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11篇
  免费   1166篇
  国内免费   1562篇
测绘学   145篇
大气科学   1398篇
地球物理   1444篇
地质学   3741篇
海洋学   212篇
天文学   48篇
综合类   269篇
自然地理   1282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122篇
  2022年   253篇
  2021年   323篇
  2020年   393篇
  2019年   386篇
  2018年   363篇
  2017年   420篇
  2016年   310篇
  2015年   381篇
  2014年   528篇
  2013年   659篇
  2012年   509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260篇
  2009年   326篇
  2008年   282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375篇
  2005年   260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232篇
  2002年   217篇
  2001年   195篇
  2000年   182篇
  1999年   125篇
  1998年   117篇
  1997年   106篇
  1996年   86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49篇
  1993年   46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8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81.
中国大陆及邻近海域的Rayleigh波群速度分布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Rayleigh波群速度资料反演得到中国大陆及其临近海域的(70°E-145°E,10°N-55°N)15-120s周期的群速度分布图像. 塔里木盆地在15s处清楚地显示为低速,在16-33s左右没有显示,但在36-5s显示为高速,说明塔里木盆地有较深的根. 青藏高原块体是44s至120s图像中最为突出的低速块体,南面与印度板块的分界线以及与北面的塔里木盆地、柴达木盆地的分界清晰,其块体中西部的速度低于东部. 泰国清迈附近存在一尺度为1000km左右的低速带,可能是青藏高原块体的物质向东南方向迁移造成上地幔物质上涌的结果. 南北地震带表现为强烈的速度梯度带,西面为低速,东面为高速. 中国南海的中央、日本海中央、菲律宾海表现为海洋性地壳. 菲律宾海的图像与地形及地震带完全吻合. 环绕菲律宾海及日本海存在400km左右宽的低速带,可能是岩浆活动带.  相似文献   
82.
剥蚀及地幔作用下青藏高原隆升过程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修改了England和Mckenzie的黏性薄层流变模型中控制大陆形变的连续性方程,将剥蚀作用对高原隆升演化的影响直接引入该方程,并考虑下伏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增厚岩石层的搬离作用对高原隆升演化后期的影响,用有限差分法直接模拟青藏高原隆升过程. 数值模拟结果所显示的高原隆升演化过程与实际观测资料吻合较好,揭示了高原隆升演化过程的非平稳和多阶段的特性;同时还表明上地幔小尺度对流对岩石层底部的搬离作用可能是最近8Ma以来高原快速隆升的主导机制.  相似文献   
83.
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地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简要介绍了2001年11月14日新疆-青海交界8.1级地震的预测情况,给出了中、美、日等对此次地震的震源参数测定和震源机制,以及余震的分布和加卸载响应比随时间的变化。进而对震区近期地震趋势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84.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1):111-126
在原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的基础上作了改进,包括对值被生理过程,如(1)光合作用:(2)呼吸;(3)分配和(4)物候等新的描述方法。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高压上地表辐射及水热物理通量以及地表拖曳系数和地面反照率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净辐射和感热通量由东南和西北增加,高原西北部地表反照率较高,东南部地表反照率较低。  相似文献   
85.
吕建华  季劲钧 《大气科学》2002,26(2):255-262
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模式AVIM对青藏高原上30个站点进行模拟计算,给出了青藏高原上植被叶面积指数和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特征。模拟结果表明,高原上叶面积指数、净初级生产力由东南向西北减少,模拟和观测的分布相一致。分析指出,青藏高原净初级生产力的分布决定于水热条件的共同作用,降水充沛、温度适宜的青藏高原东南部净初级生产力较高,而青藏高原西北部由于降水过少或温度过低,初级生产力很低。  相似文献   
86.
To improve the simulating ability of a model,this paper presents a scheme of calculatingdirect radiation at land surface with topography in the model.A numerical study is conducted forthe topographic effe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direct radiation using NCEP terrain data.Results show that,after taking account into the topographic radiation effect,the regional averageof the radiation over the Plateau obviously increases in the local early morning and late afternoon,but changes less around noon.The effect is stronger in winter than that in summer.Andheterogeneous topography has also affected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radiation in this area.A simplenumerical experiment shows that considering the effect will lead ground temperature to increase onthe slope having more sunshine,and vice versa.  相似文献   
87.
GIS支持下青海湖地区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分析是建立草地蝗虫发生预报模型的基础,以青海湖地区为实验区,在Arc/Info和ArcView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进行草地蝗虫发生与各地形变量(包括海拔高度、坡度与坡向)的叠置分析,提取草地蝗虫发生的地形信息数据库,然后,分别采用T-检验(对连续变量-海拔高度和坡度)和卡方(Chisquare)检验(对类变量-坡向类型)进行各地形变量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海拔高度和坡度对草地蝗虫发生的影响极为显著(显著性水平p=0.000),而坡向地草地蝗虫发生的影响不是特别明显(显著性水平p=0.039)。  相似文献   
88.
湘桂黔滇藏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模式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基于对湘,桂、黔,滇,藏等地岩溶区红色风化壳的野外和室内研究,从表生地貌学,粘土矿物学和地球化学角度分析红色石灰土性质与地貌演化的关系,提出红色岩溶风化壳发育的二阶段模式;1)地貌夷平-风化物质积累阶段,在地貌演化过程中溶蚀残余物质不断积累,最后在夷平面上形成厚层连续的泥质风化壳,夷平面的地貌水文条件有利于粘粒的形成和保存,但限制了富铝化作用的有效进行,造就了岩溶风化壳粘粒含量高,富铝化程度低的特点,这与研究区23个红色岩溶风化壳剖面化学,粒度特征和粘土矿物组合特点一致。2)地貌切割-风化壳淋溶阶段,原始夷平面上的风化壳大多呈灰色,只有在构造隆升和地表微切割导致地下水位降低,淋溶条件开始改善的情况下,风化壳才有可能枞根本上转为红色。  相似文献   
89.
在分布式土壤侵蚀过程模型中 ,承载数据以及进行运算的最小单元 ,即基本地块的选取是非常关键的 ,它直接关系到模型的模拟精度和运算数据量。目前大多数分布式模型都采用平均布设矩形网格的方法 ,这种方法在基本网格的大小选取上存在着盲目性和不统一性。本文以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例 ,利用GIS和SPSS分析了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属性均一的基本地块在面积上的统计规律 ,给出了基本地块选取的合理依据 ,以促进建立更好的分布式模型  相似文献   
90.
甘青地区中晚全新世植被变化与人类活动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史前时期人类对环境的影响是近几年来国际研究的热点。在甘青地区,全新世的孢粉资料比较多。但在中晚全新世,该区人类对环境的影响作用及其程度仍不清楚,许多孢粉分析资料中并没有充分考虑人类活动的影响。本文选取孢粉分辨率较高、代表性较好的青海湖、兰州、秦安大地湾三地的资料,着重研究了其中乔木成分的变化。分析发现,孢粉组合中乔木成分的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趋势并不一致。通过对考古及历史资料的分析,笔者认为,该区的植被很早就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自全新世中期,本区植被中的乔木成分波动下降。5000-3000a BP期间,史前农业对植被的影响较大。3000-2000a BP期间,植被略有恢复。2000a BP以后,人为影响加剧,植被中乔木成分迅速下降。研究者认为,依赖孢粉资料重建中晚全新世的气候变化历史应当慎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