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191篇
  免费   454篇
  国内免费   713篇
测绘学   188篇
大气科学   694篇
地球物理   496篇
地质学   1669篇
海洋学   231篇
天文学   16篇
综合类   222篇
自然地理   842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160篇
  2021年   172篇
  2020年   158篇
  2019年   164篇
  2018年   156篇
  2017年   134篇
  2016年   184篇
  2015年   181篇
  2014年   216篇
  2013年   185篇
  2012年   221篇
  2011年   236篇
  2010年   193篇
  2009年   228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63篇
  2006年   212篇
  2005年   149篇
  2004年   143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103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76篇
  1999年   57篇
  1998年   42篇
  1997年   58篇
  1996年   41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6篇
  1993年   32篇
  1992年   26篇
  1991年   1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4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35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新疆水汽输送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   总被引:12,自引:5,他引:7  
史玉光  孙照渤 《高原气象》2008,27(2):310-319
利用1961—2000年NCEP/NCAR再分析逐日资料,分析了新疆地区对流层不同层次空中水汽输送特征。结果表明:地面~300 hPa每年平均有26114.8×108t水汽流入新疆,25647.7×108t水汽流出新疆,净水汽收入量为467.1×108t。由于三面环山的地形,新疆地区四季和年对流层中层水汽输送量最大,低层和高层接近。夏季水汽输送量最大,约占全年的38%,春、秋季相当,约占全年的23%~25%,冬季最少。近40年新疆年平均、春、夏和秋季空中水汽总流入量、总流出量为减少趋势,变化率很接近,且1976年后无明显变化趋势,使得净收支量无显著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992.
阿克苏强对流天气雷达回波统计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发挥雷达监测和预警强对流天气的作用,制作出精细化的临近短时预报,应用2005-2006年63次冰雹云回波资料对雷达回波参数进行了分析,得到5—8月强对流天气的回波特征。阿克苏强对流回波强度强,96.8%集中在40~60dBz,其负温区厚度很厚,正负温度区的厚度比平均为1:2.0。  相似文献   
993.
南疆沙漠腹地夏季晴天与沙尘日小气候观测对比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利用塔克拉玛干沙漠大气环境观测试验站2006年8月13-31日近地层微气象资料以及常规地面观测资料,选取晴天与沙尘日个例,采用波文比能量平衡方法,对比分析了晴天与沙尘日沙漠腹地的小气候和地表能量平衡特征.结果表明,晴天气温、地温日变化幅度均大于沙尘日,各深度地温极值出现时间滞后于沙尘日;晴天夜间近地层存在逆温,沙尘日具有等温性;晴天夜间比湿较大,白天较小,沙尘日夜间比湿变化平缓,在沙尘暴发生时,比湿急剧增大,并有弱的逆湿现象存在;沙尘日总辐射、反射辐射、净辐射和感热通量比晴天明显偏小,向下长波辐射却大于晴天,但潜热变化差异不太明显.  相似文献   
994.
河西走廊中部冰雹天气的环流和多普勒雷达产品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根据1980—2006年500 hPa天气图及地面观测资料,对河西走廊中部降雹天气总结出了两种典型环流形势,并用2005—2006年多普勒雷达产品资料分析了这两种典型天气背景场下冰雹天气反射率因子、经向速度、垂直剖面、回波顶高度、垂直液态水含量、速度方位显示风廓线等物理量的变化特征,同时对冰雹指数产品在临近预报应用中的误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中部强降雹与具有强高悬垂结构的飑线和超级单体相联系,回波顶高度、垂直液态水含量对冰雹强度和持续时间指示性好;用强冰雹指数计算的冰雹尺寸偏大,主要是由于月份不同,0℃和-20℃层高度变化较大。  相似文献   
995.
用于气候模型的陆地过程模型包括陆地水文过程模型和地球生物化学过程模型等,它们需要网格化的土壤物理和化学属性资料。目前,用于该类模型的土壤资料基本上是来源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粮农组织的1:5000000土壤图和4300多个土壤剖面的属件资料,其中所用的中国地区的土壤剖面资料不足200个。这些资料显然不能很好地表达中国区域土壤的空间分异性。早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就开展了大规模全国范围的土壤普查,积累了数以万计土壤剖面的属性资料,但都是纸质数据。根据需要,作者已数字化近10000个中国土壤剖面的属性数据。为了模型的应用,需要对属性数据进行空间网格化处理。但土壤具有高度的空间分异性,为了使网格数据具有好的空间代表性,需要对空间插值方法进行研究。利用空间插值的方法对土壤要素的空间变异的研究,已有大量工作,但所研究区域范围较小,要素单一。作者基于1:1000000土壤地图,利用反距离权重空间插值法,对中国土壤属性进行了空间插值,最终结果表明:对于土壤中砂粒含量、粘粒含量、有机质值以及全氮含量的插值计算,基于相邻剖面反距离权重法的空间插值效果要优于同一土属下土种的空间插值;而对于粉粒含量、全磷含量和pH值的插值计算,利用同一土属下土种的空间插值效果则更优;对于土壤全钾含量的插值结果,两种方法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996.
