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11篇
  免费   346篇
  国内免费   469篇
测绘学   23篇
大气科学   5篇
地球物理   189篇
地质学   1418篇
海洋学   210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60篇
自然地理   319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0篇
  2022年   63篇
  2021年   7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78篇
  2018年   58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80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86篇
  2007年   131篇
  2006年   88篇
  2005年   82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72篇
  2002年   57篇
  2001年   59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71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34篇
  1995年   42篇
  1994年   38篇
  1993年   34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 毫秒
991.
含煤岩系中存在着多种矿产和元素,统称为煤的共伴生矿产。然而,煤的共生矿产与伴生矿产明显不同,主要体现在成矿过程、赋存方式及其后期开采形式等方面,至今二者概念较为模糊,需要进一步区分。通过详细分析了煤共生、伴生矿产的特征,根据矿产在煤层中的赋存状态、存在位置及与煤的关系,认为煤的伴生矿产包括煤层气、煤成气、镓、铀、锗、钒等,共生矿产包括页岩气等,而油页岩、粘土与高岭土则既是伴生矿产也是共生矿产。在此基础上,该文提出了煤的共生、伴生矿产分类方案,对煤系矿产资源的勘探与开发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2.
碳酸盐矿物铁同位素测试的选择性溶解方法包括稀盐酸溶解法和稀醋酸溶解法,已应用于一般地质样品。但是对于白云鄂博矿床这类矿物组成复杂的特殊样品。本文在常温下对白云石、磁铁矿、赤铁矿、黄铁矿、钠闪石和黑云母等白云鄂博矿床中常见的含铁矿物进行稀盐酸(0.5~1 mol/L 盐酸)溶解条件实验。结果显示,稀盐酸在短时间内(约3 h)能够有效地溶解碳酸盐矿物中的铁,而铁氧化物、硫化物、硅酸盐矿物的铁溶解率基本都<1%。实验选取典型的白云鄂博矿床赋矿白云岩,对比了稀盐酸溶解法、稀醋酸溶解法与分离白云石单矿物进行全部溶解所获得的铁同位素组成:赋矿白云岩E-16的δ56Fe值分别为-0.69‰、-0.62‰、-0.69‰;赋矿白云岩E-26的δ56Fe值分别为-0.19‰、-0.18‰、-0.12‰,三种方法在误差(不确定度)范围内结果一致。此外,稀醋酸对碳酸盐的部分溶解过程中没有观察到明显的铁同位素分馏现象,表明稀盐酸溶解法和稀醋酸溶解法都能用于提取白云鄂博矿床样品碳酸盐矿物的铁同位素信息。本研究对于碳酸盐矿物的选择性提取技术在地质上的应用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3.
李颖洁 《江苏地质》2013,37(4):547-553
通过收集整理各种分析测试资料、钻井岩芯资料,结合前期研究成果,对测井资料和地震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从岩石学、测井相、地震相等几个具体方面来对沉积相进行分析和研究。得出工区内部以间歇性物源为主,主要来自下区内各个盐构造高部的沉积物源体系,即盐构造的持续隆升活动是区内物源体系的主导因素。同时,综合地震属性分析、地震-岩相分析等资料,明确了研究区内主要发育了冲积扇、冲积平原和间歇性河流等沉积相  相似文献   
994.
天堂矿床是粤西地区以泥盆系上统天子岭组灰岩为围岩的大型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矿体呈似层状、层状、透镜状、不规则状等产出在矽卡岩和矽卡岩化大理岩中,矿区发育石榴子石、透辉石、绿帘石、硅灰石、绿泥石等蚀变矿物,金属矿物主要包括黄铜矿、黄铁矿、方铅矿和闪锌矿等。本文以主要矽卡岩矿物为研究对象,利用电子探针技术对其矿物学特征进行研究。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矽卡岩属于交代矽卡岩中典型的钙矽卡岩。石榴子石以钙铝榴石-钙铁榴石系列为主,从早到晚具有从钙铝榴石为主到钙铁榴石为主的演化趋势,说明成矿流体由酸性向碱性演化。辉石以透辉石为主,石榴子石和辉石的矿物组分分别为Adr4.60~96.47Grs2.10~94.28(Prp+Sps)0.41~3.88和Di88.51~95.09Hd3.31~9.76Jo0.28~3.98,其较大的成分变化特征反映出矽卡岩不是在一个完全封闭的平衡条件下形成的。帘石主要为绿帘石,含有少量的黝帘石。矿物成分分析表明辉石的Mn/Fe比值和矿化金属元素存在一定的联系。通过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分析,进一步证实天堂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是花岗岩类岩浆交代灰岩而形成的典型矽卡岩型矿床。  相似文献   
995.
