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73篇
  免费   99篇
  国内免费   55篇
测绘学   4篇
大气科学   2篇
地球物理   824篇
地质学   192篇
海洋学   12篇
天文学   3篇
综合类   39篇
自然地理   15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29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9篇
  2009年   38篇
  2008年   35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6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52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6篇
  1999年   56篇
  1998年   46篇
  1997年   46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4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21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6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8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71.
利用贝叶斯判别准则,提出了一种确定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分布函数的方法,并通过计算与比较,说明了该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72.
根据1993-1998京西北地区ML≥1.0级地震活动分析研究得出:张北6.2级地震发生在东西向第四纪继裂带与万全断裂带的复合部位上,震前万全断裂带和紫荆关断裂带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并且在万全断裂带上有明显的地震由北向南再由南向北的迁移活动。1993年以后波速比,孕震空间,地震迁移等可供分析的前兆信息很丰富。  相似文献   
973.
1976-07-28唐山地区发生了震惊中外的7.8级大地震。为什么在华北古老克拉通内部的唐山地区能够发生如此的大地震一直是一个令人费解的问题。是否会在唐山地区再次出现同样的破坏性地震值得认真研究。利用流动地震观测台阵数据和接收函数反演方法,我们研究了唐山地区60 km深度范围内的三维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结果表明:(1)由活动断裂切割的唐山断块与周围介质存在明显差异,围限唐山断块的断裂均为超壳的活动断裂;(2)唐山大震区中上地壳具有明显的非均匀壳内低速体;(3)该地区壳幔界面表现为明显的断块式隆升,与两侧相比,唐山菱形地块下方的上地幔顶部异常隆起的高度达到10 km左右,下伏的上地幔具有异常的非均匀结构;(4)唐山大震区可能有幔源物质较大规模的侵入,形成了中、上地壳内的低速体。由于较已往的研究结果有更高的空间分辨率,我们得到了一些以往尚未发现的有关唐山地区深部结构的异常特征;(5)首都圈地区内破坏性地震发生的地点绝非偶然,它们均与其相应的深部构造背景密切有关,这为强震发生地点的预测提供了可能。根据本文结果,我们认为,1976年唐山大地震的主因源于上地幔的垂向运动变形及壳幔之间物质及能量的交换,区域水平向应力场为次要作用。这有助于解释为什么能够在我国华北古老克拉通地区发生7级以上强震,在唐山地区再次发生7级以上大地震的可能性值得给予进一步的研究和关注。  相似文献   
974.
分析讨论了福建省内陆龙岩-永安交界区1992年以来发生的3次4.5级以上地震前BP、C、D、乱和YH共5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图像,发现这5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的时空扫描图像在地震前确有异常存在。在同一地震前,5个地震活动性参数空间扫描图像的异常起始时间具有较好的同步性;异常出现后,主震最快在1年3个月发生,最迟在2年3个月发生;未来主震都发生在异常达最大面积时的区域内;未来主震震级与异常持续时间和异常最大面积存在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975.
渤海海域历史地震和海啸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健 《地震学报》2007,29(5):549-557
渤海海域中小地震定量分析结果显示,渤海中存在多个地震密集区. 地震密集多呈NE向分布,但也确有NW向活动存在. 大致以39deg;N为界,渤海南部与北部的地震活动差异悬殊,几乎所有的强震和中小地震密集都集中于南部. 综合史料和中小地震密集特征, 对公元1548年震中位置进行了校订,对1888年地震的震级进行了讨论. 探讨了173年地震事件作为一次地震海啸的可能性. 对1597年地震事件作为一次渤海强震提出了质疑.   相似文献   
976.
