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4篇
  免费   475篇
  国内免费   646篇
测绘学   20篇
大气科学   218篇
地球物理   362篇
地质学   1886篇
海洋学   8篇
综合类   115篇
自然地理   526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5篇
  2021年   73篇
  2020年   61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00篇
  2014年   135篇
  2013年   119篇
  2012年   156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43篇
  2009年   121篇
  2008年   131篇
  2007年   144篇
  2006年   179篇
  2005年   124篇
  2004年   118篇
  2003年   125篇
  2002年   111篇
  2001年   125篇
  2000年   79篇
  1999年   69篇
  1998年   72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0篇
  1995年   51篇
  1994年   37篇
  1993年   37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9篇
  1990年   3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1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新疆富蕴县柯鲁木特锂-钽-铌矿床228号脉地质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泰德  程剑 《矿产与地质》2004,18(5):428-431
通过对柯鲁木特锂-钽-铌矿床228号矿脉的普查,发现该矿脉锂、钽、铌的含量较高,矿脉规模大。为了进一步在该区开展找矿工作,阐述了228号含矿伟晶岩脉的共生结构分带的产出特征、结构带内部特征、稀有元素含量变化及其不同矿化类型等,在总结了228号及其相似的113号、116号含矿伟晶岩脉成矿地质背景的基础上,指出伟晶岩的主要形成阶段和矿化阶段是在一个比较封闭的地质环境中生成的,并认为含矿伟晶岩脉的形成与二云母二长花岗岩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82.
根据天山地区(42~44^oN,81~89^oE)1:20万,七探采集的900余个岩石样品的分析结果,基于全样本统计和迭代剔除方法,得到新疆天山地区表壳(出露地壳)的39种元素丰度值;对其中的SiO2、TiO2、Al2O3、TFe2O3、MgO、MnO、CaO、Na2O、K2O、P2O5 10种常量元素,按氧化物之和为100%进行归算。与全球大陆上地壳元素丰度值相比,天山地区表壳元素丰度富集SiO2、MnO和Ag、As、Hj、Sb元素,明显亏损CaO和。Be、Co、Cr、Ni、Mo、Sn,V、W等元素。从元素比值来看,该区表壳的Ba/La、K/La、K/Th、Nb/La、Th/La、Y/La值与全球大陆上地壳相应元素值相当;而K/Na、La/As、La/Sb值明显低于全球大陆上地壳。该区表壳化学成分相当于花岗闪长岩,同时表现出相对富钠和As、Sb元素的特征;这一地球化学特征与区内出露的表壳岩石主要是加里东期和海西期岛弧造山作用的产物有关,相对富钠的成分特征与岛弧岩浆活动中的Adakite质岩浆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83.
介绍了2003年12月1日新疆昭苏6.1级地震的现场考察结果.该地震宏观震中位于受灾最重的兵团农四师76团11连西侧,极震区烈度为Ⅷ度;圈定出Ⅷ度、Ⅶ度和Ⅵ度3条等震线.此次考察还着重考察了震区各类典型建筑的受损特征,对受损原因作了初步分析,所取得的经验可供类似地区抗震设防和民房改造工作参考.  相似文献   
84.
INTRODUCTIONThe study of source parameters is usually based oninversionfromobservational seismic waveformdata.Seismic wave affected bygeometric spreading,inelastic attenuation,scatteringandsite effects ofthe mediumontheir way fromsource to station.Therefo…  相似文献   
85.
1 IntroductionThe Wupata'erkan Group, also called Wupata'erkanFormation (Wang et al., 1990), in the western SouthTianshan, China (Fig. 1), mainly comprises gray and darkgray fine-grained clastic rocks, interlayered with medium-acidic volcanic rocks (andesite and quartz porphyry),carbonates, cherts and variegated tuffaceousconglomerates. The chert in the formation was firstly foundin our field trip along sections of the Qiqi'erjianakesu Riverand Kekebiele Daban. Deformation of the group is…  相似文献   
86.
雅满苏铁矿矿体的空间分布受成矿期断裂构造的控制,呈透镜状、舒缓波状延伸,分3个层位产出。铁矿的形成与火山热液活动关系密切,矿体中既有热液活动的特征又有矿质流体贯入的特征,早期热液活动形成交代充填型矿石,后期富铁流体贯入充填后形成品位较高的磁铁矿体。  相似文献   
87.
