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3篇
  免费   449篇
  国内免费   345篇
测绘学   52篇
大气科学   190篇
地球物理   574篇
地质学   954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148篇
自然地理   48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63篇
  2020年   64篇
  2019年   67篇
  2018年   59篇
  2017年   78篇
  2016年   62篇
  2015年   70篇
  2014年   89篇
  2013年   90篇
  2012年   73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91篇
  2009年   116篇
  2008年   110篇
  2007年   155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18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1篇
  2002年   85篇
  2001年   85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53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3篇
  1995年   29篇
  1994年   23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2篇
  1988年   6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3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79年   3篇
  1954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3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991.
中国沙漠的同位素分区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采集了中国10个主要沙漠或沙地(塔克拉玛干沙漠、巴丹吉林沙漠、腾格里沙漠、柴达木沙漠、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和呼伦贝尔沙地)样品,并在黄土高原西峰、环县和洛川剖面采集了马兰黄土(L1)样品.通过选择合适的粒级和样品处理方法,对样品酸不溶物进行了Nd和Sr同位素组成的测定.测定结果表明,中国10个沙漠或沙地的Nd同位素组成ε8Nd(0)的变化范围大,为-1.2~-17.2.根据Nd同位素组成范围,10个沙漠或沙地的εNd(0)从高到低可以分为4个区域:A1: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和呼伦贝尔沙地(-1.2~-4.0);A2:浑善达克沙地和科尔沁沙地(-4.4~-7.0);B:塔克拉玛干沙漠、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腾格里沙漠(-7.4~-11.7);C:毛乌素沙漠和库布齐沙漠(-11.8~-17.2).中国沙漠Nd同位素组成的分区性与中国北方的大地构造和山脉分布密切相关,并表明中国沙漠具有近源性,即沙漠物质主要来源于其邻近周围的山脉和基底岩石的风化侵蚀.通过对比,黄土高原黄土Nd和sr同位素组成与柴达木沙漠和阿拉善高原的沙漠(腾格里和巴丹吉林沙漠)相同,而与其他沙漠不同.塔克拉玛干沙漠碳同位素组成为0.19‰~0.62‰;柴达木沙漠、巴丹吉林沙漠和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碳同位素组成都落在1.20‰~2.40‰之内.黄土高原马兰黄土碳同位素组成与柴达木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相类似,而与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本次研究为Liu et al.(1996)的推论,即黄土高原黄土物质最终来源于青藏高原东北缘,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同位素证据.  相似文献   
992.
黄土物理性质与湿陷性的关系及其工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陇东地区黄土为研究对象,探讨了湿陷系数与各种物理指标的内在联系,采用多因素回归分析建立了湿陷系数与含水量、孔隙比、塑性指数(粘粒含量)的分析模型,结果显示湿陷系数与物理指标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采用物理指标计算的湿陷总量与实验测试总量较为接近,计算结果更好的反映湿陷性随取样深度变化的规律,对评价湿陷性黄土地基具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93.
晋西黄土洞穴成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野外调查、室内实验基础上,对晋西黄土洞穴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晋西黄土洞穴的形成是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主要因素包括黄土的土性、微观结构、节理裂隙、地层结构厚度、水文气候、地形地貌等,其中黄土土性和微观结构是黄土洞穴形成的内因,节理裂隙和地层分布状况为洞穴发育提供了空间和物质基础,水成为黄土洞穴形成的源动力,地形地貌则控制着黄土洞穴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4.
There is a massive amount of geomorphic evidence for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Longmen Shan at the eastern margin of the Tibetan plateau. We have surveyed some typical geomorphic markers including the Wenchuan-Maowen, Beichuan-Yingxiu and Pengxian-Guanxian faults, terrace offsets, scarps, fault-controlled saddles, dextral shutter ridges, dextral channel offsets, graben, shatter belts, and pull-apart basins. Electron spin resonance (ESR) and thermoluminescence(TL) ages were obtained using silty sand taken from below the surface of the sediments. According to these data, we calculated the rates of thrusting and strike-slip, and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enozoic tectonic shortening at the plateau margin is minor with the rate of thrusting less than 1.10 mm/a and the rate of strike-slipping less than 1.46 mm/a. The Longmen Shan is a zone of NNE-trending dextral shear with slip-dip ratio of 6:1-1.3:1. From NW to SE, the thrust component becomes smaller, whereas the strike-slip component becomes larger.  相似文献   
995.
区分地理实体最直接有效的方式在于对其界线作出划定。目前,黄土高原地貌类型界线划定多是在分类基础上按照分类界线、自然区划界线来界定。基于不同数据源及其表达方式,本文追踪前人对黄土高原地貌类型界线划定的研究进展,从形态成因的地貌分类、数字地貌分类等分类体系中总结了黄土地貌类型界线的内涵,分析了基于自然语言和数字环境下定量描述的优缺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梳理了黄土地貌类型界线的表示方法以及基于数字地形分析技术的地貌类型定量识别及其划分方法;从地貌界线确定与分类体系的关系、地貌界线划定的理论与方法参考、地貌界线划定的尺度效应3个方面对地貌类型界线做出了讨论分析与展望,以期为黄土地貌区划的相关理论研究提供背景基础,为当地实践工作等提供理论依据和支撑。  相似文献   
996.