本文在对普通培养条件下异养微生物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A.faecalis)反硝化特征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电化学方法于一定电势下(-0.15 V、-0.06 V、+0.06 V vs.NHE)模拟半导体矿物导带光电子能量,探讨不同能量的光电子对A.faecalis反硝化特性及细胞生长代谢的影响。实验显示,在普通培养条件下,A.faecalis在有氧和无氧环境中均不能还原NO-3,但还原NO-2效果明显。在模拟光电子实验体系中,A.faecalis可在不同电势(-0.15 V、-0.06 V、+0.06 V)的阴极石墨电极表面附着并形成具有反硝化活性的菌膜;其中,外加电势为-0.15V的实验组菌膜量最多,其NO-3去除率也最高,10天达到52%;-0.06 V体系略低,NO-3去除率为30.5%,+0.06 V体系菌膜量最少,其NO-3去除效果也最差,仅为10.6%。而在不添加微生物的电化学体系中,3个外加电势下的NO-3浓度均未发生明显变化。本实验研究结果证明了一定能量的半导体矿物光电子可影响土壤异养微生物A.faecalis的生长代谢及反硝化行为。  相似文献   
996.
俯冲洋壳的折返及其相关问题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意  叶凯 《岩石学报》2013,29(5):1461-1478
大洋俯冲带中高压(HP)和超高压(UHP)岩石的折返机制一直以来都是俯冲工厂中最不为人知的问题之一.本文根据搜集全球折返到地表的洋壳榴辉岩基础数据(包括岩石学特征、峰期温压条件和折返P-T轨迹),初步探讨了洋壳榴辉岩的折返机制.根据峰期矿物组合、温压条件和对应的地温梯度,典型大洋俯冲带中的榴辉岩可以分为三类:含柯石英的UHP硬柱石榴辉岩(2.7~ 3.2GPa,470 ~ 610℃,5~7℃/km)、HP硬柱石榴辉岩(1.7~2.6GPa,360~ 620℃,5~8℃/km)和HP绿帘石榴辉岩(1.5 ~2.3 GPa,540 ~ 630℃,7~12℃/km).与大陆俯冲碰撞造山带中的HP-UHP榴辉岩相比,洋壳榴辉岩具有较低的峰期温压条件和较高的低密度含水矿物的含量,但是普遍缺失高密度的蓝晶石.已有的俯冲洋壳的折返模式都基于一个假设:洋壳榴辉岩密度比周围地幔大.因此,洋壳榴辉岩的折返必须借助于低密度的蛇纹岩或者变沉积岩.MORB体系的热力学模拟研究表明,俯冲洋壳的矿物组合、矿物含量和密度主要受低密度含水矿物(如硬柱石、绿泥石、蓝闪石和滑石等)的稳定性控制,并且在同等深度条件下,冷俯冲洋壳的密度低于热俯冲洋壳的密度.经历冷俯冲(~6℃/km)洋壳的密度在< 110~ 120km(P <3.3 ~ 3.6GPa)的深度仍小于周围地幔,但是经历热俯冲(~ 1O℃/km)洋壳的密度在>60km(P>1.8GPa)的深度就已经超过周围地幔.结合高温高压实验资料和地球物理观察数据,我们认为在>120km的深度,俯冲基性洋壳本身密度大于周围地幔,不存在低密度的地幔楔蛇纹岩(蛇纹石已发生分解),并且大洋板块的俯冲角度突然增大可能阻碍了更深部的低密度变沉积岩的折返.以上这三个方面的原因可能导致现今折返到地表的洋壳榴辉岩和变沉积岩的形成深度普遍小于120km.折返过程中硬柱石脱水分解会导致洋壳密度增大,退变形成的蓝晶石榴辉岩的密度大于周围地幔,无法折返,这可能是全球洋壳榴辉岩中普遍缺失蓝晶石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7.
