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7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篇
测绘学   3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4篇
地质学   9篇
海洋学   7篇
综合类   5篇
自然地理   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21.
从人地系统脆弱性视角着眼,基于 65 个样本点,451 份入户调查问卷,65 份村庄专题问卷, 运用逼近理想解的排序法等方法探索了佳县 1980—2017 年微尺度乡村人居环境系统的时空分异 过程。结论表明(: 1)乡村人居环境系统脆弱性均值已由 0.66 下降至 0.45,空间差异度由 3.99%大 幅扩大至 15.31%,呈现由空间重度脆弱的均衡状态分化至中低脆弱为主体,24.62%的村庄仍处于 高脆弱状态的格局。(2)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脆弱性显著减轻,均值分别下降至 0.38、0.42、0.47, 居住子系统仅余 1.54%的高脆弱村庄。支撑、人类系统脆弱性均值保持或上升至 0.54 以上的高位, 高脆弱村庄比重均超过 2 / 3。(3)居住、自然、社会子系统由高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演化至低脆弱 样本村广泛分布,而人类系统呈现由低中脆弱样本村相间分布演化至高度脆弱样本村全局覆盖的时 空格局。支撑系统空间格局动荡,低脆弱等级仅集中分布于交通干线沿线、行政中心驻地样本村。  相似文献   
22.
以21世纪以来特别是"十二五"时期新型城镇化与房地产相关数据为样本,运用改进的熵权TOPSIS法对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测度,采用通径分析法研究五指山市房地产各指标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程度。结果表明:2009—2014年五指山的新型城镇化质量综合水平呈现稳步上升状态,始终处于中级与良好状态;2014年新型城镇化各指标发展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经济城镇化、生活城镇化和社会城镇化,人口与土地始终是制约五指山新型城镇化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商品房销售均价、房地产开发投资额、经济适用房总计划投资额与新型城镇化呈正相关,对新型城镇化的影响作用依次减小,新开工房屋面积与新型城镇化质量呈负相关,但影响作用程度较微弱。  相似文献   
23.
交通是支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之一,通达性则是反映交通设施水平的有效评价指标。本文以重庆市石柱县为例,选取空间数据和调研数据,引入熵权-TOPSIS模型构建集内外通达性和摩擦阻抗于一体的指标体系,客观分析山区乡镇的通达性,以期为交通合理规划提供参考。结果表明:①通达性指标对区域综合通达性影响程度为:交通设施技术(C4)>摩擦阻抗(C5)>等效道路密度(C2)>乡镇内部连通度(C1)>与省干道衔接度(C3)。②贴近度变异系数达0.5410,说明样区交通通达性水平空间差异大。③通达性空间格局表现出以南宾、西沱、悦崃为极核点向外围扩散递减趋势;通达性空间分布表现为西高东低,高通达区主要分布在平缓区,低通达区主要分布在陡峭山区。④通达性良好区域呈“一环一轴”模式分布,呈显著主干道指向性。⑤样区乡镇通达性空间分布格局与经济发展水平和土地流转面积有较高趋同性。研究结果能为区域协调发展、交通合理规划提供良好的理论与实践指导。  相似文献   
24.
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协调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新越  伍烨轩 《地理科学》2018,38(7):1139-1147
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发展关系密切,以中国东部地区10个省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国内旅游消费和城镇化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熵值法、协整检验、TOPSIS评价法和协调度模型测度中国东部地区2000~2014年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的综合水平和协调程度,并进行动态时空演化分析,最后根据K-Means聚类算法划分出4种发展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东部地区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存在长期均衡的协整关系;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的协调程度不断提高,但地区差异明显;国内旅游消费与城镇化存在4种协调类型,即优良协调型(北京、天津)、城镇化滞后型(江苏、浙江、广东)、国内旅游消费滞后型(上海)、双滞后型(河北、山东、福建和海南),并针对不同类型省市提出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25.
High-quality industrial development (HID) is a requirement of the modern economy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This paper designed a four-dimensional HID evaluation framework according to the logic of “development foundation-development theme-development subject-development guarantee.” Specifically, momentum cultivation as the foundation, efficiency improvement as the theme, and quality promotion as the subject are the three pivots driving the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from high-speed development to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 stable economic environment and a harmonious social environment are the guarantees of HID. Choosing the π-shaped Curve Area of the Yellow River basin in China as the study area, this paper measured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HID and its four dimensions using the entropy-weighted TOPSIS method based on relevant economic indicators. Besides, the obstacle recognition model was adopted to identify the obstacles to HID. Findings include: From 2005 to 2019, the HID in the Curve Area was characterized by spatial unevenness and relative stability.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industrial layout were more rational in provincial capitals and large cities than in other cities. The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economy presented an incompact polycentric structure, and the industrial association was relatively weak in the curve’s upper reaches. Almost all cities have experienced an increase in single-factor productivit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contributed most to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growth.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the development momentum stabilized at high levels in Inner Mongolia while at low levels in resource-based cities. The development environment in most cities has remained stable, and the social welfare has increased and distributed more equitably in the Area. The technological introduction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of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were the primary obstacle factors for the Area in realizing HID, and the 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location index was critical to the upper reaches of the curve. This paper was expected to provide new ideas for studying industrial transformation and practical policy proposals for regional development in the Curve Area.  相似文献   
26.