沟谷侵蚀是塑造黄土地表侵蚀形态的主要动力,沟谷的发育过程深刻地影响着黄土地貌的发育及演化。本文在黄土高原选择6个典型地貌样区,以样区的数字高程模型为基本数据源提取沟谷系统。将沟谷系统中的沟谷节点、沟谷源点和流域出水口点作为网络节点,网络节点之间的空间拓扑关系为边,高程差为权值,构建黄土高原沟谷加权复杂网络模型。对黄土沟谷地貌的节点特征和空间结构进行定量刻画和分析,得到黄土高原不同地貌类型网络特征的空间格局及其变化,并进一步映射地貌的发育过程及演化机理。研究结果表明:① 黄土高原沟谷加权网络的点强度累积概率分布呈指数分布,相关性系数皆达到0.80以上,该网络正处于向无标度网络转化的过渡期;② 样区从南到北,沟谷特征点的点强度值呈现逐渐减小的态势,且点强度的分布具有不对称性,沟谷右侧侵蚀强度较高,点强度分布较多;③ 平均路径长度和网络结构熵值在绥德一带最大,分别为30.94、6.31,并向南北两侧呈减少的趋势,网络密度值的变化与之相反;3个指标分别从网络结构的连通性、稳定性和紧密性反映了不同沟谷地貌类型的侵蚀程度以及地貌系统的演化机理;④ 网络指标与传统地貌指标的相关性系数均超过0.85,其可以科学、准确地表达地貌形态的复杂性及地貌的发育阶段,有望作为沟谷地貌地学特征研究的参数。该方法考虑了沟谷地貌的空间拓扑关系以及系统的整体性,为复杂表面形态的地貌研究提出了一种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997.
甘肃黄土高原作物生长期土壤干旱及气候生产力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分析了近40年甘肃黄土高原区域作物生长期土壤干旱和气候生产力特征,结果表明:(1) 土壤干旱和气候生产力在空间上表现为全区一致,区域内相关性很好.(2) 时间演变规律上,土壤干旱有加重的趋势、气候生产力呈下降的趋势.(3) 土壤干旱和气候生产力变化阶段性明显,年际变化具有3~5a的振荡,4a周期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998.
In China′s Loess Plateau area, gully head is the most active zone of a drainage system in gully areas. The differentiation of loess gully head follows geospatial patterns and reflects the process of the loess landform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ts drainage system to some extent. In this study, the geomorphic meaning, basic characteristics, morphological structure and the basic types of loess gully heads were systematically analysed. Then, the loess gully head′s conceptual model was established, and an extraction method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DEM) for loess gully head features and elements was proposed. Through analysing the achieved statistics of loess gully head features, loess gully heads have apparently similar and different characteristics depending on the different loess landforms where they are found. The loess head characteristics reflect their growth period and evolution tendency to a certain degree, and they indirectly represent evolutionary mechanisms. In addition, the loess gully developmental stages and the evolutionary processes can be deduced by using loess gully head characteristics. This study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ment and improvement of the theoretical system for describing loess gully landforms.  相似文献   
999.
贡帽日玛新生代正长斑岩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可可西里东部,形成于古近纪渐新世时期(E3),锆石的SHRIMP U-Pb谐和年龄为26.51 Ma±0.79 Ma。正长斑岩的w(SiO2)为58.62%~61.86%,具富碱(ALK=7.71%~10.09%),高w(K2O)(5.72%~7.75%),高K2O/Na2O比值(2.1~5.3),高w(MgO)(3.09%~4.61%)和高Mg#值(0.59~0.69),以及钾玄岩系列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稀土总量高(ΣREE=262.88×10-6~371.65×10-6),轻稀土强烈富集(LREE=247.76×10-6~352.92×10-6),重稀土明显亏损(HREE=15.12×10-6~18.68×10-6),Y(17.43×10-6~21.53×10-6,平均18.71×10-6)和Yb(1.30×10-6~1.67×10-6,平均1.52×10-6)质量分数普遍偏低,稀土元素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强烈富集的右倾斜型,(La/Yb)N值为24.49~33.85,负铕异常不明显(Eu/Eu*=0.87~0.92)。微量元素Sr质量分数及Sr/Y比值高,分别为675×10-6~1 949×10-6和38.73~90.52,在微量元素比值蛛网图上正长斑岩强烈地表现出Nb,Ta,P,Ti,Y的负异常。贡帽日玛新生代正长斑岩属一高Mg高K的C型埃达克质岩,其源区物质组成相当于榴辉岩相的下地壳,形成于青藏高原隆升和板内地壳加厚背景之下,是青藏高原北部在古近纪渐新世时期(E3)因大陆地壳加厚引起下地壳部分熔融的岩浆产物。  相似文献   
1000.
星云湖作为人类农业生产活动影响下环境问题突出的代表性高原湖泊,其水体健康与生态平衡对于区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量化解析星云湖流域人类活动净氮磷输入时空来源变化及影响因素对于流域管理和湖泊恢复具有重要意义。基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采用人类活动净氮输入(NANI)、人类活动净磷输入(NAPI)模型量化星云湖流域NANI、NAPI强度。结果表明,1989-2020年研究区NANI、NAPI均值分别为(14614±2196)和(3135±452)kg/(km2·a),时间上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且峰值出现在2015年,分别达到18076和3889 kg/(km2·a);空间分布上,除东部NANI、NAPI较低外,其余区域均较高;化肥和食物/饲料输入分别是NANI和NAPI的最大来源,占比分别为58.2%~63.8%和30.5%~59.5%。此外,基于模型选择和变量重要性分析发现,经济作物产量和畜禽密度是影响NANI、NAPI变化的最主要因素。因此,星云湖流域氮磷管控应从调整种植结构和模式等控源措施入手,加快经济模式转型。本研究结果可为星云湖流域建立有效的氮磷综合管理措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