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8篇
  免费   54篇
  国内免费   51篇
大气科学   4篇
地球物理   143篇
地质学   140篇
海洋学   32篇
天文学   4篇
综合类   3篇
自然地理   22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2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17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8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1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2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1.
输沙量与输沙势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区域风沙活动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不确定性,导致对输沙量进行长期测定比较困难。所以,输沙量通常是用来研究短期的风沙活动强度,对长期的风沙活动强度,一般是利用输沙势来衡量,使用这两种指标评价区域风沙活动强度,势必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利用中国科学院风沙科学观测场积累的长期输沙量和输沙势观测资料,对区域风沙活动强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月输沙量变化在0.89~18.11 kg·m-1之间,而月输沙势变化在0.03~21.01之间,每年的4—5月是风沙活动最为强烈的时期; 输沙量随输沙势增加而增加,它们之间可以近似用线性函数来表达。  相似文献   
92.
腾格里沙漠虽经过多次小规模专题考察,始终未见有沙漠专题地图编制出版,多数只作为专著中的插图加以表现。为此,编制《腾格里沙漠地貌图》显得十分重要,不仅能反映出腾格里沙漠的全貌,还能体现沙漠发展规律、演变特点、分布特征等。依据腾格里沙漠的图幅范围、地貌类型以及印刷纸张规格的要求,将《腾格里沙漠地貌图》的比例尺定为1∶40万。选用1∶25万地形图作为地理基础底图,采用1∶10万地形图作为沙丘符号编绘过渡性的工作底图,专题内容编绘以Google Earth影像资料为主。《腾格里沙漠地貌图》的地貌类型包括风积地貌、风蚀地貌以及其他地貌,其中风积地貌是重点展示的内容。根据腾格里沙漠地貌类型,在编图过程中共设计了16种形态结构类型符号,采用分层设色表示沙丘相对高度,用箭头符号表示沙丘移动方向。  相似文献   
93.
风沙物理学中两个焦点问题研究现状与未来研究思路刍议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丁国栋 《中国沙漠》2008,28(3):395-398
风沙物理学经过数十年的发展与完善,可以说基本上自成体系。但由于学科的起步较晚,加之现象的复杂性,目前仍有很多重要的理论问题没能彻底解决,至少还未达成共识,成为学术界长期以来争论的焦点,从而影响了学科的继续发展。对“沙粒起动机制”和“风成沙纹的形成机理”两个焦点问题在进行研究现状剖析的基础上,浅析未来研究思路。提出沙粒起动主要驱动力是驻点升力的观点,以空气动力学理论为基础的沙粒起动机制研究将是未来该领域的发展趋势;关于沙纹的形成,认为沙粒粒径的不均匀性以及所导致的非平衡运动是前提和基础,风沙流运动过程中类似左右沙丘运动的蚀积转换规律是使沙纹能够维持其稳定形态的必要条件,而沙纹有规律、整齐划一的分布与排列可能与背风面气流小尺度的涡流有关。  相似文献   
94.
A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on the initi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bed forms on a bed of fine silica sand was conducted under alluvial flow conditions in a laboratory flume with a diverging channel. The main aims of the study were to assess: i) the steepness of bed forms in the transition stage of development; and ii) the threshold height of wavelets (ηt) that triggered the start of ripple development. Detailed bed profile measurements were carried out using an acoustic Doppler probe, traversed longitudinally over the sediment bed at various experimentation times. The bed form dimensions were extracted from such bed profile records and analysed for the wavelet, transition and equilibrium stages. It was found that the steepness of ripples in the transition and equilibrium stages were similar, confirming predictions of previous mathematical model simulations. A lognormal distribution fitted the wavelet length data. The wavelet threshold height was estimated as ηt ≈ 7 mm, or ηt≈ 80 in wall units. Such a height magnitude suggested that ripple development could be triggered by the wavelets reaching the outer flow zone of a turbulent boundary layer. The ηt value obtained corresponded generally to the intersection point between two predictive equations for bed form dimensions. A formulation was developed to predict ηt as a function of the sediment grain size, which was confirmed for the fine sand u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95.
Accurate knowledge of the surface roughness and the resultant wind speed are important for many applications, such as climatic models, wind power meteorology, agriculture and erosion hazards, especially on sand dunes in arid and semi‐arid environments, where vegetation cover is scarce. In this study we aimed at quantifying the effects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topography on surface roughness over a stabilizing dune field on the southern coast of Israel. Forty‐six wind measurements were made at various distances from the coastline, ranging from 10 to 2800 m, and z0 values were calculated from the wind measurements based on the ratio between the wind gust and the average wind speed. We estimated vegetation cover using the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 (SAVI) from Landsat satellite images for the upwind sector at various lengths, ranging from 15 to 400 m, and based on digital elevation models and differential GPS field measurements we calculated the topographic variable of the relative heights of the stations. z0 values wer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winter SAVI values (r = 0·87 at an upwind length of 200 m) and negatively correlated with the relative height (r = ?0·68 at an upwind length of 200–400 m for the inland dune stations). Using these variables we were able to create a map of estimated z0 values having an accuracy of over 64%. Such maps provide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the spatial variability in both wind speed and sand movement over coastal dune areas. Copyright © 200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96.
