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4篇
  免费   265篇
  国内免费   472篇
测绘学   124篇
大气科学   333篇
地球物理   349篇
地质学   678篇
海洋学   712篇
天文学   2篇
综合类   113篇
自然地理   280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1篇
  2022年   56篇
  2021年   65篇
  2020年   73篇
  2019年   92篇
  2018年   56篇
  2017年   90篇
  2016年   78篇
  2015年   87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11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117篇
  2010年   88篇
  2009年   123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19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105篇
  2003年   85篇
  2002年   81篇
  2001年   75篇
  2000年   83篇
  1999年   54篇
  1998年   65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53篇
  1995年   44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33篇
  1991年   28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9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In parallel with research on surface sediment characteristics of evolving island features (patches) along an island‐braided reach of the Tagliamento River, Italy, the present research reconstructe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ampled sites using historical information coupled with field measurements. Since any field sediment sampling programme inevitably focuses on small areas (of the order of a few metres), the historical sources were assessed bearing in mind their spatial resolution and geographical accuracy in relation to the size of the sampled sites, and the information they could provide regarding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hose sites. The analysis combined four sources of information: (i) river stage records revealed flood events that had the potential to reset bar surfaces and float in wood and seeds to initiate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ii) oblique ground photographs identified areas of the river's active corridor where riparian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appeared to have been initiated by specific flood events; (iii) dendrochronology was used to estimate the age of sampled sites; (iv) field‐measured geographical locations of the sampled sites were combined with historical vertical areal imagery to further establish sampling site age and changes in vegetation cover from 1944 to 2012. A chronosequence of sampled sites (0, 2, 8, 12, 40 years) was established. Vegetation colonization and island development show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evelopment trajectory among sites of each age across the 40 year period following formative floods in 1965–1966, 2000, 2004 and a flow pulse in 2010. The trajectory progressed through pioneer and building island stages until vegetated areas became part of established islands. Evidence from the younger sites indicates that the pioneer island phase lasts up to eight years. Evidence from the oldest site indicates a building island phase lasting a maximum of 30 years, but probably a lot less.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92.
对地震发生时快速错动的断层两盘产生的科里奥利力的研究做了简短回顾,以此理论与方法对中国大陆外的部分震例,包括中国台湾地区及中亚土耳其地区发生的大地震的余震进行讨论,并简短讨论了地震破裂的科里奥利力效应预测余震强度用于全球的普适性问题。  相似文献   
993.
珊瑚礁岛屿淡水透镜体研究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焕庭  王丽荣 《热带地理》2015,35(1):120-129
淡水透镜体是珊瑚礁岛屿上重要的地下淡水资源,对于满足人们的日常生活需要和维护珊瑚礁岛屿的生态系统非常关键。文章回顾了国内外珊瑚礁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研究历程,介绍了它的理论和特征,综述了其发育和演化与岛屿的水文地质、气候、潮汐、地形和植被等的关系。另外,自然压力,诸如干旱、海水入侵、海平面升高和岛的机械侵蚀等,以及人为压力,如过多抽取淡水、污染、地形改变和海岸工程等,都对珊瑚礁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稳定造成了威胁,对这类干扰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文章还介绍了常用的淡水透镜体研究模型,包括物理模型、解析模型和数学模型,并对其在淡水透镜体中的研究应用作了概述。对中国珊瑚礁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研究现状也作了介绍,研究涉及西沙群岛永兴岛珊瑚礁淡水透镜体的厚度、抽取地下水导致的倒锥现象和生物修复等方面。最后,文章对南海珊瑚礁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研究作出展望,提出开展对南海其他珊瑚礁岛屿淡水透镜体的研究工作,以及如何使抽取的地下水除污并可供饮用。  相似文献   
994.
利用西太平洋冬季海洋综合调查获取的数据资料,分析了第二岛链以东附近海域冬季温度、盐度、声速和密度的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使用Ocean Data View海洋数据软件对资料进行网格化处理,同时采用Wilson方法和垂直梯度法计算声速和声速梯度。分析数据结果表明:第二岛链以东附近海域冬季温度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且750 m以浅变化幅度较大;而盐度和声速的垂直结构特征均表现为从表层向下先减小后增大,但各自存在不同的临界深度。海区存在温度和声速双跃层结构,上跃层强度大,厚度小;下跃层强度较小,厚度较大。  相似文献   
995.
Diurnal evolution of the barrier layer (BL) and its local feedback features in the central Taiwan Strait (119.2oE,24.3oN) during summertime monsoon are investigated using in situ moored observations conducted by the Yan-Ping 2 research vessel in late June 2005.During the initiation phase,for the non-solar radiation tends to be trapped in the upper mixed layer,whereas the solar radiation can penetrate deeply through the mixed layer approaching the thermocline,most heat is accumulated inside the BL inducing a...  相似文献   
996.
