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3篇
  免费   9篇
  国内免费   2篇
测绘学   8篇
大气科学   1篇
地球物理   2篇
地质学   21篇
海洋学   12篇
综合类   12篇
自然地理   58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2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01.
新疆在西部区域开发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已成为国家开发建设的重点地区。资源优势、地缘优势为新疆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然而经济结构不合理、科教水平低、人口素质低、投资环境建设滞后、生态环境恶化等不利因素却严重制约着新疆的经济飞跃。文章客观分析了新疆在西部区域开发中的优势与制约因素,并指出充分认识有利条件、克服不利因素是新疆大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当前必须正视的重大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102.
天津市工业相对优势及其结构变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杨开忠  张洋 《地理科学》1999,19(6):510-516
首先应用经典的经济基础研究方法做了1990年到1995年津,京,沪3大城市工业相对优势变动比较,发现90年代以来,天津逐步形成了电子,交通运输设备,食品等优势行业,而发展条件优越的化纤,化学原料等行业却出现倒退;继而,从生产要素角度分析了天津市工业结构的变化,表明天津工业对环境的压力逐步减弱,技术,知识密集型部门有较大程度增长。  相似文献   
103.
中国粮食生产时空格局动态及其优化策略探析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粮食生产总体上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在区域上粮食生产重心出现"北进中移"的态势,粮食产销格局已由"南粮北调"转变为"北粮南调".利用相关统计资料,简要分析了中国粮食生产变化趋势.从生产和消费角度,基于区域粮食产量差异和比较优势指数模型,对1990-2005年各地区粮食生产的区域变化进行了定量分析,其结果验证了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变动的总体特征.在全国人均粮食产量略有增加的背景下,部分省区人均粮食占有量有不同程度的降低,尤其是沿海经济发达省区的粮食生产呈现快速下降态势.为了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应当在发掘各地区粮食生产潜力的同时,充分发挥粮食作物的区域比较优势,保障和稳定基地化的农业生产,着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相似文献   
104.
基于道路和城镇的区位优势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位优势度是反映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潜力的重要指标。从影响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道路与城镇出发,进行区位优势度理论与方法研究。确定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城镇影响度为区位优势度研究的基本指标;根据交通和城镇对区域社会经济影响的方式,基于网格的思想,建立了交通网络密度、交通干线影响度、城镇影响度模型及平方根法的区位优势度模型;利用GIS和网格技术实现了区位优势度各模型的计算。以泽州县全域为研究对象,应用所建立的模型与采用的技术方法进行验证性分析,其结果与泽州当地实际情况吻合较好,表明所建立的模型与技术方法是合理性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5.
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企业迁移通常被认为是企业优势延伸或再造的扩张型迁移,其动力来自于资源稀缺、要素成本上升、技术升级以及环境规制等多重压力,主要体现比较优势的思维逻辑。选择温州灯具企业迁移中山古镇一例,采取半结构式访谈,透析集群企业迁移的多层面的动力机制。研究表明,发达地区在要素价格上的差距并不显著,不足以导致非空间邻近的、大规模群体式外迁。迫于同质产品竞争的压力,突破核心技术瓶颈的制约成为企业迁移的重要内在动力。开放的地方网络组织能够减少企业外迁的交易成本和潜在风险,地方行业自律机制及政府公共治理产生的正向集聚力或负向离心力,均影响到迁移决策过程。集群企业的迁移路径具有显著的集群指向性,这意味着,基于集体创新能力和集群治理效率的地区竞争优势构成企业迁移的外部推力或拉力。群体迁移短期容易造成迁出地的产业空洞化甚至引致集群衰退,在增强迁入地集群效应的同时,也会对其原有的市场结构和创新环境产生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106.
以广州市最新一轮行政区划结果与医疗机构相关数据为基础,运用ARCGIS和SPSS软件,通过构建基本医疗服务优势度模型,对3项子指标(距离、质量、频率)在各个优势度等级区域进行对照分析.发现广州中心城区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分布具有如下特征:以老城区(越秀区、荔湾区、海珠区)组成团块状的高优势度区域为中心,优势度分值自中心向外围区域呈环状递减,且优势度高分值区域有向市区东部及北部延伸的趋势.基本医疗服务等级区域指标具有如下特征:①极高值区、高值区与极低值区3项子指标得分均衡;②中高值区、中值区和中低值区存在质量低下型特征,低值区尤甚:③在基本医疗服务良好区域,区域内医疗服务条件差异显著,具有距离低下型特征.  相似文献   
107.
我国国土资源区域开发利用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我国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征已形成,但在空间布局,扫发挥区域资源比较优势、区域国土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应该在国土资源调查评价、规划、参与世界经济分工协作、法制建设、技术进步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8.
文章运用区位论、区域投资开发理论,结合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决策,从区域城比较优势角度,通过对无锡与西部地区经济要素互补性、无锡加入西部大开发的可行性领域进行综合分析,提出了无锡优势产业对西部地区的投资可行性领域取向与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09.
Australia's large regional cities and towns display a wide variation in their adjustment to the socio-economic transitions that have occurred over the past decade. In terms of socio-economic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these changes, often associated with globalisation, wider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restructuring, the changing demographics of the population and shifts in public policy, are not evenly dispersed across non-metropolitan regions. Such outcomes have been discussed across a variety of academic disciplines using a variety of data and methods, and the research undertaken has provided a useful grounding for contemporary studies both theoretically and methodologically. Analysis of new data provides an opportunity to extend and update our understanding. This paper presents an analysis of secondary data aimed at analysing non-metropolitan cities, towns and regions based on differential levels of socio-economic performance. Using an alternative clustering method, this paper groups non-metropolitan cities, towns and regions according to the degree to which they share similar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outcomes. These clusters form the basis of a typology representing the range of socio-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outcomes at the non-metropolitan level.  相似文献   
110.
青藏高原的特殊性长期约束着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功能,科学评价其交通状况具有重要意义。论文以林芝市为例,考虑自然特征、多种交通方式及交通稳定性,构建综合交通优势度评价体系进行实证探讨。研究发现:① 综合交通优势度以巴宜区、米林县、工布江达县得分较高,其中中心乡镇尤其明显,分别在内部交通功能、对外交通功能、区位优势度方面具有优势,察隅县、墨脱县综合交通优势度及各分项得分均较低,G318、林拉公路、米林机场等重点交通设施影响突出;② 林芝市综合交通优势度的县域差距及空间极化效应趋于增强,但中心—外围结构的空间完整性被地形等因素隔离破坏,边境地区成为林芝市综合交通优势度最为薄弱的环节;③ 综合交通优势度与人口分布具有一定匹配性,多数乡镇二者之间呈协调水平,但以初、中级协调为主,边境和自然条件约束明显的地区尚需考虑优化。根据林芝市特点,改进后的综合交通优势度评价更好地揭示了区域交通薄弱地区,对青藏高原或其他类似特殊地域单元的交通设施评价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