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14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6篇
  2021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89年   1篇
  187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Wen‐Cheng Liu 《水文研究》2005,19(20):4039-4054
A vertical (laterally integrated) two‐dimensional numerical model was applied to study the hydrodynamic characteristics, salt‐water intrusion and residual circulation in the Danshuei River estuarine system. The cross‐sectional profiles measured in 2001 and 1990 respectively represent the conditions after and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in the Keelung River. The model was re‐verified with the available hydrological data measured in 2001. Detailed model re‐verification has been conducted with water surface elevations, tidal current, and salinity distributions measured. The overall performance of the model is in qualitative agreement with the available field data. The model was then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 in tidal ranges, salt‐water intrusion, and residual circulation as a result of channel regulation in the Keelung River. The model simulations indicate that more tidal energy propagates into the estuarine system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because of the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river cross‐sections. The residual circulations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are greater than those after channel regulation and result in the limits of the salt intrusion before channel regulation being extended farther inland than those after channel regulation. This may show that channel regulation for flood control in the Keelung River did not contribute to the expansion of the mangrove areas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freshwater marshes at the Kuan‐Du wetlands. Copyright © 2005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22.
储层非均质性研究是油藏描述的重要内容,传统的表征参数是基于少量离散观测值(井点)的统计。文章根据地质建模成果并结合地质规律,对曙光油田杜229区块兴隆台油组储层非均质性进行的研究表明:兴隆台油组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属不均匀型。兴I—兴V组储层为近源扇三角洲沉积,平面上由于河道摆动频繁,相变快,层与层之间渗透率差异性大;其中分流河口坝砂体非均质性最弱,分流间薄层砂微相最强。兴VI组为水下重力流沉积,岩性变化大,层间渗透率差异明显,非均质性更强。兴VI组辫状水道相非均质性最弱,水道间薄层砂微相非均质性最严重。隔夹层分布受沉积相带控制,在冲积扇分流河道内、边滩及心滩内等部位较发育,纵向上,隔夹层分布不均一,上部各油层组之间夹层分布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23.
公元1430年前中国测绘美洲——《坤舆万国全图》探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定性与定量分析《坤舆万国全图》和同时期的欧洲绘世界地图:墨卡托(1569)、奥特里乌斯(1570)、墨卡托(1595)北极圈地图和普兰修斯(1594)地图,揭示《坤舆万国全图》内容并非采自欧洲地图.《坤舆万国全图》显示文艺复兴前的欧洲,而美洲一半的地名在同时期的欧洲绘地图上没有出现,部分是利玛窦去世至少200年后欧洲人才知道的地理.《坤舆万国全图》准确标示今日的加利福尼亚、雷尼尔山(雪山)、阿拉斯加的冰川峡湾(美湾)、安克拉治附近的水潮与北美最高峰迪纳利(水潮峰)纬度与地理特征完全符合,南美智利与秘鲁的经度比较正确.普兰修斯与墨卡托的地图严重错误和不确定.《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国地名地理不是利玛窦年代的,是公元1430年以前的,比哥伦布到达美洲早60年以上.传教士卫匡国1655年出版的《中国新地图集》不可能是他测绘,只能翻译中国原数据,说明明代中国有能力测绘大面积有准确经纬度和球形投影的地图.这两种地图证实中国的世界地理知识和地图学并非来自西方.《坤舆万国全图》证明中国明代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与地图学的先行者.  相似文献   
24.
25.
中国唐代诗人杜甫(公元712—770年)的诗中,有15首记载了公元768和769年唐代荆湘地区连续2年冬季出现的寒冷气候。公元768和769年冬季,洞庭湖及以南的潭州(今湖南长沙)地区出现降雪,公元769年早春甚至出现洞庭湖局部结冰的现象。杜诗记载的冷冬及洞庭湖结冰事件,在其他史料中未曾发现,是对史料中唐代洞庭湖地区寒冷和结冰记录的补充。公元768和769年气候寒冷事件发生在8世纪中叶以后,是公元750年之后唐代气候变冷过程中的一次重要事件。  相似文献   
26.
刘南威  李竞  李启斌 《地理科学》2005,25(6):748-753
从航海天文角度研究了《郑和航海图》的价值。《郑和航海图》是中国古代航海经验的结晶,它既是郑和等人航海实践的记录,又是宋、元时代牵星航海经验的总结。文章推算出牵星术"一指"相当于天体高度的1.9°。同时考证出以"指"为量度单位起源于战国时期,证明中国的天文导航技术由来已久,且独具特色,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27.
乙醚硅胶柱反相萃取层析法分离和测定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郑亚西  陈鹰 《矿物岩石》1999,19(2):93-95
本文报道了用乙醚硅胶柱分离和测定镓的方法及其应用。以硅胶球为载体,乙醚为固定相,在6mol/L HCl体系中定量萃取层析镓(Ⅲ),用6mol/L HCl作杂质淋洗液,1mol/L HCl解脱镓,可使镓与多种离子分离,选择性高,镓回收率可达97%以上。结合罗丹明B萃取光度法,用于地质样品中镓的分离、富集与测定,方法简便、快速、准确。  相似文献   
28.
回顾了陈述彭先生对地图学的贡献,并对陈述彭先生的地图学思维与地图学思想进行了分析与总结,提出了先生对地图学的主要贡献为:①建立了基于地理学系统思维与综合方法的地图认知与综合制图理论体系;②构建了基于新技术的地图学技术方法体系;③动态地提出并建立了不同阶段地图学的学科发展重点与未来学科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29.
为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减少开采地下水给环境带来的消极影响,开展有效保护地质和生态环境,实现地下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郑州市郑东新区开展地下水资源调查评价。通过水文地质测绘、物探、钻探、试验等手段,初步查明调查区内含水层空间分布、岩性、厚度、含水层富水性等。结论认为:浅层水受黄河侧渗补给明显,资源储量大,调蓄能力强,是区内地下水的主要开采层段,在沿黄地区可规划建设大型水源地,具有较大的开发利用价值。确定郑东新区后备水源地位于中牟县东漳——狼城岗一带的黄河滩地区。  相似文献   
30.
黄河经常改道,给中国带来肥沃的耕地,也带来灾难。历代黄河河道变迁反映在地图上,可以断定地图的成图年代。先秦至宋代,黄河基本在华北平原用不同河道进入渤海。自1194年开始,黄河夺淮,分两支,北入渤海,南注黄海。1580年治河后,黄河只有南支汇淮河入黄海,到1855年再恢复单支入渤海。黄河4次大改道的历史可以印证地图成图年代。《坤輿万国全图》上的黄河分两支,为1194—1580年状态,不是利玛窦与李之藻时代的黄河,他们应该目击而未更正,证明两者均没有参加《坤輿万国全图》的测绘,地图存在远较二人时代为早。卫匡国的《中国新地图集》,黄河只表示南支入黄海,是1580年以后的材料,比1541年的《广舆图》资料更新。地图制作有勘探、测绘、拼合、制版、印刷、翻译等步骤。严格来说,地图最重要的创作者是勘探测绘者,其他的任务是后勤,翻译重绘更是省事。《中国新地图集》主要制作人不是卫匡国,实为中国历代省、县、乡分工测绘,明代统其成,已用经纬线,球形投影绘制。《坤輿万国全图》则是郑和等率领大航海的经验总结。卫、利、李等人只参与翻译,添加地名和序言。这两份外国保存的中国地图重现中国历史,证明郑和时代的大航海是世界地理大发现的先驱,近代地图学为中国原创,中国地图学西传才更接近史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