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86篇
  免费   464篇
  国内免费   824篇
测绘学   142篇
大气科学   31篇
地球物理   627篇
地质学   1707篇
海洋学   109篇
天文学   14篇
综合类   82篇
自然地理   62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0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75篇
  2019年   95篇
  2018年   85篇
  2017年   100篇
  2016年   94篇
  2015年   96篇
  2014年   131篇
  2013年   152篇
  2012年   127篇
  2011年   142篇
  2010年   127篇
  2009年   119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14篇
  2006年   115篇
  2005年   86篇
  2004年   100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65篇
  2000年   58篇
  1999年   62篇
  1998年   70篇
  1997年   47篇
  1996年   68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43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6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4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6 毫秒
61.
华北中北部高级变质岩区的构造区划及其晚太古代构造演化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李江海  翟明国 《岩石学报》1996,12(2):179-192
通过区域构造编图及重点地段的详细研究,在华北克拉通中北部识别出一条NNE向的构造带——龙泉关-桑干带,它以大规模的韧性剪切带网络、重熔钾质花岗岩带、数量众多的高压麻粒岩构造透镜体或岩片为特征。剪切带以低角度逆冲为主,矿物拉伸线理指示运动方向为NW-SE向。这些剪切带造成东西两侧基底杂岩与表壳岩系包括孔兹岩系的广泛构造叠置,以及高压麻粒岩的近等温减压上隆。从更大的范围看,龙泉关-桑干带处于鄂尔多斯克拉通和阜平-赞皇克拉通之间,并且被五台-吕梁裂谷型绿岩带截切或不整合覆盖。该带应形成于晚太古代,记录了上述两个克拉通斜向拼合的构造过程  相似文献   
62.
京津唐地区的深部挤压带轴线沿宁河、香河、昌平一线呈南东—北西走向,在通过该带的北东向M和C面上均有一向北西弯曲的弧形。地壳下部和上地幔顶部层位呈透镜状增厚,浅部的北东向断裂也向北西弯曲。应力测量表明现今该带的应力场为向北西挤压。深部挤压作用是由渤海底部的扩张所产生的。该挤压带控制着地震的发生,特别其北东侧是一个强地震区  相似文献   
63.
460铀矿床成矿构造背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任之鹤  万天丰 《铀矿地质》1997,13(3):154-158
460矿床为一个大型斑岩型铀-钼矿床。晚侏罗世近东西向分布的火山岩系为铀元素的预富集打下了基础。白垩纪流纹斑岩为其主要的成矿母岩,可能为NE向展布。早第三纪末期的热液活动使铀进一步富集成矿,在区域应力场作用下,矿体呈NW走向。晚第三纪的表生淋积作用,使矿体上部近地表处形成次生富集带。基于上述研究,可以进一步明确此类矿床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64.
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构造层次研究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把大陆壳划分为深部,中部,浅部和浅-表部四个构造层次。依据各自所处特定的构造位置、组成构造岩类型、形成的制约因素和地质时代等方面的区别,各构造层次分别是壳-幔间滑动,大陆张裂、隆-滑构造和变质核杂岩构造等多种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过程中的产物。构造层次与大陆壳动力学机制转变关系的确定,更有利于古老板构造连续性、整体性的研究以及多期、多层次、多旋回大陆地壳演化模式的建  相似文献   
65.
辽北清原地区在时空上有系统地发育了三个太古亩地体:浑河以南的小莱河花岗岩-绿岩带(XGGB)、浑河以北的清原花岗岩-绿岩带(QGGB)和在QGGB东北部出露的景家沟麻粒岩-片麻岩区(JGGR)。绿岩带中火山岩组合在XGGB中以双峰式岩套为特征,而在(QGGB中以连续的钙碱性系列为特征。XGGB中斜长角门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3018±20Ma,Nd(t)=+0.19±0.17,TDM=3347~3735Ma,而QGGB中的斜长角闪岩全岩Sm~Nd等时线年龄为2884±48Ma,∈Nd(t)=+2.61±0.41,TDM=2938~2992Ma。JGGR中黑云麻粒岩的Rb-Sr等时线年龄为2994±325Ma,可能代表变质年龄,表明其形成在XGGB之前。综合研究表明辽北地区太古亩地质演化模式很可能为:JGGB代表了古中太古代古陆的残骸,XGGB于中太古代形成在这个古陆边缘的裂谷盆地内,QGGB则形成在新太古代的大陆边缘岛弧环境,并于新太古代晚期与XGGB拼贴。在此陆一弧碰撞过程中,QGGB逆冲推覆于JGGR之上,后者由于后期的伸展作用而出露于地表。成矿作用是地质演化的组成部分,并受制于各个演化阶段的构造环境  相似文献   
66.
塔里木盆地西南缘可划分为喀喇昆仑、西昆仑、塔里木等三个地层区和康西瓦、库地等两个缝合带。自震旦纪以来,该区经历了震旦纪—泥盆纪和石炭纪—第四纪两大构造旋回。对应每一旋回,喀喇昆仑地层区和塔里木地层区发育有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和碰撞造山两种类型的岩石组合。西昆仑地层区发育了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俯冲消减带和碰撞造山等三种类型的岩石组合。康西瓦缝合带是康西瓦洋经历了震旦纪—中泥盆世和早石炭世—晚侏罗世两次开合后的遗迹,它既是喀喇昆仑和西昆仑两个地层区的分界线,又是羌塘和塔里木两个板块的分界线;库地缝合带则是库地洋经历早石炭世—早二叠世一次开合的遗迹,分割了西昆仑和塔里木这两个地层区。  相似文献   
67.
Introductio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 technique and deep-going of seismicdata application fields, especially the digitization of data in earthquake station networks, theimprovement of the precision, the data quantity increases as geometric order, which bringdifficulty to saving and transfering these data. To keep all information, seismic data, like medicalimages, should be compressed without error in many applications. In generally, traditionalcompression meth…  相似文献   
68.
川西北倒三角形断块东部区域地处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地带,地跨川西北高原及其与四川盆地过渡带的高山峡谷区,属我国著名的南北向地震带的中段,因其特定的大地构造环境和强烈的现代地壳构造运动,导致其在强大的近东西向构造应力场的驱动和平卧“A”字型控震构造体系的控制下,沿两侧边界断裂向东强力楔入,于“构造急剧收口带”之西侧形成了一个近SN向地跨三大构造单元的强震带,强震沿该带有规律的往返迁移和重复发生,且地震活动强弱具有较明显的分形特征。  相似文献   
69.
基于小波变换的图像压缩方法能在高压缩比的前提下保持好的重建图像质量,它的多分辨率特性与人类视觉系统非常相近,小波变换的编码技术被广泛地应用于遥感影像的压缩中。介绍了小波理论的相关知识,着重对嵌入零树小波、等级树分割、小波数据的形态学表示算法等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论述,并对图像编码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0.
As a result of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ping of the Altyn Tagh fault in Neotectonic period, a contra-rotational structure, namely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has developed at the juncture of the main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northern fringe faul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Preliminary analysis on the de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Zhaobishan vortex structure.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previous data, suggests that the tectonic transform between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the northern fringe fault of the Qilian Mountains attributes to the deformation of the rotational structure. The existence of a series of rotational structures along the Altyn Tagh fault and on the northeastern edge of the Qinghai-Xizang(Tibet) plateau indicate that as the substance in the northern Qinghal-Xizang (Tibet) plateau moves clockwise around the eastern tectonic knot of the Himalayas, rotational structures become the principal mode on the northern marginal zone of the Plateau of transforming and absorbing tectonic deform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