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关联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玮琼  吴宣 《地震学报》2006,28(3):269-276
为进一步揭示地震统计区划分、潜在震源区划分和地震活动性参数确定三者的关联性,在100deg;E~120deg;E和29deg;N~42deg;N范围内,寻找出21个位于不同位置、具有一定代表性的场点,研究在非均匀分布与均匀分布两种模型下,地震统计区活动性参数的不确定性对这些场点危险性估计的影响. 综合本次与以往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地震统计区划分方案会改变一个统计区所包含的地震资料,加上地震统计时段选取的不确定性,会导致统计区地震活动性参数估计的不确定性. 这种不确定性变化越大,均匀分布模型对场点危险性估计所产生的不确定影响也越大,也即地震统计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在一个地震统计区内,划分潜在震源区和空间分布函数的不等权分配,提高了有可能发生大地震地方及其附近地区地震动参数的估计值. 在这些地方,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是很明显的,尤其对场点地震动参数(如烈度)绝对值的影响更为显著,也即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起主要作用. 一般来说,潜在震源区划分环节的影响仅对最高和次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内的场点及最高震级上限潜在震源区附近的场点起主要作用,而对那些处于低震级上限潜在震源中的场点,则还是地震统计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大于潜在震源区划分不确定性的影响.    相似文献   
977.
2019年2月20日德令哈4.5级地震后,青海省及邻区短时间内发生一系列ML 4.0及以上地震.通过跟踪分析该区ML 4.0及以上地震的空间分布特征,发现:2018年2月13日至4月28日,青海省内形成一条近NS向地震条带,表现在2018年2月13日青海都兰ML 4.5地震和5月3日、5日、6日青海称多ML 4.1、M...  相似文献   
978.
张国民  尹晓菲  王芃  邵志刚 《地震》2019,39(2):1-10
在对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分析研究中发现, 在某些大地震发生前的一、 两年中, 中国大陆往往出现地震活动显著平静的低活动异常。 本文应用最近100 a(1918—2017年)间5级以上地震资料, 分析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 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的关系。 从M≥5.0地震的年频度、 年度最大地震震级、 6级以上地震的平静等方面建立了地震低活动异常的判据指标, 并从概率增益指数β、 预测效能比α、 地震预测R值评分等方面对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大震关系作了多参数检验。 初步研究结果显示, 地震低活动异常与未来一、 两年中国大陆地震活动有一定的关系, 主要表现为其与8级左右(M≥7.8)巨大地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但其关联度较低, 概率增益指数β与预测效能比α为3左右, R值评分为0.2左右。 对于M<7.5的地震, 地震低活动异常未显示, 其概率增益β, R值评分接近于0, 似呈现为近于随机关系。 M7.5是开始显示地震低活动异常与其有一定相关性的转折点。  相似文献   
979.
应用粘弹性计算程序,计算1833年嵩明8.0级大地震产生的同震和震后应力场变化,并计算对附近的小江断裂带、安宁河断裂带、则木河断裂带及云南境内红河断裂带造成的同震和震后库仑应力变化。结果表明,嵩明8.0级大地震对滇中南地区应力分布产生较大影响,对周围断层的影响甚至持续数百年的时间。嵩明8.0级地震使震中附近的小江断裂中段、安宁河断裂南段和红河断裂带中段库仑应力减小,降低发震危险;而小江断裂带南北段、安宁河断裂北段、则木河断裂带和红河断裂带南北两段库仑应力增加,地震危险性增强。红河断裂带中段在数百年时间尺度内始终处于嵩明8.0级地震库仑应力的减小区域,该研究结果有助于解释此断裂段的地震平静现象。  相似文献   
980.
徐伟进  吴健 《地球物理学报》2017,60(8):3110-3118
本文以东北、华北及川滇地区为例,系统研究了余震时空丛集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影响.采用基于传染型余震序列模型(ETAS)的蒙特卡罗模拟方法,模拟了包含余震和不包含余震的两套地震序列,然后以模拟地震目录为基础输入,采用基于空间光滑地震活动性模型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计算了两套地震危险性结果——PGA(Peak Ground Acceleration,峰值加速度),通过分析比较这两套PGA的绝对差值和相对差值来研究余震时空丛集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余震对50年超越概率10%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的影响均值为6%左右,最大可达10%,并且随着超越概率水平的提高,余震影响也越大.弱地震活动区余震对概率地震危险性分析的影响要高于强地震活动区.研究结果还进一步揭示两套PGA结果绝对差值的最大值约为15 cm·s~(-2),且出现在高PGA区,这意味着余震对概率地震危险性计算结果不会产生显著影响.因此在地震区划或一般性地震危险性分析中可考虑不用删除余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