黄土隐含丰富的古气候信息,了解其物源变化对理解亚洲内陆干旱化、大气环流模式和亚洲季风演变至关重要。哈尔滨荒山剖面地层出露厚度大,地层连续,保存了松嫩平原最完整的黄土-古土壤序列。此外,重矿物在河流源-汇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但在风成沉积物中较少。定量矿物学方法分析速度快,能在较短时间内获得大量数据。因此,我们对哈尔滨黄土-古土壤序列进行TIMA(TESCAN Integrated Mineral Analyzer)自动定量矿物分析及年代学(OSL、ESR和14C)测试,以期了解哈尔滨黄土在冰期-间冰期时间尺度上的物源变化。结果表明:TIMA方法鉴别的矿物种类高于传统方法,且TIMA定量的重矿物含量与传统方法相比存在一定的差异,但两者揭示的重矿物组合基本一致。黄土-古土壤序列在15.1 m(234.2 ka)上、下地层的20—63μm组分的铁板钛矿、闪石类、锆石、磷灰石、金红石、钛铁矿、铬铁矿、榍石、辉石以及重矿物特征指数(ZTR和GZi)等存在明显不同的变化特征;然而,除了铁板钛矿和独居石外,<20μm组分并没有表现出如此特征。黄土-古土壤序列上、下地层重矿物组成的差异指示了哈尔滨黄土物源的变化。15.1 m以下,哈尔滨黄土除了接受松嫩沙地的近源粉尘贡献外,也有远源(比如,浑善达克和科尔沁沙地)粉尘的贡献。随着干旱化气候的加剧,松嫩沙地范围扩大,使得15.1 m以上黄土的远源贡献比例减少,近源贡献显著增加。即增强的气候干旱化导致的松嫩沙地粉尘源区范围扩大,是哈尔滨黄土物源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98.
大规模应用盐湖镁资源的新领域:镁法烟气脱硫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盐湖卤水中镁资源的利用率较低,迫切需要探索大规模利用镁盐的新途径。以氧化镁/氢氧化镁浆作为吸收剂的镁法烟气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效率高、无固体废弃物排放、不易结垢等优点,在国际上已有许多工业应用,有可能成为我国镁盐大规模利用的新领域。介绍了镁法脱硫技术及其应用现状,并对该技术在我国的发展前景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999.
为了准确解释环境磁学参数记录的极地古气候环境变化信息,本研究对白令海和西北冰洋61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进行了高、低频质量磁化率(χ)、非磁滞磁化率(χARM)和磁化率-温度(k-T)分析,以探明该区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种类、来源与搬运路径。结果显示,样品的χ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白令海的χ值整体高于楚科奇海,并在育空河口外侧和圣劳伦斯岛南侧较高,向北和向西南方向逐渐减小。楚科奇海中东部陆架上表层沉积χ值高于阿拉斯加沿岸,而西北冰洋深海平原和洋脊区的χ值最低。χARM的变化趋势与质量磁化率相似,但频率磁化率的变化趋势与质量磁化率正好相反。k-T分析结果显示阿留申海盆沉积物中的铁磁性矿物以磁赤铁矿占主导,白令海陆架育空河口外侧和圣劳伦斯岛南北两侧为磁铁矿,白令海陆架西部和楚科奇海陆架中东部为磁赤铁矿和磁铁矿,楚科奇海阿拉斯加沿岸为黄铁矿,而西北冰洋陆坡、深海平原和洋脊区为胶黄铁矿和黄铁矿,但高纬度区沉积物中的胶黄铁矿含量更高。沉积物中磁性矿物的区域性分布受沉积物来源、洋流和底质环境等因素的控制。白令海和楚科奇海陆架磁赤铁矿来源于亚洲大陆,白令海陆架东部的磁铁矿来自育空河流域,阿拉斯加沿岸沉积物中的黄铁矿,应为阿拉斯加西北部陆源侵蚀来源的或早期成岩作用形成的,西北冰洋深海盆区的胶黄铁矿,为自生成因的。  相似文献   
1000.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sediments in the shallowest part of sedimentary basins is challenging to investigate as most of the geothermometers are at their application limits. This is typically the case of the Callovian–Oxfordian claystones at the eastern border of the Paris Basin. A recent 2000 m deep well penetrated the entire Jurassic and Triassic sedimentary series and permitted coring of sediments never reached by previous drilling in this part of the basin. Thanks to the use of several independent geothermometers (apatite fission track thermochronology, fluid inclusion microthermometry, clay mineralogy and sedimentary organic matter evolution) the burial history of the Mesozoic series has been reconstructed, modeled and calibrated using kinetic algorithms relevant to the various paleothermometers used. In addition to these conventional methods, an innovative approach was developed using the temperature-dependence of the magnetic mineral assemblage within clay-rich sediments (“MagEval”). Thermal modeling indicates that the Callovian–Oxfordian and the Lower Triassic experienced maximum burial temperatures of 50 ± 5 °C and 90 ± 10 °C respectively, i.e., about 25 °C higher than present-day. This temperature offset implies the erosion of several hundred meters of sediments which, depending on the thermal flux and conductivity considered, most likely constituted Upper Cretaceous chalk deposits. Falling sea level resulted in the exposure and subsequent dismantling of the chalk cover at the beginning of Cenozoic times. The eastern border of the basin was then subjected to slow erosion and discrete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