半干旱区植被风沙动力过程耦合研究:Ⅰ.模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从植被生长和风沙活动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出发,建立了植被-风沙动力耦合模型。模型包括生物量动力学方程和风蚀量动力学方程。生物量动力学方程主要考虑了植被生产潜力在植被覆盖地表和非植被覆盖地表上的转化、生物量自身消耗以及风蚀量对生物量的影响;风蚀量动力学方程主要考虑风蚀潜力在流沙地表和非流沙地表上的转化以及生物量对风蚀量的影响。根据我国北方半干旱地区相关研究成果对模型中的参数取值进行了探讨,以便进行模拟和应用研究。  相似文献   
97.
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移动监测及其气候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根据青海湖周边地区3个定点沙丘监测点近5 a沙丘移动监测资料,结合邻近气象局气象资料,分析了青海湖周边地区沙丘移动距离、方向和高度变化规律及其气候驱动力。结果显示,近年来青海湖湖东地区沙丘主要向ENE方向移动,移动速度减慢,沙丘高度降低;龙羊峡水库西北部的两个沙丘主要向偏SW方向移动,移动速度东部快西部慢,沙丘高度均有所降低。沙丘移动速度及方位主要受4~8 m·s-1风速级风向出现频率的影响。近年来兴海、海晏水热条件向暖湿化方向发展,兴海风速自1996年以来变化平稳,海晏近几年虽有所增加,但在2004年前经历了16 a较平稳的低风速阶段,气候条件对沙丘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共和降水增幅较小,气温持续升高,且在2004年以前经历了13 a的高风速阶段,对沙漠化具有加剧作用。  相似文献   
98.
塔里木盆地中的大气环流及昆仑山北坡的黄土堆积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通过分析塔克拉玛干沙漠风积地貌形态所揭示的风向及盆地边缘25个气象站40 a的盛行风,我们恢复了盆地中沙尘暴形成时的风场。对大气环流分析表明,在暖季(春、夏)由于地面对大气感热加热作用强烈,形成了浅薄的热低压。当冷空气入侵时,在和田—于田—民丰一带形成强大的辐合上升区,使这个地区成为中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的地区,其扬起的粉尘沉降在昆仑山北坡而形成黄土堆积。由于冷空气入侵的强度不同,粉尘的扬升高度也不同,昆仑山北坡黄土厚度表明平均扬升高度在海拔2 900~3 400 m左右,最强的沙尘暴可将粉尘扬升到5 500 m的西风急流区。  相似文献   
99.
应用近景摄影法研究沙纹的移动   总被引:7,自引:4,他引:3  
近景摄影能够在无干扰的条件下,精确地测定正在发育阶段的风成沙纹,以波动方式整体移动的平均移动速度VR(cm·min-1),和相应的沙纹波长L(cm)波高Δh(mm)及其平均值。同时,求得沙纹移动速度VR与局地风速VL之间的实验关系式为VR=158×(VL-5.5)0.67,沙纹移动是缓慢的,其数量级变化于10-1~101cm·min-1之间。沙纹波长与波高与直接测定值相当吻合。  相似文献   
100.
WITSEG集沙仪:风洞用多路集沙仪   总被引:21,自引:9,他引:12  
风沙流通量廓线(风沙流结构)是以不同轨迹运动的沙粒在垂直方向上的宏观反映。建立风沙流通量廓线函数需要测定不同高度的输沙率。为此,我们设计了适用于风洞实验的多路集沙仪(WITSEG集沙仪),并通过风洞实验对其进行了检验。WITSEG集沙仪高60 cm,由60个进沙口和集沙盒组成,每个进沙口高1 cm。该集沙仪可以测量风沙流中60个不同高度的输沙率。在设计WITSEG集沙仪时,着重实用性和集沙效率。为了使用方便,带有进沙口的入口段、集沙盒和保护盖板设计为活动式。为了提高集沙效率,入口段设计成楔形,使得进沙口宽0.5 cm,而集沙盒宽度为1.5 cm。每个集沙盒留有两个过滤网排气孔,以减小集沙盒内的静压、提高采集效率。风洞实验检验表明,用WITSEG集沙仪测得的风沙流结构和总输沙率与风速的关系与已广泛接受的结论非常一致。WITSEG集沙仪能观测输沙率随高度的详细变化,是研究风沙流结构的较好工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