“双循环”发展背景下,城市创新能力成为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因素。选取2010年、2014年和2018年作为时间节点,运用改进TOPSIS和耦合协调模型对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及其子系统间耦合协调的时空演化规律进行实证评价与分析。研究表明(:1)安徽省内城市综合创新能力差异逐渐扩大,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2)安徽省城市创新投入能力整体逐渐上升,呈现“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创新产出能力差距逐渐缩小,空间分布差异不显著;城市环境支持能力差距逐渐拉大,呈现“北高南低”的空间分布特征。(3)安徽省城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环境支持”能力的耦合协调度整体水平较低,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的“中心-外围”分布特征,以中度失调和轻度失调两种类型为主。(4)安徽省城市创新能力耦合协调性无法进一步提升的原因主要受2个或3个复合限制因素的影响,其中城市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和环境支持能力同时滞后的城市数量最多。  相似文献   
27.
基于PSR-TOPSIS模型的闽侯县生态安全动态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安全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障,是生态建设的核心内容.闽侯县是福州城市扩展的重点区域,亦是福建省会福州生态安全的关键保障区域.本研究运用PSR(“压力-状态-响应”)框架模型构建区域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选择多目标决策方法熵权“TOPSIS法”(逼近于理想值的排序方法)评价闽侯县2005-2010年的生态安全动态变化特征.结果显示2005-2010年闽侯县生态安全平均水平处于预警状态,闽侯县亟待改变区域发展模式,增强内涵发展刻不容缓;研究发现生态安全等级水平为生态压力-状态-响应的综合作用,生态系统状态与生态安全水平密切相关,而生态压力和生态响应对生态安全水平起着系统动态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8.
为了解农业资源的总体利用状况和从增产角度评价具体资源投入的合理性,并探讨农业综合产出对各种投入资源的敏感程度,采用了"边际产出量"与"弹性系数"两个参数;又因为实际农业生产中投入的具体资源及形成的产出均有多种,现实中又缺少每种产出与特定资源的对应数据,所以采用TOPSIS法对多种产出及投入的资源进行了综合。研究结果表明,在2000-2009年的多数年份,巢湖种植业的资源投入不断增加(仅从业人员的投入逐年减少),虽然产出也相伴增长,但仍有28.57%的资源利用效率为负;综合产出对农药、灌溉、农膜等资源的敏感性较高。巢湖农业实践表明,适度减少投入也有可能提高产出,这才符合资源节约型农业的要求,是可持续发展需要的资源利用状态;利用效率为负的资源则不宜再追加投入,这种情况下要增产,似应转变生产方式。  相似文献   
29.
多适应目标下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面对全球环境变化,识别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是可持续性研究的核心议题。山地城市发展条件受地形、建设用地和生态环境等因素的制约,其人地关系更为脆弱,国土空间开发与保护需要权衡。针对人类—环境耦合系统的脆弱性评价存在时空精度较粗、目标过于含糊的问题,以秦岭山地的商洛市为例,基于主体功能区划方案设置不同适应目标,构建包括32个指标42项数据的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脆弱性评价体系。结果表明:在空间差异上,柞水县的脆弱性程度较低,洛南县脆弱性程度最高;在1997-2013年间,脆弱性低值样本随时间变化有所升高,高值样本于2003-2008年间达到峰值;全市域脆弱性空间差异存在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并在2013年差异达到最小,区域差距有所缓和。在多适应目标下,商州区在重点开发导向下脆弱性最低,而柞水县、镇安县和商南县等更适于限制开发导向,不同适应目标导向会对脆弱性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在较高时空精度上探讨山地城市社会—生态系统的脆弱性,可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定量指引,采用的多适应目标情景设置可以作为区域社会发展评价研究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30.
城市综合发展潜力的定量测算,能够有效预见城市发展趋势,发现社会发展和基础设施中存在的短板,对城市的规划布局与决策制定具有借鉴意义。本文以浙江省为例,结合社会经济数据与夜光灯光数据,基于城市综合发展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加权主成分TOPSIS模型,得到全省11市2000~2019年近20年来的城市发展潜力时空演变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时序变化来看,浙江各市的综合发展潜力排名均存在上下波动情况,其中杭州、宁波、衢州和丽水相对稳定,而温州和舟山的波动趋势较为明显;从空间演变上看,浙江各市综合发展潜力不平衡,整体上北强南弱,浙北的杭、甬作为引擎城市,带动舟山、嘉兴等市形成一体化发展,而以温州为代表的浙南5市发展潜力较差。根据研究结论,本文从外部的区域协作与内部的发展形态两方面对浙江发展提出相应政策建议,以期缩小各市发展差距,改变北强南弱的发展现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