泥底辟与泥火山成因机制相同,发育演化特征相似,但最终地质形态及存在形式有所差异.通过深入分析南海西北部莺歌海盆地泥底辟与东北部台西南盆地泥火山发育展布特点及伴生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指出莺歌海盆地泥底辟主要分布于盆地中部的莺歌海深大凹陷,且沿盆地NW方向呈五行雁行式排列,泥底辟发育演化具有明显的低密、低速和异常高温超压的特点;而台西南盆地泥火山主要展布于南部凹陷陆坡深水区和台湾陆上台南-高雄地区,陆上泥火山多沿深大断裂带分布,地面形态特征类似火山形态,多具有喷口,海域泥火山的海底形态亦与其相似,但研究程度较低.泥底辟及泥火山伴生烃类天然气成因类型较多,但以成熟-高熟煤型烃类气为主;伴生的非烃气CO2和N2丰富,但以无机壳源型CO2为主.泥底辟及泥火山的泥源层均为中新世及上新世海相坳陷沉积的巨厚泥页岩,本身即具生烃潜力,其成熟生烃及其与泥底辟/泥火山运聚通道和底辟伴生构造的良好配置,则构成了其独特的泥底辟/泥火山油气运聚成藏系统,进而控制了这种“泥底辟/泥火山型油气藏”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7.
近20年来昆明市城市化进程对城市热岛效应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城市化对城市气温影响是气候变暖研究中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利用1987~2006年昆明及周围3个站点的气象数据分析城区和周围站点的气温变化差异,给出城市和郊区在不同年份、不同季节城市化影响下的气温变化趋势。研究发现:近20年来,城区年平均温度为15.7℃,郊区为14.9℃,受城市化的影响,昆明市城区热岛效应一直呈现增幅的趋势,其中在冬季热岛强度最大且增幅为0.399℃/10 a,而热岛强度最小的是夏季,UHI最高气温增幅为0.29℃/10 a,UHI最低气温增幅为0.56℃/10 a。在此基础上结合昆明城区的城市发展资料,运用熵值法、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城市发展对年热岛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时段影响因素不同,1987~1994年主要因素是建成区面积和人均GDP,而1995~2006年则是人均GDP和城镇人口。  相似文献   
998.
厦门岛城市空间扩张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海岸带是目前世界上城市化最集中的区域,海岛作为海岸带的一个特殊地理组成,其城市空间扩张过程可以理解为城市发展与自然地理环境之间相互耦合作用的结晶。本文以中国东南沿海的厦门岛为例,结合厦门岛城市发展的相关政策、城市规划、人口、产业等历史与现状资料的文本分析,通过图片修整和遥感地理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首先回顾厦门岛近100 年的城市化历程,分析厦门岛海岸线、岛屿形状、建成区、交通、行政区划及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历史变化及城市空间扩张特征;然后从行政区划、城市总体规划、产业发展、地形、围填海、交通和人口等方面分别探讨影响海岛城市空间扩张的潜在决定因素;总结各种因素对海岛城市空间扩张的作用;以期为中国甚至世界其它沿海城市合理开发海岛,促进海岸带可持续城市化提供科学借鉴。  相似文献   
999.
基于相似系数和R/S分析方法的 闽台产业同构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产业同构化可能造成区域间产业升级优化和彼此合作发展的瓶颈。选取闽台为研究对象,从三次产业、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三个方面着手,应用相似系数指标,分别从静态与动态的角度分析闽台产业同构的现状与变化,并在此基础上,依据分形理论中的R/S分析方法,预测两地产业同构化的未来发展趋势。结果显示,闽台产业同构现象显著,如果在原有条件下继续发展,未来三次产业同构化程度将继续加大,制造业相似性总体上将呈现波动加强态势,第三产业结构同构化程度继续缓慢减小。然而闽台产业同构具有其内在必然性,相似的资源禀赋、日益接近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日益紧密的经济联系对产业同构的形成产生了正面影响;同时,产业同构也揭示了闽台产业分工已经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方向发展。因此宏观层面的产业同构未必给闽台未来经济合作产生明显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城市热岛效应热点问题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国内外城市热岛效应研究热点及不足,探讨了时空替代性、评价指标合理性、模拟空间尺度适宜性及理论与应用研究相结合等问题,指出未来城市热岛效应研究应注重新方法与新思路的集成、城市群热岛效应监测、城市热岛与全球异常环境要素间的生态关联性、缓解城市热岛效应的生态途径与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