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31篇
  国内免费   49篇
测绘学   11篇
大气科学   184篇
地球物理   29篇
地质学   52篇
海洋学   50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9篇
自然地理   15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9篇
  2021年   26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27篇
  2018年   15篇
  2017年   20篇
  2016年   28篇
  2015年   22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59篇
  2012年   20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81.
Stringent effluent limitations for nitrogen necessitate an accurate interpretation of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conditions of biological nitrogen removal systems. In this study, the effects of the nature of the organic substrate on biomass adaptation and response to different C/N ratios in terms of denitrification efficiency were investigated. A relatively high chemical oxygen demand (COD)utilized/NOx–Nreduced ratio of 8.1 was obtained when an excess amount of readily biodegradable carbon was supplied, which is suggested as the conversion of substrate surplus into storage polymers. An anoxic yield of 0.64 g cell COD/g COD for a four‐compound substrate mixture (acetate, propionate, ethanol and glucose), 0.63 g cell COD/g COD for a two‐compound substrate mixture (acetate and propionate), and 0.5 g cell COD/g COD for methanol were calculated. Flu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 analysis showed that the β‐subclass of proteobacteria was dominant in the seed and in cultures adapted to both the four‐compound and the two‐compound substrate mixture, whereas in the methanol‐adapted culture significant amounts of β‐proteobacteria were detected. The biocommunity composition, the type of organic compound and the COD/NO3–N ratio strongly influence the nitrate reduction and carbon utilization profiles. Methanol has been shown to select for a denitrifying population consisting of Paracoccus and Hyphomicrobium vulgare genera, when used as only external carbon source.  相似文献   
382.
低温微生物的适冷特性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田  刘光琇  安黎哲 《冰川冻土》2006,28(3):450-455
低温微生物是指在低温条件下具有生长能力的微生物,广泛分布于地球寒冷生境,如南北两极、高山、冰川、深海、土壤.低温微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寒冷环境中,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形成了一套与低温环境相适应的机制,并且在生态系统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对低温微生物进行研究不但可以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微生物在低温环境、生命起源进化、生物适冷机制中的意义和作用,而且还可利用其特殊基因及产物服务于人类.简述了低温微生物的适冷特性研究进展及其在环境保护、食品、纺织、医药等多个领域中的开发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83.
科尔沁沙地124种天然植物粘液繁殖体的甄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粘沙法对科尔沁沙地西部124种天然植物进行了粘液繁殖体甄别。结果表明:(1)在124种植物中,有13种植物包括冷蒿(Artemisiafrigida)、万年蒿(A.gmelinii)、差不嘎蒿(A.halodendron)、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大籽蒿(A.sieversiana)、黄蒿(A.scoparia)、乌丹蒿(A.wudanica)、画眉(Eragrostispilosa)、小画眉(E.poaeoides)、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平车前(Plantagodepressa)、盐生车前(Plantagomaritima)、野亚麻(Linumstelleroides)的种子分泌粘液,占所有被测植物的10.5%;(2)综合浇水2mm和水浸20min两种处理结果发现,盐生车前、平车前、乌丹蒿、冷蒿、百里香粘液(粘沙)繁殖体比例很高,万年蒿、黄蒿、野艾蒿粘液繁殖体比例相对低;(3)综合浇水2mm和水浸20min处理结果发现,分泌粘液粘沙后重量变化较大的植物包括画眉、小画眉、盐生车前、乌丹蒿、万年蒿;(4)将水浸20min与浇水20mm处理的结果进行平均,得到的粘沙种子总粘沙量由小到大的顺序是:黄蒿 < 野艾蒿 < 万年蒿 < 小画眉 < 画眉 < 冷蒿 < 差不嘎蒿 < 大籽蒿 < 百里香 < 野亚麻 < 平车前 < 乌丹蒿 < 盐生车前;(5)全部13种有粘液繁殖体植物的种子均小,单粒重小于1mg;(6)无论对水浸20min,还是浇水20mm处理,粘沙种子粘沙量与未粘沙种子重量正相关,即种子越大,粘沙量越大;(7)蒿属植物占具有粘液繁殖体植物的比例较大,供试的7种植物均有种子分泌粘液,但在粘沙种子重量增加量、粘沙种子对未粘沙种子的重量倍数、粘沙种子百分数等方面表现物种间差异;(8)蒿属植物分泌粘液是其适应流沙的属性之一。  相似文献   
384.
“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受气候变化影响严重,亟需从其他国家转移适当的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技术需求评估是有效开展技术转移的必要前提。本研究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完成提交给《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技术需求评估(TNA)报告,在合作专利分类(CPC)框架下建立适应优先技术需求数据库,并根据技术需求的提及次数、技术需求的国家数目、技术需求的GDP覆盖范围以及技术惠及人口4个指标,分别从技术和地区两个角度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适应技术需求开展评估。结果发现:一方面,农林牧副渔生产中的适应技术(Y02A-40),集水、节水与高效利用水的技术(Y02A-20),沿海地区与江河流域的适应技术(Y02A-10)与对适应气候变化有间接贡献的技术(Y02A-90)这4方面的适应技术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普遍关切的技术需求。另一方面,不同地区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其特有的地理区位和社会经济情况不同而产生特殊的适应技术需求。大洋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以及亚洲地区部分国家由于国内基础设施受气候变化影响十分严重,提出了保护和改造基础设施建设的技术(Y02A-30)需求;受气候变化影响,高温和降水加剧了疾病在空气和水体的传播,因此亚洲地区,大洋洲、拉丁美洲与加勒比地区特别提出了应对极端天气、保护人类健康的技术(Y02A-50)需求。为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有效技术转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应加大对气候适应技术研发投入,以技术接受国的技术需求为基础,并高效利用现有的“一带一路”技术转移中心网络,开展技术转移活动。  相似文献   
385.
