆积区东南部形成一个不稳定变形体,累积变形量较大,雨季有加快变形趋势,尚未达到稳定状态;③根据新磨村滑坡前、后变形规律,滑坡发生前、后地表变形受降雨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30.
基于PS-InSAR和SBAS技术监测南京市地面沉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覆盖南京地区的23幅Sentinel-1A影像,分别采用PS-InSAR技术和SBAS技术进行数据处理,获得了两组研究区域的地表沉降信息,并对两组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获取的结果无论是在沉降范围还是在形变量级上,都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研究区域在2015-04~2017-01期间存在地面沉降问题,且最大的沉降速率达到-30 mm/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