重庆合川近28a蒸发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合川区1980-2007年小型蒸发皿蒸发量资料,分析了合川区蒸发量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变化的原因.结果表明:合川年、季和月蒸发量均存在明显的上升趋势,影响蒸发量变化的因子有风速、日照、相对湿度、温度、气压、水汽压、降水等,并对影响因子与蒸发的关系进行相关分析.  相似文献   
997.
2008年奥运会期间北京城区地面风场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8月8~24日北京奥运会期间,正逢中国24节气中的"立秋"。为探讨风向风速的气候变化规律,把北京城市划分成9个区域,利用9个区域中自动气象站连续监测的逐时最大风向风速数据样本,将360°风向划分为8个方位的风向,统计出该时段北京城市9个区域8个方位风向风速的气候特征:北风频率增大,南风频率减小;最大风速的风向频率日变化呈双峰型;平均最大风速的日变化,夜间维持低谷值,15~17时出现峰值。由此可见,研究"立秋"北京的风场气候特点,对于体育比赛运动、改善生活环境和城市建设等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8.
一场初冬“雷打雪”天气的中尺度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探空资料、T639数值预报产品和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对2009年11月郑州地区的一场"雷打雪"天气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大尺度环流背景为暴雪的产生提供了有利条件,而中尺度露点锋是"雷打雪"天气发生的直接影响系统,中低层强烈的逆温层和"上干中湿下冷"的大气垂直结构为对流天气的产生储备了充足的不稳定能量,干暖盖指数对冬季对流天气的发生有一定的预报指示意义;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径向速度产品是制作"雷打雪"天气短时临近预报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99.
湖南省历史罕见的一次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天气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欧亚大陆中高纬度稳定维持阻塞形势的环流背景下,2008年1月10日-2月2 日中同南方地区连续经历了4次历史罕见的大范围低温雨雪冰冻天气过程.应用多种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在对该过程的大尺度环流及水汽输送特征进行诊断分析的基础上,细致分析了受灾最为严重的湖南省冰冻分布地域特征、多种气象因子及特殊地形对冰冻强度的影响,并对造成降水性质差异及强冰冻的成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中高纬阻塞高压、西太平洋副高及南支槽是造成此次持续性雨雪天气的主要影响系统,持续而强盛的水汽输送对雨雪冰冻的强度和范围起重要作用;冰冻形成与增长是多种气象因子综合影响的结果.地面日平均温度、700 hPa风向风速、逆温强度及冷垫厚度对冰冻强度预报有很好的指示意义.当冰冻形成条件具备后,融化层及冷垫越深厚、地面日平均气温越低则冰冻发展越显著.若700 hPa维持强盛的西南急流、850 hPa持续偏东北风时,最有助于逆温加强,冷垫增厚.强冰冻的预报着眼点应关注700 hPa附近的剧烈增温、增湿及850 hPa以下的强降温;近地面层丰富的过冷水滴和叠置于深厚冷气层之上的暖性"逆温层"的建立和维持是大范围强冰冻天气产生的一个重要原因;此外,湖南特殊的地理位置及复杂的地形地貌特征对冰冻的持续和发展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00.
“三江源”夏季降水异常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彩红  朱西德  石顺吉  徐明 《气象》2009,35(7):39-45
利用三江源地区14个站1961-2005年逐月降水资料,对全区近45年夏季降水异常的时空特征及与大气环流异常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5年来,三江源地区的夏季降水量具有良好的空间一致性,总体呈微弱的减少趋势,减少幅度为9mm/45a;三江源地区经历了5个干、湿交替的阶段,存在较明显的准2年、准4~6年的振荡周期,自1980年代中期后12~14年左右的周期信号较强;1968、1979及1986年是3个明显的气候突变点,小波分析结果与降水序列大-小-大-小-大的变化趋势及突变检验存在良好的对应关系.环流分析表明,三江源地区夏季旱、涝年份的大气环流配置形势在高度距平场、风场和温度场均呈反向变化,可作为强信号,对三江源夏季降水的异常预测起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