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36篇
  免费   734篇
  国内免费   769篇
测绘学   1686篇
大气科学   525篇
地球物理   1270篇
地质学   1592篇
海洋学   618篇
天文学   21篇
综合类   466篇
自然地理   461篇
  2024年   16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157篇
  2021年   254篇
  2020年   275篇
  2019年   287篇
  2018年   199篇
  2017年   300篇
  2016年   297篇
  2015年   311篇
  2014年   364篇
  2013年   377篇
  2012年   377篇
  2011年   346篇
  2010年   295篇
  2009年   281篇
  2008年   332篇
  2007年   323篇
  2006年   304篇
  2005年   258篇
  2004年   209篇
  2003年   175篇
  2002年   164篇
  2001年   135篇
  2000年   102篇
  1999年   74篇
  1998年   84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46篇
  1995年   20篇
  1994年   43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6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31.
动态基准实时测量系统的开发与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介绍了动态基准实时测量系统的硬件组成、站点上全站仪棱镜组合安装与检测方法、系统软件的开发及特点,最后对系统在广州地铁某地铁站结构变形自动监测中的应用情况进行了阐述。通过实际应用表明该系统能应用在自动化、高精度的变形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32.
船舶机舱自动集中监测报警系统结构与功能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峰 《海岸工程》2001,20(2):52-56
船舶机舱集中监测与报警系统目前已在船舶设计制造中得以广泛应用。对其组成、工作流程及功能进行了较为系统的阐述 ,为船舶使用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技术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水下自航式海洋观测平台是一种新型海洋观测平台,主要用于无人、大范围、长时间水下环境监测,包括物理学参数、海洋地质学和地球物理学参数,海洋化学参数、海洋生物学参数及海洋工程方面的现场接近观测。其特点是:成本低,环境适应性强,可冲破人工潜水极限而进入现场进行接近观测,免除了ROV需要水面支援母船的累赘,减少作业经费,体积小,使用方便,便于布放回收;可根据水声信号摇控或预置程序控制,按要求进行相关项目观测;有自主动力,水下运行时间相对较长,有源噪声低,可进行隐弊观测,正是基于以上的优点,近几年颇得海洋环境监测和海军方面的青睐,本文介绍了国际上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发展历史和现状,提出了我国开展研究水下自动观测平台的重要性及研究的面容。  相似文献   
34.
田丰  文鸿雁  张静 《海洋测绘》2007,27(4):23-27
使用多项式和切比雪夫(Tchebyshev)多项式分别对沉降监测数据进行回归分析以预测未来沉降值,其中切比雪夫多项式的外推效果较好;应用前向BP神经网络对两种不同的单因子输入模式进行非线性函数逼近,并进行了不同采样步长的比较,实例表明将时间点作为网络的输入对沉降进行预测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5.
本文根据1960~1994年千里岩和青岛月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千里岩与青岛35年来气温的年、季变化特征及差别,发现35年来,千里岩和青岛的年、季平均气温均呈变暖趋势,但千里岩增温幅度较青岛小。从分析中发现,与气温变暖趋势相对应,西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副高)面积、强度指数的年、季变化也呈明显的增强、增大趋势。且年平均气温与冬季副高面积指数相关最显著。最后依此关系建立回归方程,并预测了1996年千里岩年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36.
提出将基于动态特性的检测方法与局部物理检测手段相结合的探伤思路。利用动力学方法进行实时监测及损伤区域的粗略定位,再由物理探测方法实现损伤程度和位置的精确判断,从而降低对动态检测方法的精度要求。此外,文中尝试直接由结构的动力响应信号构建能量指标识别结构损伤的方法,不需要进行模态参数识别,算法简单,有望应用于海洋平台、高层建筑等可简化为串联多自由度体系的结构的实时监测和损伤初步定位。  相似文献   
37.
The accuracy of the manufacturer’s fall-rate equation for the T-5 Model of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 has been investigated based on about 300 collocated pairs of XBT-CTD (Conductivity-Temperature-Depth profiler) measurements in various climatological regions. We found that the equation systematically overestimates depth by about 5% for the T-5 produced by Tsurumi Seiki, Co. Ltd. (TSK), but almost no bias is associated with the T-5 produced by Sippican, Inc., in USA. The cause of this difference is not clear, because the two manufacturers’ T-5 probes are reported to have identical shape and weight in water. We propose a new fall-rate equation for the TSK T-5: z(t) = 6.54071t - 0.0018691t 2, where z(t) is depth in meters at time, t, in seconds.  相似文献   
38.
厦门东海域定置网渔获鱼类种类组成及其季节变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2003年7月~2004年6月对厦门东部海域的定置网渔获鱼类进行采样分析.结果表明厦门东海域至少有鱼类242种,隶属于19个目81科145属,主要是沿岸近底层和底栖的小型鱼类.以鲈形目种类最多,共计127种,占总数的52.5%、经济种类有116种.主要优势种有:青鳞小沙丁鱼、孔鳞小沙丁鱼、斑鲦、马拉邦虫鳗、裸鳍虫鳗、中华须鳗、前鳞鲻、眶棘双边鱼、多鳞鳝、皮氏叫姑鱼、短棘银鲈、列牙垒幸4、黄斑蓝子鱼、褐蓝子鱼、锯塘鳢、锻虎鱼类、褐菖鲇、绿鳍鱼、鳄鲡、卵鳎、中华单角鲍等.渔获种类在秋季及冬初最多,夏季较多,而冬末和春初最少.渔获种类的季节变化比较明显,与海洋表层水温变化有关,种类的月更替率比较高.  相似文献   
39.
胶州湾东岸滩涂环境的遥感监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利用低潮位陆地卫星TM影像对胶州湾东岸碱厂白水分布与扩散进行监测。对研究区的子区影像在ENVI中进行增强、变换处理,提取白水、白泥分布与扩散信息,制作大比例尺影像地图,在GIS软件中计算其面积。结合实地验证和历史数据,分析表明,该污染源10多年来面积扩大了4倍,  相似文献   
40.
The accuracy of temperature measurement by the expendable bathythermograph (XBT) is examined for five types of recorders by comparison with co-located CTD measurements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emperature profiles including an isothermal layer. A positive temperature error increasing downward is occasionally detected for two types of Japanese recorder which have been commonly used among Japanese oceanographic institutions and marine observatories. This error resembles to that reported by Bailey et al. (1989) and Wright (1991) for a different type of recorders, although its cause is not clearly understood. The irregular occurrence of the error suggests that the problem is not solely due to the recorders but rather by some inconsistency of the whole measuring system including them, an XBT probe and sea water. The error is estimated to increase at a rate of O (0.1°C/100 m), and it could be close to 1°C at the deepest part of the profiles (760 m for Tsurumi T-7). This revised version was published online in July 2006 with corrections to the Cover Dat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