以乌鲁木齐河源区3个植被垂直分布带的22种主要冰缘植物花期叶片为实验材料,分析了叶片的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类黄酮的含量.研究结果表明:同一植被带有些植物之间的这3种生理抗性物质含量接近,有些植物的含量却存在显著差异,与植物自身的遗传特性和采取的生态对策有关.从样品平均含量值的统计分析看,高山流石堆植被的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类黄酮含量高于垫状和高山草甸植被的含量,3个分布带植物的可溶性糖平均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类黄酮平均含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多数高山冰缘植物积累高含量的粗脂肪、可溶性糖和类黄酮,提高了植物的抗冻和抗紫外线辐射的能力,是植物适应冰缘环境的物质基础,这些生理抗性物质在含量上的差异说明可溶性糖是增加冰缘植物抗冻性的关键物质.  相似文献   
386.
气候变化适应行动进展及对我国行动策略的若干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巴厘岛会议,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13次缔约方会议,明确了将气候变化适应和减缓并重的立场,并对适应工作进行了一系列的安排和部署。通过介绍《公约》下适应认识的发展过程,阐述了巴厘岛会议针对适应行动的一些进展,讨论了我国在适应方面可开展的行动和关注的领域。分析认为,目前适应已成为和减缓并重的关注议题,适应行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但行动的落实还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适应基金募集和分配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内部也将有一个艰难而激烈的谈判交锋。  相似文献   
387.
2000年来我国人类活动与环境适应以及科学启示   总被引:26,自引:8,他引:18  
韩茂莉 《地理研究》2000,19(3):324-331
2000年来人与环境适应是IGBP组织针对全球变化研究进展提出的最新研究方向,实现这一研究方向,中国具有最大的优势。文章针对中国2000年来人类活动的特征,论述了人与环境适应研究的科学框架,并指出由于人类自身对环境变化的感知能力与能动性反应,人类调整生产与生活方式的每一个行动,都可以作为人地互动信息的反映,成为深入认识地球系统长期持续利用与全球变化趋势的依据。  相似文献   
388.
基于自适应退火算法的非线性位移反分析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曹文贵  卢山  胡坚丽 《岩土力学》2008,29(7):1753-1758
根据地下工程非线性位移反分析的特点,建立起基于地下洞室收敛位移量测结果的反分析模型;针对一般退火演化算法优化效率低的问题,综合运用遗传算法、模拟退火算法和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手段,并引进自适应的思想,建立了基于自适应退火演化算法的地下工程非线性位移反分析的新方法和理论,在探讨其应用方法与实施过程的基础上,开发了相应的计算分析程序。模拟分析表明,理论计算结果与模拟结果吻合良好,该方法可以满足工程要求。  相似文献   
389.
纵深并拓宽气候适应国际合作,是《巴黎协定》增强适应行动的主要内容,是“后巴黎”时代延续全面适应行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系统地调研和梳理主要国家/集团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机制以及全球气候适应国际合作重点领域的基础上,分析中国近年来开展的政府间交流机制,双、多边合作机制,国际组织合作以及与发展中国家开展的南南合作等适应气候变化合作重点工作,总结出资金缺乏、合作渠道多元化不足、国际合作模式亟待深化以及“后疫情”时代经济绿色复苏的挑战是中国开展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后巴黎”时代,中国作为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者、贡献者、引领者,深化气候适应国际合作将落脚于深度参与全球气候适应治理机制的建设、深化与全球适应中心的合作、探索气候适应国际合作重点领域和重点工作以及进一步开拓跨国对标城市间的适应气候变化国际合作。  相似文献   
390.
适应性是研究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科学领域的新视角,为地理学科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支撑。通过对国内外适应性相关文献的梳理,回顾适应性概念的起源与发展,总结适应性研究的方法、研究框架和评价指标体系。结果发现:(1)21世纪以来适应性研究进展迅速,表现为研究视角的多样化和评价方法的多元化;(2)适应性研究框架包含适应主体、适应对象、适应过程以及适应性评价与调整5个方面内容;(3)国内外适应性研究在内容和方法上体现出一定的共性和个性,在理论建构、学科互补和方法创新上有待拓展;(4)未来适应性研究应完善适应性概念框架和理论体系,加强多尺度与跨尺度的研究,关注耦合系统适应性过程与机制,探究适应性驱动因素与演化机理,构建适应性动态评价与管理系统,实现适应性评价与综合实践,满足国家和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战略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