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80篇
  免费   708篇
  国内免费   2199篇
测绘学   2篇
大气科学   156篇
地球物理   563篇
地质学   5133篇
海洋学   342篇
天文学   8篇
综合类   120篇
自然地理   263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67篇
  2021年   192篇
  2020年   198篇
  2019年   225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254篇
  2016年   230篇
  2015年   252篇
  2014年   311篇
  2013年   262篇
  2012年   301篇
  2011年   300篇
  2010年   250篇
  2009年   298篇
  2008年   317篇
  2007年   318篇
  2006年   357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49篇
  2003年   200篇
  2002年   160篇
  2001年   154篇
  2000年   161篇
  1999年   115篇
  1998年   131篇
  1997年   158篇
  1996年   92篇
  1995年   76篇
  1994年   70篇
  1993年   38篇
  1992年   40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23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5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谭明 《第四纪研究》2009,29(5):851-862
根据最近的研究结果,中国季风区同一洞穴或同一区域的晚全新世石笋氧同位素序列具有较好的重复性,表明中国季风区的石笋氧同位素短尺度(10~100年尺度,后同)变率所具有的信号强于噪音。通过进一步比较分析发现,一些石笋氧同位素记录虽然来自距离上千公里之遥的不同区域,但它们的波动形式在年代际至世纪尺度极其相似,说明它们是一致的大区域信号,但多数石笋氧同位素序列未能校准到本区器测的降水或温度记录上。通过与中国气候学家建立的各类季风指数比较,发现这些具有一致大区信号的中国石笋氧同位素序列与海平面气压差指数或海陆温差指数关系最好。再通过与印度洋-太平洋海域海平面气压差、以及许多海、气环流观测记录对比,发现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序列记录了20世纪后期最强的一次全球海、气环流年代际均值突变,由此初步确认了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短尺度变化的环流意义: 当印度洋海水和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低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北东缩而弱,中国季风区内来自印度洋的水汽份额增大,由于这些水汽的输送路程很远,导致中国季风区的雨水氧同位素及石笋氧同位素较轻; 而当印度洋海水和中东太平洋海水温度偏高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偏南西伸而强,中国季风区内来自印度洋的远源水汽份额减少,而来自西太平洋的水汽份额增大,由于后者输送路程较近,导致中国季风区的雨水氧同位素及石笋氧同位素较重。由此命名瑞利分馏原理所决定、反映印度洋/太平洋海、气环流转变且大区域一致的中国季风区石笋氧同位素10~100年尺度变化为“环流效应”。  相似文献   
992.
植物正构烷烃及其单体氢同位素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正构烷烃是植物类脂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用来维持叶片表面的水分平衡,其平均碳链长度(ACL)作为植物对水分胁迫程度的生理性反映,与植物进化程度存在表观上的联系。高等植物来源烷烃的ACL高于低等植物和水生藻类,裸子植物高于被子植物,C4植物高于C3植物,因此植物正构烷烃具备粗略的植物分类学意义,并在古环境研究中被广泛应用。在河口和海洋沉积物中主要用来判断水生低等植物和陆地高等植物的相对贡献,在古土壤中则用来区分草本/木本植物的消长变化。植物烷烃中的氢元素主要来自光合作用时吸收的环境水,其δD主要受环境条件和生物化学过程影响,但环境条件、气候状况和植被类型的影响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相互抵消,使烷烃δD具有记录大气降水δD的潜力,从而可以用来重建大气降水δD并反演气候变化。  相似文献   
993.
胶东地区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发生于125~110 Ma,与金成矿作用同期的早白垩世晚期艾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克拉通东缘,由深成相的石英闪长岩-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类及浅成相的闪长玢岩、花岗斑岩等组成,岩体发育岩浆暗色包体.对艾山二长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岩石地球化学、锆石LA-ICP-MS年代学和Lu-Hf同位素测试和研究,探讨了该...  相似文献   
994.
基于兰州九州台黄土剖面的土壤有机质δ13C分析,讨论了兰州地区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2个时期气候以及地表植被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该地区末次间冰期δ13C变化范围为-29.97‰~-25.52‰,平均值为-27.79‰;全新世δ13C变化范围在-20.82~-34.40‰之间,平均值为-28.99‰.从δ13C平均值来看,该地区在以上两个时期地表植被主要为C3植物.末次间冰期九州台剖面δ13C表现出3峰夹2谷的特征与同一时期深海SPECMAP曲线有着良好的对应,表明了该时期兰州地区的气候变化与全球是一致的,全新世土壤有机质δ13C所反映出的3个不同的变化阶段对应于早、中、晚全新世阶段.结合黄土高原其他剖面相应时期的土壤有机质δ13C的研究结果,我们观察到陕西关中地区的黄土剖面末次间冰期和全新世土壤有机质δ13C要大于黄土高原西部的兰州等地区,气候差异引起的地表植被中C3、C4植物比例不同是造成两地区土壤有机质δ13C差异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表明,黄土高原土壤有机质δ13C是揭示该地区气候变化的一个良好代用指标.  相似文献   
995.