The Wupata‘erkan Group, also called Wupata‘erkan Formation, distributed in the South Tianshan, Xinjiang,China, mainly consists of gray and dark gray fine-grained clastic rocks, interlayered with volcanic rocks, carbonates and cherts. Some ultra-basic rocks (blocks) punctuate the formation. The formation was variously assigned to Silurian-Middle Devonian, Silurian-Lower Devonian, and pre-Devonian, mainly based on Atrypa bodini Mansuy, Hypothyridina parallelepipedia (Brour.) and Prismatophyllum hexagonum Yoh collected from the limestone interlayers, respectively.However, radiolarian fossils obtained from 24 chert specimens of the Wupata‘erkan Group, mainly include Albaillella sp.cf. A. undulat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cf. 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lbaillella sp. cf. A. indensis Won, Albaillella sp. cf. 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Albaillella sp. and Latentifistulidae gen. et. sp.indet., are earliest Carboniferous and Late Permian. The earliest Carboniferous assemblage is characterized by Albaillella sp. cf. A. undulata Deflandre, Albaillella sp. cf. A. paradoxa Deflandre, Albaillella cf. A. deflandrei Gourmelon and Albaillella sp. cf. A. indensis Won, and the Late Permian assemblage by Albaillella sp. cf. A. excelsa Ishiga, Kito and Imoto. This new stratigraphic evidence indicates that the Wupata‘erkan Group is possibly composed of rocks with different ages from Silurian to Permian, and therefore, it is probably an ophiolite mrlange. The discovery of Late Permian Albaillella sp. cf. A. excelsa provides more reliable evidence supporting the existence of a Permian relic ancient oceanic basin in the western part of Xinjiang South Tianshan.  相似文献   
88.
古尔班通古特沙漠生物结皮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47,自引:1,他引:47  
新疆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是我国最大的固定和半固定沙漠,其间广泛发育着以地衣植物为主的生物结皮,是除种子植物以外的固定沙面的重要生物因子。研究表明,选择适当的时段,应用遥感技术并结合地面调查来研究沙漠生物结皮的空间分布格局是可行的,遥感制图与地面调查的结果基本一致。该沙漠南部是生物结皮最为丰富的区域,各种类型的生物结皮均有充分发育,呈连续分布,但其分布模式向北、向西和向东变得破碎。通过统计生物结皮像元的面积,得到生物结皮覆盖率超过33%的像元面积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8.7%。生物结皮的分布对地貌部位有较强的选择性,生物结皮的不同发育阶段种类组成亦有较大的差别。  相似文献   
89.
运用叠加谱比法,对分布于新疆地区的5个台站所记录的51个地震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与各射线路径相对应的Lg尾波Q0(Lg尾波在1Hz处的Q)值。结果表明:Q0值呈现出明显的区域性变化特点,与构造活动关系紧密。在较为稳定的塔里木地台,Q0呈现出高值,在350~450之间。在南部构造活动较为激烈的昆仑褶皱系,Q0呈现出较低的值,约为200~250。在构造活动最为激烈的帕米尔地区,Q0值在170~200之间。在北部的天山褶皱系,Q0值约为220~270。准葛尔褶皱系比天山褶皱系的Q0值略高,约为260~290。  相似文献   
90.
鉴于新疆地区对中国乃至中亚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不同数据源及分类系统在土地覆被数据的空间分布上缺乏互通性问题,结合2010年目视解译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GlobeLand30和GlobCover2009共3种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类型相似分析、类型混淆分析、混淆矩阵分析、空间一致性分析4种方法开展精度评价及一致性分析,以期对土地覆被数据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提供有效建议。结果表明,3种土地覆被数据对新疆地区土地覆被类型构成基本一致,且对裸地类型的辨识度最高;新疆地区中高度一致区域占新疆总面积的95%;3种数据两两对比时,总体精度在64.11%~72.57%之间,其中目视解译数据/GlobeLand 30组合表现出最高水平,且仍有提高空间,反映出目前相同卫星传感器是提升精度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不同分类系统、分类方法、空间分辨率及卫星过境时间等因素对精度评价结果也会产生巨大影响。为解决此类问题,利用多源土地覆被遥感数据的融合技术提高数据精度,或是利用深度学习对遥感影像资料进行精确地解译和判读,将是今后全球土地覆被制图及应用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