同位素段、亚段乃至次亚段的划分实质上是定义不同级别 (层次 )的气候事件 ,为全球不同级别气候事件的对比提供参照。但已有的研究可能受区域性因素及记录本身条件所限 ,对同位素亚段、次亚段划分的数目及对比不尽一致。基于太阳辐射曲线、柴达木盆地高分辨率自然伽玛 (GR)曲线及其他相关气候记录的对比研究发现 ,同位素亚段的划分与太阳辐射曲线岁差周期间存在着明确的对应关系 ,据此对 0 .9Ma以来同位素亚段划分进行补充和校正。基于气候层次的观点 ,建议以太阳辐射曲线为参照 ,对同位素亚段重新进行系统命名 ,在轨道尺度变化这一级取消次亚段 ,即完全按照太阳辐射曲线峰值进行亚段编号。  相似文献   
996.
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Sm-Nd年龄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苏皖北部的上前寒武系进行了矿物学研究基础上,选择安徽北部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作为测定对象,系统测试Rb-Sr和Sm-Nd同位素,应用Sm-Nd等时线方法进行了定年。本次研究表明,安徽淮南群四顶山组燧石可能是在海洋环境中形成,主要反映了陆源物质特征,其形成时代约为800Ma。这为苏皖北部地区上前寒武系是位于华北区青白口系和扬子区震旦系之间的一套地层提供了一个新的证据,也进一步印证了淮南生物群属于先伊迪卡拉期的学术观点。  相似文献   
997.
以蒸馏法为基础, 研究了适合海水中铵盐稳定氮同位素分析的预处理方法。对蒸馏法预处理过程中的最佳蒸馏时间、沸石的选取、铵盐最适浓度范围等分别进行改进和优化, 获得稳定、高效的海水中铵盐氮稳定同位素分析预处理方法。结果表明: 最佳蒸馏时间为50 min, 铵盐的回收率为(97±5.8)%。测定了不同沸石对不同浓度氨氮的吸附率, 筛选出酸性条件下铵氮吸附效率较高且稳定的康华科技沸石; 确定铵盐的最佳适用浓度范围为2~10 μmol/L, 在该浓度范围内氮回收率94%~99%,氮分馏系数为0.1‰~0.8‰。将此方法应用于长江口海域水样分析, 结果表明, 这一方法可以应用于河口中铵盐的氮同位素分析, 能够为河口中溶解态氮的来源及循环机理等研究提供有效信息。  相似文献   
998.
为了解南海北部陆坡末次间冰期以来的古海洋沉积环境演化特征,对研究区ZSQD196PC柱状样有孔虫、硅藻及有孔虫氧同位素资料开展了分析。依据沉积有孔虫、硅藻主要属种的百分含量、丰度及组合特征,将有孔虫划分为3个组合,分别对应于氧同位素MIS1、2、3~4期;将硅藻划分为4个组合,大致对应于MIS1~4期。MIS1期有孔虫以暖水种占优势,Pulleniatina obliquiloculata百分含量显著升高;硅藻丰度低且以热性种占优势,其中冷期出现大量沿岸种,反映相对温暖的气候条件。MIS2~4期有孔虫以冷水种占优势,温跃层种含量相对较高;硅藻丰度高且以广布种占优势,出现沿岸种含量的升高,反映较冷的气候条件。通过对比浮游有孔虫氧同位素,分析讨论了末次盛冰期、Blling—Allerd暖期和新仙女木事件在ZSQD196PC柱状样的沉积响应,揭示了末次冰期中的气候波动。  相似文献   
999.
通过详细的野外地质工作和显微镜下观察,对云南兰坪盆地东北部维西—乔后断裂带上三叠统石钟山组(T3s)中产出的铅锌矿床成因进行厘定。研究结果表明,测区内存在大量典型的同生沉积矿床标志,如:纹层构造、条纹条带构造、网脉构造、黄铁矿条带软沉积构造、黄铁矿草莓状结构、黄铁矿胶状构造、闪锌矿同心环状构造等。青甸湾矿床金属硫化物硫同位素测试结果显示,黄铁矿的δ34 S介于3.7‰ ~ 8.1‰,均值5.34‰; 闪锌矿的δ34 S介于5.2‰ ~ 10.0‰之间,均值为7.18‰; 方铅矿的δ34 S介于5.2‰ ~ 9.9‰之间,均值为7.275‰,铅锌矿床硫来源于海水硫酸根无机还原。结合矿床形成时代及大地构造背景,认为该区铅锌矿为喷流沉积作用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The intention of this work is to consider the stable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xygen and deuterium in rainfall, surface water and groundwater along the Yellow River in the North China Plain (NCP). This demonstrated that the δ18O values in groundwater varied from –10.17 to –6.85‰, with mean value of –8.76‰, and that the δD ranged from –68.7 to –58.0‰, with mean value of –63.4‰, respectively. The δ18O values in surface water varied from –8.36 to 1.32‰, with mean value of –6.8‰, and δD ranged from –64.4 to –35.1‰, with mean value of –57.6‰, respectively. Further, The range of Cl- values of groundwater varied from 5.9 to 340.5 mg/L and that values ranged from 30.1 to 81.9 mg/L in surface water samples and Na+ value changed from 27.4 to 321 mg/L in groundwater, while that in surface water varied from 24.8 to 50.5 mg/L. Most of the points fall below the GMWL?, but are close to the LMWL.? Therefore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groundwaters along the Yellow River were influenced by rainfall in heavy events and surface wat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